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学习学习是人的本体存在方式,但人生来就会学习吗?学习本身还需要学习吗?学生为什么必须学习?为什么要强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呢?明确认识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深入开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
一、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正如我们在探讨学习的产生时所指出的,无论从生物学、社会学、文化学,还是心理学角度看,学习的产生直接关系着人的多重生命的存在与发展,既是人类天性的需要,又是人类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并发展个体自身与人类社会的需要。人之所以产生学习行为,是因为人的未完成性,是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存在,文化性的存在,是因为人有意识,会思维,懂情感,有人格。无学习则无人的生存,无学习则无个体的发展,无学习则无人类即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一言以蔽之,就是人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成长,才能存在与发展,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此处就不再赘述。
二、人类需要不断重新认识学习并学会学习
学习本身虽然是人脑最重要的潜在本能,表现为人天生具有主动寻求外界刺激的倾向。但人不是天生就会自动学习的。人的学习潜能的显现和发展既需要具备初级的外部的激发因素,也需要外部的引导。如儿童的吃、坐、爬、走、站等基本动作及其他复杂动作的发展、语言及高级心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外界的生存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正是在教育的引导之下,人才逐步认识并学会了学习。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不断学习、认识学习和学会学习的历史。
当代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人类的学习也变得日益复杂。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同时也加快了知识与信息的更新换代速度。个体发展水平将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个体不断利用信息进行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而非他固有的知识水平。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日益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工作即学习,生活亦教育,学习融入日常生活工作的每个过程,成为它们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内在需要,而非外在的一种逼迫或驱使。学习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学习者、学习目的和方式乃至学习时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学习被看成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手段,它主要是青少年的事情,是在家长和学校的要求下进行的,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单纯的书本知识,学习的方法以机械记忆、刻板地重复练习为主,学习模式以课堂集体教学为主,及时反馈很少,学习的地点往往是学校和教室,学习的目的往往是掌握书本知识和技能,以便顺利通过考试、适应未来某项工作。
现在,学习已经成为每个人的生存方式,“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知识和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1]。老师的概念已经相对化,每个人包括原来的老师都不得不重新面对自己的学习问题。所有的老师都不得不重新当学生,而所有的学生都不得不当好自己的老师。它要求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终身负责到底。学习的目的已不再是为了掌握书本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未来某一个工作,而是为成长而学习,是要在学习中获得独立学习与不断成长的方法,获得生存发展的本领,以实现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学习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既有书本学习,又有网络学习,还有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学习模式也多样化,学习反馈以更方便、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既可以是循序渐进的,也可以是跳跃的,超前的;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面对面地向教师请教,而且随时可以进入互联网向专家请教,尤其是后者使人们获得了无限的学习与认知的可能性。学习的时空也在发生变化,从时间来说,学习越来越趋向终身化和及时化,变成无时不有的行为;从空间来说,学习可谓是无处不在,学校、单位、家庭、书店、商场、展览馆、音乐厅、美术馆,甚至饭店、餐馆、茶室,都是正当的学习场所。另外,学校绝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机构,企业、专业化的学习公司、社团、社区,都可以成为新型的学习机构,所有大众媒体和科技文化设施,都将提供学习内容和学习机会。
这一切变化都要求人们必须重新认识学习并学会学习,通过不断地更新调整自己的学习观念与行动,掌握新的学习模式与方法,不断地进行主动、高效率的创新性学习,来更好地发展自我。固守于我们习以为常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最终会被快速进步的社会淘汰。
三、学会学习是当代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证
学习是人的本体存在方式,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学习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极大地影响着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而今迈入了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学习为基础的经济,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是学习化社会。这一社会人类知识总量“爆炸性增长”,劳动工具和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劳动日益复杂化、智能化,社会实践的主要对象,从改造物质世界变成了提升人的世界,整个世界瞬息万变,这一切要求每个人必须要进行终身持续不断的学习。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掌握新的生存技能,适应并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在飞速变化的现代社会获得生存和发展。当代的成功者不再是简单的“有学历、有知识、有经验”的人,而是那些学习力极强的学习型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今天,谁都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2]今后,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比你的竞争者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的竞争优势”[3]。学习能力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甚至有人说学习是明天的生产力,是最富革命性、创造性的生产力,是统摄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动力系统。21世纪的最大能量来自学习,新世纪的最大竞争在于学习。学生只有学会如何学习,才能在未来社会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和资源,获得更多的个人发展的自由。
