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就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往来。在人类社会,人首先面对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才能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才会由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发展成心理学意义上的个体和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传递与获得知识、形成和发展能力,陶冶性情,获得成长。社会也是在人的交往互动中前进的。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是人们交往作用的产物”。没有交往,人类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尤其在当今社会,对人的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凭个人的能力去成功地完成一件事已不可能,许多“工作不能再像耕地或生产钢板那样来加以准备了。与材料和技术的关系应当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来补充”。“在未来的高度技术化的组织里,关系上的困难可能造成严重的机能障碍,这就需要一种主要是基于行为表现而非基于知识的新型资格。”[1]人们交往合作的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学会交往是学会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使学生学会交往。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交往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师要结合相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与个体的发展都离不开交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2]学会交往,可以更快地拓展我们的视野,加速我们认识世界的进程;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使我们在更丰富的实践中锻炼和提升正确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可以沟通心灵鸿沟,协调、催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我们的成长有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并于其中得到支持和成长的力量;可以提供参照和借鉴,使我们更准确地认识自我,塑造和完善自我,挖掘潜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巴尔扎克说过:“精神生活和肉体生活一样,有呼也有吸,灵魂要吸收另一颗灵魂的感觉来充实自己,然后以更丰富的感情送回给人家。人与人之间要是没有这点美妙的关系,心就没有了生机。”人际交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实自己灵魂的过程,使自己的心充满生机的过程,就是使自身获得更充盈的发展的过程。
二、创设积极的人际关系环境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积极的人际关系环境,使学生感受到良好的人际交往带给人心灵的愉悦与满足,乐于以积极的心态参与人际交往,敢于并善于致力于班级及自身良好人际关系的建设。同时,学生还可以在其中习得人际交往的方法,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三、开展交往性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采用有助于交往的多种教学方法,如组织讨论交流,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变换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现场教学等灵活运用;拓展教学空间,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等为学生学习实践交往提供和创造平台,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会交往。
四、教给学生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巧
人的心理是复杂而微妙的。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得体恰当的言谈举止,往往会使人如沐春风,使交往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而不恰当的言行表现,就会使交往出现障碍和阻隔。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感悟、领会和掌握一些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巧,以使学生的交往活动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要让学生懂得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如平等待人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互惠互利是人际交往的润滑油,信用是人际交往的基石,宽容是人际交往的黏合剂等。培养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充分肯定自己,主动评估对方,主动与人沟通,善于幽默与自嘲,美化仪表等;防止出现损害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如嫉妒、猜疑、羞怯、自卑等。使学生掌握一些切实有效的交往技巧,如真诚地赞美别人,热情地为别人服务,记住他人的名字,把握对方的心理,积极倾听,批评前一定要先指出对方的优点等。
五、鼓励学生开展交往实践
会不会游泳,必须看在水里的表现,会不会交往,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展现。因此,结合教学内容,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交往实践,还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性课外作业,引导学生大胆开展交往实践,在实践中学会交往,提高交往能力。如结合元、角、分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和父母做购物游戏,并进行相关实践;结合长城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长城中外记者招待会”的互动活动,并建议学生在课后与多种人交流对长城的认识等。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身的交往行为,并把反思结果用于进一步的实践,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和水平。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1
[2] 礼记·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