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会激发动机教学策略(1 / 1)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激励学生学习的内部原因和动力,是激起学生的学习行为,维持已产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在学习过程中有引发行为、指引方向、集中注意、增加活力和强化的作用。学习动机的性质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也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它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学生内在的学习愿望或意向与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是一个动态的心理现象,其心理成分复杂多变,但其中最主要、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自觉学习的愿望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条件和心理起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培养、激发和引导,使学生保持正确的、高尚的、长远的学习动机,正视基于成长需要的学习动机,消除和转化错误的低下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体味教师对自身学习动机激发方法的同时,学会凭借自身的力量,主动地激发自我的学习动机。

一、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经常倾向于某种事物,力求探究认识或参与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具有稳定性,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动机,未必一定能发展为兴趣,而一旦形成了兴趣,必然有与之相伴随的动机的产生。学习兴趣是指对学习内容有一种力求认识的心理倾向,并伴随有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学习活动的直接推动力。在现实中,凡是有浓厚学习兴趣的人,学习行为往往非常积极、主动,渴望获得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渴望探索认识世界,发展自己,能够排除一切干扰,投身于自己所热爱的学习活动中。高尚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以求得发展的一种动力,而且由于它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还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提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2]的精神。一个人如能从心理情感上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愉悦的事,真正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就一定能学有所得。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若斯(A.L.Lasarus)的研究也表明: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与智力高的学生的成绩相比,显出更占优势。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与智力相比,在某种程度上兴趣更为重要。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努力求知,勤奋钻研,乐而不倦,专心致志地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并把它们引导到学习上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内在乐趣,享受到内在的心灵满足的精神愉悦,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发自内心地热爱和享受学习。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过去经历过并获得成功结果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对抱有成功希望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对符合个人能力水平的活动容易产生兴趣;对新颖的、能引起好奇和注意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要尽可能地激发和保护儿童的有益兴趣,把它们纳入培养目标、道德纪律和身心健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引导和升华;(2)可以利用兴趣的迁移,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兴趣延伸到学习上;(3)适当地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快和欢乐;(4)加强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使学生在知识积累过程中感受到其内在价值与社会意义,在此基础上发展学习兴趣;(5)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学习兴趣。柏拉图说:“不要靠暴力和严酷来训练年轻人学习,通过愉悦心灵来教导他们学习,则可能更确切地发现每个人的才能倾向。”在我国出现的“愉快教育”“和谐教育”“和乐教育”等教改实验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总之,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应因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征等的不同而不同。尤其要靠所学的内容及知识本身,如事实、道理、现象、特点、逻辑等所具有的吸引力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离开所学知识本身的任何说教与逗趣,都不可能引起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渴求。同时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所展示的教学艺术以及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也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有积极作用。教师要做到以充沛的精神、真挚的情感、坚强的毅力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给学生以正面影响。同时,教师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能力、娴熟的演算与作图技巧等也必将激起学生学会学习的热情、形成享受学习的心态,坚定克服学习困难的意志,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获得成长。

二、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的自觉性是指学生对学习意义、目的和社会价值有一定的认识,并由此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凡是有学习自觉性的学生,都能认识到个人的学习与社会进步是息息相关的,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都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以极大的热情、坚强的毅力、刻苦钻研精神、持之以恒的耐力去从事学习活动,并追求不断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个体及社会意义,把学习与未来的发展和祖国需要联系起来,与个人的远大理想和崇高的人类事业联系起来,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长远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空洞的说教,善于结合各科具体的教学内容、学习目标,阐明各种知识的实践意义,引导学生在应用知识中懂得知识的用处和体验到学习能给社会、他人及自我带来的益处等,也可以引导学生更多地通过活动与学习去接触具体事例并获得感受和启发。如通过电影、展览、讲座、社会调查及主题班会等,让学生感受到努力学习,有了知识和本领就能为社会多作贡献,否则就会遇到困难和感到苦恼;使学生体会到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和无文化的痛苦,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使学生觉察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振兴中华,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需要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素养,感受到了祖国发展对自己的期望。

