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级建设与年级建设
班级是学生学校生活的细胞,也是学生成长不可忽视的土壤。年级则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基本层面,直接面对各班级的工作。对于学生工作负责人而言,其针对班级与年级建设的管理工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指导建立班级、年级工作的整体结构。这既包括形成班级与年级建设的内容结构,也包括方法、策略结构。对于当代中国班级建设改革而言,其内容构成包括岗位建设与小干部培养、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活动开展、跨班级交往、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社区和家庭的互动等。对于年级建设而言,直接和学生发展相关的,包括跨年级交往、年级学生自我管理、年级主题活动开展等内容。上述结构能够帮助班主任和年级组长形成清晰的工作内容,改变散乱无章的工作状态。就方法与策略结构而言,则要指导班主任与年级组长在重心下移、结构开放、动态生成、评价反馈等方面,形成适合学生年段特征与成长需要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二是鼓励、支持班级、年级的教育实践活动。内容结构只有进入到实践体系中,才能真正实现育人价值。学生工作负责人要通过研究、交流、合作等方式,通过具体的研讨活动、观摩活动、评价活动的开展,鼓励、支持班主任与年级组长的工作变革。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提供智力支持,以专业的力量帮助班主任、年级组长做“成”事。
三是推动实现资源的汇聚与辐射。学生工作负责人有可能、也有责任在学校层面整体认识各班级、各年级的独特,捕捉发展中形成的新资源,汇聚为学校层面的核心资源,培育学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新基质;进而通过管理和领导活动,实现资源在本校、乃至于本区域内的辐射。这既为班主任、年级组长的发展提供学校的平台,促成积极的反馈;也能以内部的生成,不断发展本校的综合特色,推动形成更为整体、丰富的学生工作变革。
(二)学生会与团少部建设
学校学生组织特指在学校层面上策划、组织、开展各类教育与管理活动的学生组织,如少先大队、学生会、团委、学校大型活动的组委会等。我们主要针对学生会和团少部这两大学生正式组织开展讨论,这两大组织也是学生工作中核心性的学生组织。
首先要清晰定位学生组织的性质,清晰其育人价值。作为学校层面的正式学生组织,它们与学校内的教师组织并列为学校组织的构成。它们是全体学生自我策划、自我组织、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组织,并且能够对全校学生生活与活动开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当代学生适应未来大学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它们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学校管理者对之要有清晰的价值理解,能够从学校内涵发展、学生成长乃至于社会转型的意义上,认识学生会与团少部建设的独特性。
其次要关注学生组织的运行全程,实现全程育人。学生组织在运行中实现育人,实现对学生学校日常生活的影响。从学生组织的换届、竞选、上岗开始,学生组织就开始渗透进学生生活之中。学校管理者需要支持、帮助学生会、团少部以民主、开放、透明的方式组织上述工作,努力凸显过程中的育人因素,使相关竞选、上岗、评议等工作成为民主生活与学生成长的过程。在学生会与团少部的运行中,要关注其对学生生活的介入,指导其开展有内涵的活动策划和有质量的组织实施。在相关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以支持者、对话者的身份有限、有效地参与,还活动的策划、组织与评价权给学生组织。
再次要关注学生小干部的培养,为未来培养领导人才。有学者指出:“如果我们真的要改变这个世界,让它变得更加美好;我们就不能坐视不理,不能让少数拥有权力和优势的人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塑造世界。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起塑造世界的责任,而这要从学校和社区中开始。”[3]作为学校层面最有影响力的学生会与团少部,是未来领导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这就要求强化对学生小干部之角色理解的研究,帮助、指导相关人员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的学生干部观;要求关注学生小干部的工作实践,提升实践质量,促成“成事与成人”的结合;还要求关注学生小干部本身的学习意识与能力培养,唤醒他们的成长自觉。上述对“人”的培养,将重新作为决定性的力量,反馈到学生会与团少部的工作之中,进而提升整体的学生组织质量。
最后,要将学生组织有机整合到学校管理中,丰富当代学校的内涵。学校管理中的重大决策,需要吸收学生组织介入。如学校的发展规划、每学年的工作计划,需要传达给相关学生组织,甚至吸收学生组织参与相关讨论,使之成为重要的决策人之一。要鼓励、支持学生会与团少部自主开展学校管理活动,尤其是学代会、团代会、少代会等重要会议;学校管理者不仅需要参与,更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坚定办学中的学生立场,回应学生代表提出的各类问题。这类重大事件、关键事件,应成为学校管理中不可缺失的构成。在日常办学中,也需要将学生组织的活动策划、运行经验等作为办学资源,吸收到学校活动设计与管理运行中,进而影响教师组织的运行与发展,实现资源的转化。
(三)学生社团建设
本处所讨论的社团,特指在学校层面形成的、面向学校所有学生开展活动的学生兴趣组织。这种规模相对较大、运作方式相对较复杂、自主性相对较强的团体的运行本身,对学生自主的创生性行为方式、复杂性的思维品质、富有生成力的精神品质以及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有极大的锻炼。
第一,要努力使社团的组建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重要契机。社团是更富学生自主色彩的学生组织,其创建本身,就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作为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的凝聚体,社团是学生自主设立、自我运行、自由选择的学生组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愿意加入的社团,甚至成立新的社团。对于学校管理而言,一般需要建立基本的运行规则,如社团建立的基本要求。但创建权属于学生,创建行为或参与行为本身,就是学生自主成长的重要契机。
第二,要鼓励、支持社团的自主运行。社团的运行既包括人员的不断补充、更换,也包括日常活动的开展。例如上海市育才中学2008年5月3日组织的自主招生面试中,有一道试题如下:
新学年开始了!
社团一年一度的招募活动也开始了!
假如你们几位是一个动漫社的骨干成员,正在思考如何扩大动漫社在全校的影响,招到更多的新成员。请模拟一下你们是怎样策划招募行动的,并把你们认为的关键问题写在黑板上。时间二十分钟。
这样的试题,呈现出的是社团成员如何面对自身的新陈代谢问题。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如何保证社团活动的时间、空间、经费、指导力量?上述问题都需要社团成员面对,而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正是学生发展的过程。为此,学校需要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更需要在学校时空安排、教师介入等方面,实现学校管理的自我更新。
第三,要为社团发展提供多元的平台。这主要指在校内建立社团展示、交流制度,通过呈现社团成果,通过组织“社团周”、“社团展示会”等,呈现社团发展成果,实现对社团发展的反馈与评价。学校还可以帮助学生社团拓展空间,使社团发展的资源与影响拓展至兄弟学校、家庭与社区,乃至介入城市与地区的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