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著作
[1]论语.岳麓书社,2000
[2]孟子.岳麓书社,2000
[3]荀子.岳麓书社,2000
[4]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2000
[5]高时良编著.学记评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周南照,陈树清译.王遵仲校.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9][伊朗]S.拉塞克,[罗马尼亚]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马胜利,高毅,丛莉,刘玉俐译.周南照,桑新民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0][德]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阎嘉译.苏克校.贵阳: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1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2][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3][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4][匈]茨达齐尔.教育人类学原理.李其龙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5]福尔迈.进化认识论.舒远招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9]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0]杨适.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21]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2]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23]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4]张楚廷.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5]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6]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8]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9]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0]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2][德]康德.论教育.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3][印度]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张南星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34][美]莫里斯·L.比格.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张敷荣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5][美]詹姆斯·H·麦克米伦主编.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何立婴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6][美]乔治·雅各布斯等.共同学习的原理与技巧.林立,马容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7][美]约翰·霍尔特.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Learning All the Time——如何鼓励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和认知世界.李颂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8][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9][美]约翰·D.布兰斯福特,安·L.布朗,罗德尼·R.科金等编.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高文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0][美]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教育中的建构主义.高文,徐斌艳,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1][美]J.莱夫,E.温格.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王文静译.高文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2][美]雷钠特·N.凯恩,杰弗里·凯恩.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吕林海译.高文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3][美]戴维·H.乔纳森主编.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郑太年,任友群译.高文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4][美]R.麦克考明克,C.帕依科特主编.学习与知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5][美]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Dee Dickinson.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王成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6]林崇德.学习与发展——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7]陈建翔,王松涛.新教育:为学习服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8]王敏勤编著.国内著名教改实验评介.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
[49][美]Barbara L. McCombs, James E. Pope.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伍新春,秦宪刚,张洁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0]董奇等.脑与行为——21世纪的科学前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1][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顾瑞荣,陈标,徐静译,刘海明校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52][美]R.赖丁,S.雷纳.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庞维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3]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皮连生,王映学,郑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4]张大均主编.教与学的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5]周军.教学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6]李晓文,王莹编著.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7]刘电芝主编.学习策略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8]蒯超英.学习策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9]乔炳臣.学习原理与方法.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60]刘韶军.儒家学习思想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1]史爱荣,孙宏碧.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6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3]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4]王坦.合作学习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65]李志厚.学习论与新课程学习理念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66]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7]厉以贤.学习社会的理念与建设.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68]熊宜勤.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新发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9]刘宏武主编.课程改革教师岗位培训资源包 学生学习新策略.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70]刘宏武主编.课程改革教师岗位培训资源包 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71]王言根主编.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2]陈心武.一块亟待开发的处女地.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3][美]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韦小满等译.张斌贤审校.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74][美]David Lazear.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吕良环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75][美]Cecil D. Mercer,Ann R. Mercer.学习问题学生的教学.胡晓毅,谭明华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7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77]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78]毕淑芝,王义高主编.当今世界教育思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9]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80]乔炳臣,潘丽娟.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81]李定仁.教学思想发展史略.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82]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3]张诗亚.惑论——教学过程中认知发展突变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4]倪胜利.大德曰生——教育世界的生命原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5]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86]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87]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8]靖国平.教育的智慧性格——兼论当代知识教育的变革.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89]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90]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1]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3]刘铁芳.生命与教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94]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5]田慧生.教学环境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96]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97]刁培萼.教育文化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98]郑金洲.教育文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99]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00]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01][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02][加]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3][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余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4][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105][苏]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106][德]F.W.克罗恩.教学论基础.李其龙,李家丽,徐斌艳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07]杨启亮.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108]张楚廷.教学论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9]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10]李秉德主编.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11]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主体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12]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13]石鸥.教学别论.海口:海南教育出版社.1998
