(一)文化标识形成
第一,学生工作参与形成学校整体文化标识,尤其是校歌、校徽、校旗。它们作为学校的文化标识,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学生工作直面学生的成长需要,可以参与甚至主持形成相关文化标识。另外,学校里的相关证书、学习材料、道路与楼宇命名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工作参与其中的文化活动。例如以下证书、奖状、徽章、笔记本封面等,都是上海市育才中学的自主创造(见图5-1)。
图5-1 学生的设计作品
第二,学生领袖的培养。学生领袖可以是学校学生组织的负责人、社会活动中的志愿者、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骨干等;可以是通过重大活动或相关契机,成为外界熟知的学生代表。他们以较强的学生认同为基础,以综合的领导力为突出素养,是学生的典型代表,是一所学校的形象代言人,更是学校文化的具体承载体。对于学校而言,在学生群体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促成学生领袖的出现,将强有力地推动学生文化的发展,并不断更新相关发展生态。同时,要拓展学校评价体系,通过多元评价内容的形成、多元评价方式的展开,促成多元学生领袖的出现。
第三,相关专题总结、研究成果等。通过相关研究,学生工作领域可以形成基于品牌活动的品牌观念、理论、策略与运行模型。上述内容不仅是学校学生工作自我更新的重要保障,而且可以通过学术性传播,产生相关学术影响或社会影响。这就需要学生工作负责人能够敏锐地发现、判断,更需要高质量地提升、形成与传播,从而为本校学生工作发展创造优良的外部生态,为当代中国学校学生工作的整体发展做出内在的贡献。
(二)学生基础素养提升
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仪容仪表等,是学生工作领域的基本内容构成,在部分学校甚至会成为核心内容构成。就学校管理而言,如果只停留于常规管理上,则很容易陷入呆板的操作、规训的思路中。如果从学生文化建设的意义上来策划与组织,则会具有新的育人价值。
第一,要重视相关规范、要求的形成过程。要自觉地吸收学生力量,参与讨论、选择、形成与传播。要自觉地将相关规范、要求与学校文化沟通起来,提升其文化品位,促进其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之中。这样,能形成规范、要求与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机关系。
第二,要重视相关规范、要求的实现过程。依赖部分教师与学生的检查,以计分、扣分、扣教师奖金等方式来实施,是无法长久的。换言之,当学校管理者自觉地将规范、要求等与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沟通起来,视之为提升所有学生基础性素养时,必然要意识到:这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管理的过程。这样,就需要通过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等领域,全面提升教育意识。
第三,要在不断的变革中,动态调整对学生基础性素养的要求。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到来,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化,对学生基础性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保持动态生成意识,关注时代发展与教育变革,关注学生发展中涌现出的新资源,动态调整相关规范与要求。
(三)学生文化精神生成
学生文化精神的生成,在学生行为中实现。学生文化精神与学生行为实践是合二为一的。通过学生工作的努力,能促成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在学生各类交往、探究、合作性实践中,在学生的校园内外生活中,都能体现学生的文化精神。在当前,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高质量的学习而实现发展,是学生工作中可以特别关注的学生文化精神。同样,对学生文化的评价,也需要借助对学生实践的理解而实现。
学生文化精神的生成,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文化精神相对稳定,是在长时段的日常生活中体现,也同时需要在其中形成与发展。对于学生工作而言,就不仅要重视重大活动的开展,而且需要关注活动开展的前移后续,关注其实践效应和综合效应的实现。而且,还需要关注日常的熏陶、陶冶,在学校物质环境的创设、日常管理的开展中,彰显文化精神。
学生文化精神的生成,在学生自觉中实现。学生文化原本就是学生自己的文化,不是成人依靠灌输、规训的方式能够形成的。在学生工作中,需要的是尊重学生的现实性,在积极的对话中,通过欣赏的力量、对话的力量、榜样的力量,使学生形成对文化的自觉。也只有当学生有了文化自觉,学生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才清晰了自身的逻辑。而在不同届别的学生之间,通过传承与创新的力量,能使得学生文化保持内在精神的相通与形态、内容构成中的丰富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