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指出,“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的”[1]。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学会发现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也在了解他人、他国、他民族的过程中更深切地认识自己,认识本国、本民族,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个别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不同的人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民族、国家、文化背景,并因此而形成了生理条件、知识基础、智力发展特征、需要、兴趣、理想、世界观、性格特征、自我意识以及价值观、道德水平、审美、人际交往、行为方式等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我们必须让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的。既要看到人类的共性,又能正视人类的差异,并充分理解和认识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尤其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这些差异。梭罗曾说:“如果某人的步调与众不同,可能是因为他听到的是一位不同的鼓手。那就让他跟随他所听到的音乐,不论在咫尺天涯。”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许多冲突乃至暴力的产生,往往是源于不能理解差异的存在,不能很好地尊重他者与自身的差异,唯有学会理解并尊重差异,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好地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同时使个体自身也获得更好地发展。
二、培养学生多元、全球的观点
伴随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人类的文化也在不断地交流、融合、变迁。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太空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思潮、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时尚不断冲击人们旧有的或本土的文化。全球化的思潮席卷世界,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多元的文化观、价值观相互冲击碰撞,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交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认识各国人民及其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认识多样性中的和谐的美好和对世界发展的价值,进而形成多元的观点,开放的胸襟就显得格外重要。惟有如此,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差异的存在及其意义,才能更好地立足于民族、国家、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去理解、思考、处理问题,处理好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以多元文化观点教学、组织学生开展用不同的观点研究故事、交流不同视角与行为方式形成的不同作品、从艺术的视角分析比较不同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共同思考一些全球性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与能源问题等以达此目的。
三、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由于阅历、品性等个体差异的存在,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对角色的责任难免存在不同的理解,并因此产生误会。这是人与人相处中经常遇到的难题。解决这一问题最常用的方便、有效的办法就是:换位思考。即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产生嫌隙、误解或矛盾时,首先不为自己找理由,不为自己辩护,而是主动地站到对方的位置和立场上去认知对方的观念、体悟对方的情感,以便在理解对方同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种方法是在谅解他人、宽待他人的前提下尊重他人的意愿。它不仅有助于得到他人的理解、支持、配合和帮助,而且有助于在相互沟通中获得成长,提升个体精神境界。
四、引导学生掌握尊重他人的常识
人类社会在长期的人与人的交往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符合人类心理特点和交往习惯的常识,正确地运用它们,会使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变得更加轻松、愉快、和谐。教学中我们需要适时地给学生渗透和讲解这些常识,以使他们能够更加自如地尊重别人和与人相处。例如:懂得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尊重意味着以礼待人,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尊重应以真诚为基础等。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注意批评、同情的艺术;尊重他人的人格、劳动;保持人际交往的适度距离;学会倾听、学会说话等。
五、引导学生从学会与身边的人相处开始
家人、同伴、同学是学生人生交往史上的第一阶段,是人际关系中最基础的、相对最简单的关系。如果学生连和家人、同伴、同学之间都不能友好相处的话,恐怕也很难应对社会交往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不同的人与事物和谐共处。我国古代特别强调从小就让孩子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礼,从与父母、兄弟、朋友相处做起,进而与更多的人友好得体的相处。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认为“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2]。从人生的最初阶段就让学生奠定为人处世的良好基础,可以说是抓住了根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家人、同伴、同学以及老师的关系,从小事做起,学会与人相处,具备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3
[2] 论语·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