三、营造有利于学生自我肯定的学习环境

个体对自己的价值、能力、胜任感的信念,对成功或失败的预期,自我评价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他人的社会情感支持以及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强化,都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着重要影响。当个体不必担心失败,意识到自己所学的东西是很有意义的,或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教师的支持和尊重,能自主或自我决定学习进程时,就会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给学生以支持和尊重,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己做决定或控制学习进程的机会,使学生处于一个充满来自教师、同学和其他人的真诚关注和无私支持的学习环境中,以减少学生的不安、担心和恐惧心理,使他们先天具有的良好体验、判断力以及学习和成长的动机能得以出现和发展。为此,教师可以创设合作的课堂结构,让学生在民主、平等、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习;引导学生参与设立目标、制定规则和运行程序的过程,使学生具有主人意识和责任感;容纳、宽容和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与情绪,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学生个人的成绩、个人的独特方法和能力,淡化学生之间的比较;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任务的价值,不要过分关注学习结果;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容许学生选择和控制与自己能力和需要相匹配的任务;在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奖励的同时,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奖励,使学生为自己的成绩而自豪,以帮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动机。

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成功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来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为学生创设更多成功的机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控制教学的进度和难度,使学生完成难易适中的任务;让学生观察与自己能力相近的学生取得成功的学习行为;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给学生创造自我决定的机会;组织适当的学习竞赛活动,特别要注意鼓励和指导学生承担挑战自我的学习任务,进行自我竞赛;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合理归因,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学会从失败中找出可以改进的因素,增强对成功的期望和自信;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等。

四、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情境。即在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实践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人为的“不协调”,使学生产生疑问、进入似懂非懂,似会不会、半生不熟的“愤”(心求通而不得)、“悱”(口欲言而不能)状态,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对学习课题兴趣浓厚,在惊讶、好奇、困惑中渴求探讨问题的答案,思维活跃,行为积极,能更深入地参与到教学中,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并于其中获得思想、情感、智慧、美德等的发展。例如,徐善俊老师在教学《武松打虎》一课时问学生:“武松不是英雄好汉吗,为什么他在打虎时先躲了三次?”在教学《渑池会》一课时问学生:“渑池会上秦赵两家谁赢谁输了?”这些出人意料的问题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使本以为自己理解已很透彻的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探讨中发现自己思维与认识的不足,获得情感与美德的熏陶和升华,强化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努力的学习动机。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充分熟悉和深入透彻地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深入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层次关系;其次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结构状态、思维、情感及个性特点等,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才能够有效地发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五、引导学生自我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是个体产生行为、与外界建立联系、获得个人控制感和胜任感的一种内部心理倾向,是自主行为或自我决定的基础,是个体积极学习和成长的一种先天能力和倾向[3]。教师不仅要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系列教学措施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激发学习动机,还可以通过一些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学生成为自我激发学习动机的主人。

首先让学生理解自己的心理功能和作用,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4]。向学生说明思维和情绪、动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积极的情绪源于积极的思维,消极的情绪和行为源于消极的思维。引导学生理解消极的思维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的,以及这种影响在学习中带来的降低自尊水平、加剧不安全感等结果。让他们知道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思维内容和过程,有能力控制那些影响自己情绪、行为和学习动机的消极想法,有能力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学生在消除了关于自我和学习的消极思维和情绪后,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评价自我、评价学习过程和特定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确定个人独特的需要、兴趣和目标并把它们和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学习上,把学习个人化,学会同自己而不是和别人竞争,着眼于追求掌握知识和个体发展,而不是表现自我,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和好处,充分调动学生先天固有的学习、成长和对自己学习负责的倾向,逐步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

最好让自己成为崇尚学习的榜样。榜样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自身要成为热爱学习的榜样,使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学会如何自我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使自己成为一个好榜样[5]:对教学内容充满**;对不同领域都有所专长、有所涉猎;高度重视教学任务完成;对学习承担个人的责任;重视学习过程的作用;尊重并真诚地关注他人;强调敢于冒险的价值等。

总之,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教师勇于承担促进每个学生成长和促进个人发展的责任。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这些品质,以及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方面的知识,并对此作出反应。当他们感到在课堂上很舒服、很安全,并能得到真诚地尊重和关心,教师也鼓励他们去发现自己的学习潜能时,即使最困难的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能被充分激发起来。

[1] 论语·雍也

[2] 论语·述而

[3] [美]Barbara L.McCombs,James E.Pope.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伍新春,秦宪刚,张洁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9

[4] 同上,57~62

[5] [美]Barbara L.McCombs,James E.Pope.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伍新春,秦宪刚,张洁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