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会自我认识教学策(1 / 1)

略人的发展总是建立在自身现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要想完善自身,首先就要正确认识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成功学专家拿破仑·希尔说:“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即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身的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成分构成,表现于主体对自己的机体及其状态、外部行为以及人际关系、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自我意识的充分发展,保证着个体自觉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正确地认识世界,并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动的力量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基础。它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即个体对自身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物—我关系、行为等的认知。包括自我觉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言行和价值,有助于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以及他人的关系,有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推动自我潜力的实现;如果不能正确、恰如其分地认识自我,不仅不利于扬长避短,而且还会在人际关系等方面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从而阻碍自我的发展。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是人们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自己对自己的感知、所思所想以及意向等内部感受的觉察,并对所观察的情况作初步分析、归纳,依照标准来审视,评估自己,同时引导个体不断进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注意从外部世界转向了内部自我,我们亦称之为自主关注。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就有自我觉察、关注的意思。自我觉察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和开端,同时贯穿于自我认识、体验、调控过程的始终,是自我认识的初始阶段,它有待上升为自我评价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自我觉察,它是发展的基石。一个发展中的个人会不断地省察自己,而且在省察自己的时候,意志会更高昂,方向感会更确定,会更清楚地体会到对自身发展的希望。研究表明,儿童往往关注外部世界,随着幼儿期向青年期的过渡,自我关注的程度才随之增长(Ullman,1987)。而这种变化的速度和水平与环境和教育直接有关。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相关内容,向学生提出“你的感觉如何?你是怎样观察的?你是怎样想的?你如果是他,你会怎么办?你遇到这件事会这样做吗……”等类似问题,引导学生组织一系列以“我”开头的句子,发掘那些关于“我”的信息,关注自我,省察自我。适当的自我关注是很重要的,Darwin(1871)认为,当我们意识到应当控制自己的思想时就已经达到了道德文化的最高的可能阶段。同时,自我觉察有利于环境适应和人际发展,它会使人更集中精力想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但是频繁和固着的自我关注可能也会带来麻烦。如果一味地关注自己令人不快的经历,会使人体验到甚至沉溺于更多的负向情绪、情感。心理学家认为焦虑或抑郁的情绪能够使注意力长期集中在自我上,从而影响个体在具体任务和社会情境中有效的自我监控行为(Baumeister,1990;Salovey,1992)[1]。

二、引导学生自我分析

自我分析是在对自身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它是自我觉察到自我评价的过渡阶段。在此阶段,人把观察到的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情况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出自己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自我分析是否全面、深刻、准确往往直接影响着自我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引起学生自我分析的动机、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分析的内容、澄清自我分析的思路,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的尝试等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分析。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分析的必要性与价值,激发学生自我分析的愿望与兴趣。其次,给学生渗透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学生建立参照坐标体系,使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进行自我分析,把握分析的路径与脉络。再次,对学生进行自我分析的方法指导。比如,引导学生把握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原则,采用自省法、比较分析法、阶段对照法、想象法、他人反馈法等方法,通过写日记、写自我分析报告等方式进行自我分析。

三、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核心,是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和评估。它是个人的自尊心、自信心等自我体验的基础,同时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重要条件。自我评价建立在自我感觉、观察、自我分析的基础之上,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也常常最终决定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及与此相关的自我表现。

自我评价常常发生在我们希望准确地、客观地描述自我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成长的最佳时机,在学生渴望得到教师评价的时候,一方面给学生以准确中肯、恰如其分的评价,并告诉学生为什么,使他们在看到自己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明确努力方向的同时,掌握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自我评价并说明为什么,然后教师对他们的评价给以引导和调控,以提高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和水平。尤其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的学生,要采取切实措施,让前者看到自己尚有不足之处,让后者看到自己还有某些优势,使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变得比较客观、全面,从而在各自的起点上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自我评价通常依赖社会比较和自我评估来完成。社会比较是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当个体需要认知自己但又缺乏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就会通过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比较来认识自己。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与自己具有相似能力、品德、行为的人进行“平等竞争”,并帮助学生分析造成彼此差异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我,并明确努力的方向。社会比较一般遵循两条路线,下行社会比较和上行社会比较,它们都会因比较者是陌生人或群体内成员或至亲而产生正向或负向的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差异,学会在恰当的比较中正确认识自我。

自我评估是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我能力和品质的准确信息的任务来检验自我观念。有时我们无法确认自己是否有某方面的才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直接去做它来检验自己的实力。教师也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相应的多种多样的实践来确立对自己的准确评价。

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提高自我认识能力的技能。1.写日记。因“写作是一种随时可供我们运用的探索方式,可以导致发现、觉察,以及对自己本身、我们的感受和一般的世界有新的学习”(瑞科)[2]。写日记有助于学生在自我对话中深入探究自我,自我认同,以达到自我觉醒、自我接纳、自我实现和自我坦露。在各年级的教学中,都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2.积极与他人交往,通过他人认识自己。我们常常是通过与别人的关系来认识自己的。通过观察他人,及他人怎样看待一个个体,可以发现很多分析评价自己的信息。通过和他人的互动,可以对个人认同有更深的尊重,并且通过了解我们是谁,也可以对别人的发展有所贡献。还可以促进自我反思,使人更准确地评价自己。3.在活动参与中认识自己。人往往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认识自我的,许多人的自我评价是在与同龄人的交往活动中形成与校正的。只有在交往中,才有可能被他人所观察和了解,从而产生评价,他人评价的信息,借助于想象、推理等复杂的认知过程可以内化为自我评价。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深刻地觉察、分析和评价自我。4.培养学生的社会视角转换技能。社会视角转换是一种社会认知技能,是指在自我认知或社会交往中摆脱自我中心的限制,在自我与交往对象之间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将自我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体验他人的观点,最后得出较为客观的观点或结论。它有助于保证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达到一定的客观化程度,同时对于准确地判断交往的情景,预测他人的行为反应,从而选择恰当的行为反应,提高社会交往行为的适应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其培养和训练可以采用命题作文以及结合生活事件进行集体讨论等方法进行。

此外还可以借助电脑程序,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在持续地分析比较中助长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的拓展与扩充。

[1] 崔丽娟,才源源.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6

[2] [美]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王成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