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会自我体验教学策略(1 / 1)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持有的一种态度。包括自尊感、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等,自卑、自满、自责、自我欣赏等都是各种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对个体的心理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它可以把自我认识内化为个体的需要和信念,从而指导个体的言行;还可以伴随自我评价,激励个体从事适当的行为,并且制止不良行为,对个体的行为起到引发、维持或抑制的作用。其中,尤其是自尊感对于个体成长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自尊自爱的人,才会有自强、自立的追求,才会追求按照人类至善的标准去要求和完善自我。因此我们要以自尊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体验,并以此为基础促进自我成长。

一、创设培养学生自尊的教学环境

自尊是个人对自己感受的总和,包括个人的自我尊重感与自我价值感。表明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认可程度。自尊是自我意识中的重要的可贵品质。它是一种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并期望受到他人、社会尊重与爱护的心理状态。是尊重自己的人格,荣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别人歧视侮辱、维护自我尊严的自我情感体验。当社会评价满足个人自尊需要时,个人会觉得自己在所处的环境中具有价值、受人喜爱和品质优秀,并能够以有意义的方式对别人作出贡献;它能促使个体更加奋发向上,追求实现更高的社会期望。如果社会评价不能满足个人的自尊需要,甚至产生矛盾时,既可能产生自我压力感,使个体加倍努力,迎头赶上;也可能使个体产生自卑心理,从此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黑格尔说:“人应尊重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有效地营造教学环境来提高学生的自尊,并使学生学会自尊和尊重他人。通过创造温暖关怀的气氛,开展民主、平等、合作、主动的教学活动,协助学生沉浸于被喜欢与被接纳的感受中,以此培育人性的尊严,发展学生的自尊。要尽量避免负面教学环境对学生自尊的伤害。例如:拒绝学生、不尊重学生、独断、专制、极度竞争、负面期望、对学生学业与行为的要求含混不清等。

需要注意的是,积极、稳定、自尊的教师,比较容易去关怀、尊重与接受别人。因此,教师首先应要求自己自尊、自爱,成为学生的表率,同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我接纳,学会自尊。

二、给学生提供自尊支持

他人的尊重和欣赏是个体自尊的重要来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给学生创造赢得尊重的机会,来激发、鼓励和强化他们的自尊心。比如,请学生帮忙制订教学及班级管理计划;重视并赞赏学生对教学的想法与建议;组织异质性分组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其中充分发挥作用并受到尊重;以问题为中心和以专题设计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在交流中体现自己的独特价值;注意、接受、欣赏并赞赏每个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中的不同表现等。还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的信心和成功的经验以及在自我评价中倡导“自我竞赛”等,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在教学中也可采用如下方式为学生提供自尊支持[1]。比如:每天以口语或非口语的方式赞美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寄予高度期望;找到学生适当地接受方式,让班级学习富有关怀且有意义;让学生参与建立班规、制订课程与评价活动;提供互相传递的、多模式化的学习经验;协助学生确定在课内与课外的长处;用适合每位学生的方法赞美学生的正向特质与贡献;帮助学生理解,挫折也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并在方法上提供重要的反馈,使学生能有效地面对未来;为个人示范积极的自尊等。

对于个别自尊心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供特殊的自尊支持。如组织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他们进行循环赞美,来帮助他们振奋精神,转变自我意象。还可以对他们个别地真诚地表示关心、赞赏和期望,时时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认为自己不“差”,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以及努力的方向。另外也可以鼓励他们大胆和别人交往,并在交往技能技巧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帮助其取得成功,同时教育全班同学对他们采取友善、热情的态度,消除其紧张情绪和不安心理。还可以让他们在一些群体活动中发挥作用,赢得同伴的支持,以提升自尊,使他们从同伴和集体的评价中切切实实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并且受人喜爱的。

对于自我评价过高,盲目自尊、自傲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如委托社会任务等。在活动过程中引起其内心矛盾斗争。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分析讨论,切切实实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消除优越感和**情绪,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消除不恰当的言语行为,赢得真正的自尊。

三、给学生提高自尊的方法指导

自尊者,人自尊之。要使学生懂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得自己尊重自己。要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及学识才能水平,做一个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人,并以此赢得他人的尊重。敬人者,人自敬之。我们还要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尊敬和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更好地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进一步提高自身,并由此而学会自尊和赢得尊重。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学会在人际互动中坚守自己的正确的追求与准则,不随波逐流,保持自身的人格、国格等。这方面在学会交往一节中论证较详,此处就不再赘述。

[1] [美]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王成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