[114]石鸥.教学病理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15]裴娣娜等.发展性教学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116]靳玉乐,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1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18]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19]刘文霞.个性教育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120]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21]贾馥茗.教育的本质.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
[122]张天宝.主体性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23]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124]丁安廉,和学新.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探索.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125]和学新.主体性教学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126]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27]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28]金娣,王刚编著.教育评价与测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29]单志艳.如何进行教育评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
[130]俞国良.社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31]崔丽娟,才源源.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3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3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34]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35]皮连生.智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36][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自传.姚善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137]李光伟.中外成才者的足迹——时间运筹纵横谈.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138]周南照,孙云晓主编.金大陆,黄宏基著.学会共处.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39]简殊,李建书,张慧萍编著.开发你的能力——JS训练方案.JS训练学习中心编印,1996
[140]班华主编.陈立春,程兴华编著.创造美好人生——学会做事.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
[141]中国教育报社基础教育部编.刘永曾,鲍东明主编.捕捉最佳教育时机.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42]董远骞主编.董毅青,薛志才助编.教学火花集——十二年来创造的教例400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43]闫承利编著.素质教育课堂优化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44]杨光岐主编.会学·学会教学思想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145]李吉林,田本娜,张定璋.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146]袁劲松.脑力训练.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147]侯书森等编著.青年必知科学用脑手册.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
[148]柯维·肖恩.培养杰出青少年的七个好习惯.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149]赵幼华,杨之藩.学习化生存.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150]学习策略课题组.学习的策略.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
[151]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152]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153]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154]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15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56]张芳杰主编.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第三版.香港: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
二、论文
[1]阎亚军.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高慎英.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其知识假设.[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2
[3]迟艳杰.教学:人存在意义的追求.[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0
[4]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5
[5]赵荷花.学习的教学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8
[6]张传燧.中国传统学习理论浅论.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5)
[7]张传燧.中国传统教育家论非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及其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6)
[8]张传燧.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中的心理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4)
[9]张传燧.中国传统学习理论的哲学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
[10]张楚廷.全面发展的九要义.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11]张楚廷.新世纪:教育与人.高等教育研究,2001(4)
[12]张楚廷.素质:人的内在之物.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学报,1996(4)
[13]石鸥.教学话语与师生理解.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6)
[14]周庆元,胡绪阳.如何理解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研究,2005(7)
[15]刘铁芳.试论研究性教学.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6)
[16]辛继湘.论注重生命体验的教学.教育评论,2002(5)
[17]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生成发展之思——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方法论启示.教育学报,2005(3)
[18]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9)
[19]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教育研究,2002(10)
[20]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5)
[21]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教育研究,2004(6)
[22]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研究,1998(9)
[23]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教育研究.1996(2)
[24]迟艳杰.教学本体论的转换——从“思维本体论”到“生成论本体论”.教育研究,2001(5)
[25]薛晓阳.教育的超越本质及其自由教育的理想.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
[26]冯建军.人的超越及其教育意蕴.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1)
[27]田汉族.孔子的完人思想及其现代教育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
[28]郝德永.人的存在方式与教育的乌托邦品质.高等教育研究,2004(4)
[29]李召存.知识的意义性及其在教学中的实现.中国教育学刊,2006(2)
[30]石中英.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
[31]成尚荣.从学习出发:教育教学的回家之路.江苏教育研究,2002(10)
[32]李如密,苏堪宇.构建教学论体系必须强化“学”的内涵.江西教育科研,2004(11)
[33]李如密,孙元涛.论因教而学.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2)
[34]李如密.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的整合建构.教育评论,1999(6)
[35]李斌.因教而学及其研究价值.南京师大学报,1999(1)
[36]叶子,蒲蕊.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教育研究,2002(2)
[37]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教育研究,2001(4)
[38]吴也显.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面向新世纪教育、教学体系探微.教育研究,1998(12)
[39]向海英.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论及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山东教育科研,2000(12)
[40]刘庆昌.论教学是有教的学.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41]陈佑清.交往学习论.高等教育研究,2005(2)
[42]肖川.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中小学管理,2002(8)
[43]项贤明.教育与人的发展新论.教育研究,2005(5)
[44]蒋晓.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美国近五十年的研究与发展.外国教育研究,1988(1)
[45]刘晓明.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及对现代教学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0(4)
[46]王家瑾.从教与学的互动看优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教育研究,1997(1)
[47]潘莉娟,乔炳臣.关于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几个理论问题.教育研究,1996(6)
[48]陈佑清.略论学习过程的发现性质.教育研究,2000(5)
[49]裴娣娜.情境教学与现代教学论研究情境教学与现代教学论研究.课程·教材·教法:1999(1)
[50]李吉林.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上).教育研究,1997(3).
[51]李吉林.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下).教育研究,1997(4)
[52]田慧生.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与意义.课程 教材 教法,1999(7)
[53]张兆瑞.训练大脑的儿童智力操.家庭教育(婴幼儿家长),1996(2).
[54]长江.为了使孩子更聪明[报告文学]——记开封市县街小学音乐教师张兆瑞.人民教育,1992(9)
[55]刘铁芳.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湖南教育,2004(9)
[56]和学新.主体性的生成机制与教学设计.教育研究,1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