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会立志为学教学策略(1 / 1)

志,在本书中有两重含义。一重是指志向、理想,即朱熹所说:“志者,心之所之(向)。”“学者大要立志,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接要学尧舜。”[1]即立志以圣贤为榜样,成为真正的人。本节所探讨的即此含义的“志”,它表明学习的明确目标和坚定信念。另一重是指意志,即朱熹所说:“意者,心之所发”“是主张要恁地”“未动而欲动者”[2]。它是“有主向”,克服困难实现一定目标的心理活动。我们将在本章第三节探讨此含义的“志”。学会立志为学就是要学会下定义无反顾的决心,立足于学习,学会人该知道的事,该掌握的本领,该具备的道德与人格,做人该做的事,实现作为人自身的圆满,不枉此生为人。此乃人生最高的理想与志向。当然,此理想的实现又是融汇于一些相对具体的中、近期理想之中,并在它们的实现过程中达成的。诸如社会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但若没有这一最高理想的指引,它们往往会偏离方向,或流于平庸、低俗。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学会立志。

一、志向认识渗透

要想让学生立志,首先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并重视立志在学习人生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我国古代学者很早就认识到理想与志向是激励个体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强调立志在人生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远大的学习理想,勉励他们立志为学,立志弘道。孔子一贯强调“志于学”“志于道”,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而他本人“十有五而志于学”,坚持不懈,终使治学水平在七十岁时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墨子郑重指明:“志不强者,智不达。”[3]他们认为,“学者欲学圣人,立志第一。”“志是入道先锋。先锋勇,后军方有进志气饶,学问乃有成功。”[4]立志高远,信念坚定,才能学有所成。反之,志不立,就“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奔逸,终亦何所抵乎?”[5]最终不会有什么收获。王夫之强调,“正其志于道,则事理皆得,故教者尤以正志为本。”“学者以大心正志为本”[6]“入学之士,尚志为先”的同时,指出:“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7]论述了志与学、思、才的关系,阐明了志在个体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继承这一传统,随时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和志向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价值,逐步树立并不断提高通过努力学习完善自我并以此为基础利国利民利人类的抱负水平,从而使学生具备长远的较高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提高学生主动学会学习的动力水平。

其次,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立志”的重要意义,学会“立志”,还要教育学生“专志”“笃志”“持志”。即“志”既要专一,又要坚定,还要坚持。常言道,“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如果立志而不能专一,左右摇摆,就相当于“无志”。王夫之说:“志于彼又志于此,则不可名为志,而直谓之无志。”[8]立志后,还要坚定信念,如“二程”所言:“志不笃者不能力行”“唯其志既坚定,则虽生死之际,亦不为之动也,况老少之异乎?”世人少勇多怯、少廉多贪,原因就在于志向不坚定。若志向坚定,那么即使处于生死关头也不会改变[9]。“既知这道理,办得坚固心,一味向前,何患不进。”[10]最后还要把所树立的理想和志向坚持下去,能为之坚持不懈地奋斗终生。孟子说:“持其志,无暴其气。”[11]朱熹把“居敬持志”作为一条重要的学习原则,都表达了这一思想。立志而不能“专志”“笃志”“持志”,理想就会动摇偏斜,轻则“无得于己”,重则“行毁于随”。从而使学生懂得人不仅要有志向,有理想,而且要有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决心、信念和矢志不渝的行动。

二、人生意义牵引

诚如我们前面所言,“志”的最高境界就是立志为人。学会立志为学就是要学会下定义无反顾的决心,立足于学习,学会人该知道的事,该掌握的本领,该具备的道德与人格,做人该做的事,实现作为人自身的圆满,不枉此生为人。要想让学生树立这样的志向,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体悟人生的意义,珍视生命的价值。让学生懂得人贵为万物之灵,就应该完成人的使命,体现和成就人独特的价值。不能如草木,懵懵懂懂混此一生。

人活着,总是要有点精神,有所追求的。但追求什么,则需慎重考虑。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激发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作用,成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为一大事而去。人生须有所成就,方无愧人生。这成就,首先意味着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无论是所谓贵为天子、领袖,还是普通平民、职员,都需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所坚守,有所追求,体现自身为人的价值,方不负此生。古人云,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庶人,都是以修身为本。乃说明,成就人生,基础在成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建功立业都是成就人之所为,都是人的能力在不同方面的表现而已。进而引导学生在明确人生终极理想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价值。

志向高远者,往往能够重视自身生命的价值,而且希望能够以自身的努力为世间创造价值,具有较高的成就欲,敢于立志、立大志。而缺乏志向或志向短近者,往往成就欲望比较低,容易得过且过,苟且偷安,消极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重视创造生命的价值。明白生命短暂,生而贵为人,两手空空而来,秉承和享受人类文化成果,也应该为世界留点什么。培养学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和“敢为天下先,勇做弄潮儿”的勇气。

要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命成长与国家民族、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待自身的学习问题。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的忧患意识和义务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激发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

还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懂得一滴水放到大海中才能不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于人类进步的洪流中,才能获得永恒的生命。只有把学习和一生的成长,和整个人类的成长进步联系到一起,把自己放到历史中,以历史的厚重感和发展性、前瞻性来看待学习,才能够勇于有所成就,保持源源不竭的学习动力。

