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学会对话教学策略(1 / 1)

学会共处,就要学会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平等对话是互相尊重的体现,相互交流是彼此了解的前提,它们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谐共处的基础。教学要教学生“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1]。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话交流的实质

对话不同于普通的谈话、交流、问答、讨论,它并不仅仅是显性的直接的可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谈话,交换意见,还包括隐性的借助于文本及文本和口头语言外的其他语言而进行的沟通。它是人与人之间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的客观载体,它追求的是平等、自由、公正地交流和沟通,最终达到双方知识、思想、情感等的共享和新的意义的生成。它是一种更好地理解自然、社会、他者和自我的手段和途径,它是人的整个生命参与的一种活动。“包括眼睛、嘴巴、双手、心灵、精神、整个身体躯体、行为。人以整个身心投入话语之中……人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他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全部个性参与对话。”[2]在此过程中“个体的世界,个体的生命存在投入在对话中,并通过对话而展现出来,通过对话,个体获得了对自身生命存在以及生命存在的世界的重新发现、认识”[3]。在这样的对话中,交往双方才能把彼此作为与自己具有同等价值的平等的对话的人,以赤诚的心灵相待,彼此之间才能在精神上深刻地沟通理解,才能实现深层次的交往,也才能真正在交往中获得生命的滋养。

“对话的目的是为了敞开自我、沟通他人,相互理解、相互提升,在对话中并且通过对话,对话者获得对自我的重新发现和认识,使自身的某些方面得到改变,某种片面性得以克服,从而使个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观点不断丰富、拓展、改善。”[4]也可以说,这种对话是生命的互动,它的实质是生命全方位的交流思想、情感、意志、人格、品德,在这种整体参与的、开放的、倾听的生命的互动中,交往双方彼此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相互理解,产生情谊,在彼此的互动中更好地成长,实现彼此生命的发现与创造。

二、营造对话的氛围与情境

根据我们对对话实质与特点的把握,对话是双方全身心地投入地交流,是双方能够自由、坦诚、毫无顾忌地表达自我,并在此基础上求得共识、相互的启迪和发展。如果学生处于被控的情境中,就不可能也不敢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置适宜的对话情境,在群体中酝酿和形成一种安全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当学生参与对话时,教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要善于发现学生言说中有价值的部分,给予激励,促进思考,以培养学生言说的自信和勇气,养成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的习惯,同时也给学生如何对待对话树立典范。

三、引导学生掌握对话的方法与技巧

有效的对话需要双方真诚的投入,也需要双方懂得一定的对话技巧与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对话的深入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对话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没有语言的交流,就没有对话理解的实现。当然,这里的语言包括所有的语言形式,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行为语言;有形的语言和无形的语言;可见的语言与默会的语言……但是,语言本身并不能构成交往,只有语言在对话中被理解时,语言对人的交往的意义才得以显现。“人在何种程度上领略到语言中的价值和意义,便能在何种程度上启发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精神构架。”[5]在这里,理解也并非单纯是认识意义的“懂得”“掌握”或情感意义上的“沟通”和“一致”,它是人以生命整体对世界的“融入”。这种融入包含着人对世界的感知、思维、想象与记忆,包含人的情感与意志的投入,包含着人的具有个性特点的行为,它使人的认识、判断、情感、意志、个性与行为等得以整合,人与世界的关系与意义得以显现。这种理解是人形成智慧、品德与人格的基础。正是理解,使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化为现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对话技巧与方法。比如,明确共同的对话话题,学会在整体情境中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言说,彼此尊重、信任,相互坦诚、共同分享,真诚接纳、理解和心灵沟通等。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4

[2] [苏]巴赫金.诗学与访谈.白春仁,顾亚铃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387

[3] 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0

[4] 同上,218

[5] 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