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会自我调控教学策略(1 / 1)

人生来是未完成的,发展的方向也是不确定的。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成长为怎样的人,既受外在因素影响,也受自我调节控制能力的制约。人只有学会自我调控,用理智驾驭自我,才能保证在人生旅途上勇往直前,不迷失方向,不误入歧途或者停滞不前。自我意识在意志和行为上的表现就是自我控制。自我调控是在自我体验的推动下,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自觉而有目的的掌握。它是个体主动地提出目标,以实际行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自我调控使个体主动发动或抑制、终止某些思想或行为,是个体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自我个性品质发展的过程。自我调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激励、自我控制和教育等成分,表现为自主、自制、自励、自律、自立等。个体自我控制体系对心理和行为的调节一般通过四个环节完成[1]:首先,主体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社会要求,并力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从而激发其自我控制的动机;其次,根据以往经验以及已有的知识,正确评价自己运用这些知识满足需求的可能性;再次,制订能够实现自己目标的行动计划和程序;最后,在行动中运用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鼓励、自我监督、自我命令等各种激励手段,确保行动的完成。在整个行动的执行过程中,个体会对行动动机以及行为计划和执行反复进行调整,来达到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控制,最终实现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据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控。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自我调控是根据一定的真善美的价值标准对自身思想、情感及行为表现等的调节和控制。自我调控中标准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明是非、不知善恶、不辨美丑,就会使学生走向发展的歧途。所以在各科教学中都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渗透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被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如仁爱、诚实、正直、利他、勤奋、自律、宽容、负责、智慧、公平、正义、真理、尊严、创造、自由、和平、和谐等,懂是非、知善恶、辨美丑,深刻认识到人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正确的自我调控,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意识,为学生自我调控奠定正确的方向基础和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引导学生适度自我表现

自我表现是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印象的过程。自我表现有两种,一种是真实性的自我表现,即给人留下一个与自己真实情况相一致的公开形象;另一种是策略性自我表现,即出于策略性考虑,努力去形成或控制他人对自己的知觉印象。通过适度的自我表现,我们可以从别人的反馈中,一方面把握自我评价是否恰当;另一方面得知或分析自己的表现是否符合社会行为准则或评价标准,并据以调节和控制自我。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表现后对他人评价的反思,以及自身对自己的自我表现进行评价来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自我,学会自我调控。

三、教给学生自我调控的方法

有不少学生虽然知道自己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也很想加以调节和改正。但是却不知怎样去做才能取得成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自我调控的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如引导学生了解自我检查和监督的标准,学会制订调控自我行动的相应计划和程序,像富兰克林那样有计划地监控和调节自我,以完善德行。[2]还可以教给学生自我调控的一些具体技能。如像鲁迅那样写座右铭提醒自己改正不良习惯;请朋友监督控制;情绪激动时,默数数字或绕十下舌头制怒;想象调节;取得成功时给自己鼓励;分阶段逐步实现目标;明确写出不能做的事,有所不为;树立行为的榜样等。

此外,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自我调控水平与个人的心理发展的整体水平,尤其是与个性品质及自身修养是不可分割的,要注重以提高个人整体素质为基础培养自我。

[1]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2

[2] [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自传.姚善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11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