三、立足现实行动

任何理想只有在脚踏实地的行动中才能化为现实。在引导学生学会立志为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追求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实现,同时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这一理想的实现建立在脚踏实地的行动之上。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以及自身德识才学和人格特点,结合社会发展、时代特点,选择实现理想的突破口,形成相应的能使自己把生命与之融为一体的社会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的基础,以使自身主体生命的创造力能于其中得以充分发挥,人的生命价值、意义与尊严能够于其中体现;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把握理想实现的路径,把远大的人生志向和理想与中期奋斗目标、近期奋斗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落实到每一日脚踏实地的行动中。把志向与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劳动结合起来;与锻炼身体、锻炼意志、锻炼品德结合起来,与为集体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与克服困难、顽强学习结合起来。“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只有学会在点点滴滴的努力中去不断地趋近于自己的理想目标,才不会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前进的征程中才不会半途而废,才能够最终把理想化为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帮助中、小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既要鼓励他们相信自己,勇于立志,又要防止他们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空想;既要提醒他们立足于实际,脚踏实地,又要防止他们自暴自弃,无所追求。理想的灯塔只有在能够引领学生坚定不移地行动时,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它指引学生走向健康、光明的人生的作用。

四、多样化方式引导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开展培养人生理想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紧密结合现实树立理想并落实于行动。

1.通过阶段性地组织各种主题班会和队会引导学生寻求理想。如“我在二十年后”“未来世界漫游”等,引导学生在畅想未来的同时,把个人的幻想与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与自身的兴趣、特点和追求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理想与志向。

2.通过完整系统的班级活动进行理想教育。例如,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老师,帮助学生树立“做21世纪的小主人”的奋斗目标,引导学生在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的努力中,使自己的德识才学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在此过程中,也使学生逐步学会了如何为实现理想而脚踏实地地行动。

3.运用榜样陶冶法,使学生从先进模范人物身上汲取力量,立志进取。为学生树立切实可信、可亲可敬的榜样,给学生传颂立志为学、立志成才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从感情上热爱他们,敬重他们,激起他们向英雄学习的强烈愿望,并化为相应的行动,走英雄道路,创英雄业绩。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尤其还要注意树立同辈的榜样,不断提高学生志向的动力效能。

4.可以通过蕴藏多元智能的课程帮助学生寻求人生的意义,表达和发现自己的追求。如语文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讨论感受、想法以及对每个学生而言都很重要的理想;数学能够反映自然及宇宙的范围,显示数字运算的原理;游戏可以引发挑战欲望与欢乐,而放松与视觉化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安静;舞蹈、视觉、艺术、音乐有助于通过艺术的符号系统表达见识;自我与人际的智能提供互动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正确地认识与了解别人与自己。这些智能的教学有助于学生以整体所蕴藏的多面性进行感知,有助于学生发现个人与生俱来的兴趣和爱好,而它们可能会激励孩子用一生的时间去追求个人的成长或职业上的成就。

5.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班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生理想[12]。如通过自创诗作、谜语、传说与夸张故事,学生可能会反思到人生的秘密;学生可以或写、或画、或编成一首曲子描述改变他们生活的事件,以及从这个经验中所学到的知识;也可以创造视觉化练习,让学生进行时光旅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待自己与个人所关心的事,想象自己的未来;可以举行探讨人生重要性及价值的班级讨论;要求学生对故事和诗歌中的特质、价值观与行为作出反应,以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回应艺术作品;写一封信给不认识的人作自我介绍,描述自己的外表、活动力、兴趣、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以及自己对未来的希望与梦想;借画一个菱形、圆圈或鸡冠创作自我侧面图,分成几部分描绘自己拥有的身体特征、智能特质、艺术技巧、情绪特征、社会特质、所恐惧的、所拥有的希望与梦想、主要的转折点以及基本的价值观,也可以描绘自现在起一年或五年内自己想要获得的属性或特质;可以鼓励学生留意自己直觉的预感,并运用理性检验自己直觉的正确性。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们安静地写出自己对如下问题的答案,来接近自己内在的生命目的感。例如:你的专长是什么?你一直所喜爱的是什么?你最在意的是什么?你原来就知道的是什么?你觉得被迫去做的是什么?之后可以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也可以讨论学校教育哪些方面对他们认识人生目的有所帮助。在这一系列经常引导学生反思人生理想与目标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开启学生的理想之门并引导他们逐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总之,“志”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前提,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由于认识到“志”的重要作用,我国历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志”的培养。孔子不仅用自己“立志为学”的事例教育感染学生,还经常采用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志”,对他们进行“言志”教育,启发学生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并引导学生的“志”向着健康良好的方面发展。《论语》的《公冶长》《先进》都生动记载了他和学生“各言其志”的生动场面。对于学生的志向,孔子既不强求一律,又注意劝诱引导,启发他们胸怀天下国家,立志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后世教育家特别是儒家继承孔子传统,重视志向教育,要求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天下兴亡、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使“志”成为推动学习最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正是在这种理想教育传统熏陶下,中华民族才涌现出了无数匡世救国的脊梁人物。21世纪我们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这种重视理想培养的教育传统。

[1] 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卷八

[2] 朱熹.朱子语类.卷五

[3] 墨子.修身

[4]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转自乔炳臣,潘丽娟.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542

[5] 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

[6] 张之正蒙注·卷四

[7] 张之正蒙注·卷五

[8] 王夫之.俟解

[9] 程颐,程颢.二程集·粹言

[10] 程颐,程颢.性理精义

[11] 孟子·公孙丑上

[12] [美]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王成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32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