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义不容辞的使命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学习,学生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学习,在人类步入学习化社会的信息时代,学习的目的、内涵、方式、时空等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人们只有学会学习,成为具有终身学习理念与能力的公民,才能更好地生存并实现人之为人的全面与和谐的发展,也才能够更好地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学会如何在求知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作为整体的人生存和充分发展所需要的一切。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满足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需求,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应担负的义不容辞的使命。
首先,作为学习化社会的基石,教育要服务于学生终身的学习。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就指出,“教育必须按照每一个人的需要和方便在他的一生中进行。我们必须指导他把教育(包括亲身学习、自我教学、自我训练)的真正宗旨记在心里,从一开始起直到在各个阶段上给他指明方向。”[4]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进一步明确提出,教育应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学习加以安排,它们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每个儿童无论他在哪里,都应使他能以恰当的方式学习科学而且终身成为‘科学之友’。”[5]也就是说,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其作为整体人的终身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教育必须着眼于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那些保证每个人继续学习的技能和能力”“将伴随一个人一生的对待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取有助于提高推理能力和想象力、判断能力和责任感的手段”“学习如何对周围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6]因为“根据对未来的展望,仅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那种无止境地追求,不断地加重课程负担,既不可能,也不合适。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而后就可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实际”[7]。
最后,教育要引导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曾明确提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教育虽然建立在从最近的科学数据中抽取出来的客观知识的基础上,但它已不再是从外部强加在学习者身上的东西,也不是强加在别的人身上的东西。教育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8]
“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人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学会如何学习,这不仅仅是另一个口号。它是指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师们想把这种教学方式传给别人,他们自己首先就要精通它。在学会如何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养成工作习惯,唤起学习动机,而这些工作习惯和学习动机过去是必须通过学校和大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在儿童和青年时期形成的。要实现每一个人的自学愿望,就必须不仅在中小学和大学,而且也要在其他地方,在各种条件与环境下,教给他各种方法、工具和诱因,使他的自学成为富有成果的活动。”[9]
而我们目前的传统教学恰恰忽略了这一点。20世纪90年代风行于世界的热门书《学习的革命》认为:学习——经过变革了的学习——是个人通向21世纪的交互式护照。如何使学生拿到这张“护照”?如何培养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显然是无法承担这个任务的。德莱顿和沃斯说:“全世界在争论着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10]在学校教学普遍存在的弊病就是教师对学生缺少学习方法的指导,缺少思维过程的训练。他们引用托尼·布赞的话指出:“在学校,我们花了数千小时学习数学、语言、科学……可是,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学习怎样学习呢?答案是:完全没有。”灌输式、讲读式仍然统治着课堂,不仅方法贫乏,而且谈不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思维含量低,因而主动求知的能力和习惯难以养成。那么,“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呢?当然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方法指导。
人非生而能者,尤其是学生,他们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既具有未完成性,也具有整体性、独特性、主体性和超越性,他们学会学习以发展成人需要成人的帮助和自己的摸索,而教育无疑应该对他们学会学习发挥主要的领路作用。终身教育思想家保罗·朗格朗也曾指出“学校的职能是通过系统的训练‘教会学生学习’”“每个名副其实的教师的奋斗目标,就是使学生发展并牢固地养成学习及推论的能力,以及对智力工作、练习和训练的兴趣,离开了这些,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11]
总之,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要求现代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什么,尤其要考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从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影响,富有成效地帮助他们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能自主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人。教育只有自觉地转变观念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学习服务作为自己的中心职责,实现由仅仅是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转变,才能真正地对学生在学习化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8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9
[3] [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顾瑞荣,陈标,徐静译,刘海明校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474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24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6~77
[6] 同上,105
[7] 同上,75
[8] 同①:200~201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51~252
[10] [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顾瑞荣,陈标,徐静译,刘海明校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73
[11] [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周南照,陈树清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7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