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会学习的语义分析
“学会学习”是一个动宾词组。作为宾语的“学习”就是我们在本章第一节论述的一般学习概念,它是特定的与人的成长融为一体的活动。作为动词的“学会”,不仅包含学习的意思,而且包含对学习程度的要求,即不仅学习,而且要学到领会、掌握、融会贯通的程度。“学会学习”就是对学习的学习,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元学习。当然,对学习的理解不同,相应的对元学习的理解也不同。就内容而言,如果认为学习就是读书,元学习就是对读书的学习,即学会如何更有效地读书;如果认为学习就是认知活动,元学习就是对认知的学习,即学会如何更有效地观察、思维、记忆、想象。就过程而言,“元学习既包括对个体自身学习的评价与监控,又包括对学习策略的制订与创设,还包括对学习心理的调整与优化。”[1]可见,正确认识“学会学习”,既包含对学习是什么的理解,又包含对有效学习过程的认识和反思,及由此形成的学会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二、学会学习的内涵
在第一节的研究中我们认为,学习就是人的成长。学习是人的本体存在方式,学习是人的成长方式。它是作为生命存在者的人运用自身已有的力量,在与世界的互动中,理解世界及其意义,同时获得成长的活动。即人以自身整体的生命存在为基础,在与世界的关联中理解世界并发展自身的活动。学习就是以人对世界的理解为基础而形成人的认识、情感、态度、能力、性格、人格并使人恰当行动的统一和谐的发展活动,是以人的成长为中轴的活动。在学习中人的本质和力量得以展示、实现和发展,人在学习中成为人。学习与人的成长具有同一性。
学习的本质就是人类个体和人类整体不断自我超越使身心获得发展的活动,人类的学习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拥有丰富的内涵。对于年青一代来说,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不仅要学习,而且还要学会学习。那么何谓“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吗?学会学习的内涵和要求是什么呢?这是我们在探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策略”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
早在19世纪德国新人文主义教育中就明确提出了“学会学习”这一教育理念,当时它所指涉的不仅仅是学会思考,学会求知,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通过自主的学习获得自我独立人格的发展。可以说,这种认识较好地反映了学会学习的内涵。但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并没有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自从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的主张,试图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并使智慧得到普遍的发展以来,以知识为中心的主知主义教育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追求,学会学习也逐渐被认为是学会掌握知识,不管是注重知识的学习本身还是注重思维能力的提高,不论是侧重知识的实质教育还是侧重智力发展的形式教育,实际上都没有跳出主知主义的教育框架。尤其在我国,由于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学会学习”轻易地被简化为可测量的、技术化的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学会高效率地掌握知识,这意味着我们始终停留在传统主知主义的教育框架之中,停留在对学习的最狭义的理解之中,并没有将学生的学习有效地扩展到学生的整体生存境域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基本学习需要包括人们为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参与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作出有见识的决策,为继续学习所需的基本学习手段和基本学习内容……任何把基础教育当做向处境不利的居民提供的一整套可以满足应急需要的最起码的知识的趋向,实际上都是错误的。基础教育在于普遍提供一种适用于所有人的教育,它既能使人们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使人们获得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2]这些论述非常明确地强调了绝不能把学习仅仅理解为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终身持续发展的能力,获得属人的有尊严的发展。
综合上述对学习及学会学习的探索与理解,我们认为,学会学习不仅仅是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是要通过不同方面的努力,全面提高学习生活品质,在学习中身心获得发展,不断超越自我,“去成为人”。也就是说,学会学习的实质是学会整体成长为人,具备可持续自主发展的能力。是能够理解学习在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理解学习的本质,形成终身学习的兴趣、信念和能力;是学会思考,学会求知,保持学习力的不断增长;是学会相处,学会做事,学会通过自主地学习获得生活的意义、潜能的开发和个体独立人格的充分发展;是让学生“跳出以认知为中心的教育框架,让学生充分展开自我情感、思维、想象的翅膀,慢慢去感受人类文化精神的熏染,逐渐地打开自己的心智之门,在学会自己去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理解世界的同时,拥有健康、活泼、充实、明亮的自我”[3]。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立志为学
古代学者认为,为学首先必须“知学”“立志”。也就是说,学习者在思想上首先要清楚认识学习的意义,明确学习的目标,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学习理想。唯有如此,才能自觉产生勤勉学习的动力;有了自我勉励的推动力量,学习才有可能收到不断前进的实际效果。“知学”“立志”是激励个体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对学习活动起着持久的推动作用,是学习得以进行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学习起始,不能认真解决好认识问题,学习就很难积极进取,更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正确的认识、强烈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活动进行的强大力量。所以学会学习,首先意味着学生对学习在生存与发展中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需要,主动地去学习并立志学会学习。
2.热爱学习并享受学习
孔子认为学习方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所谓“好”就是爱好,指学习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始终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才会做到终身好学不倦。同时他又提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是对学习活动满足自己需要的深刻体验,是一种心灵满足的精神愉悦,是对学习有兴趣的内在的、稳定的情感表现。它是学习活动能持久进行的不竭源泉。一个人如能从心理情感上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真正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获得内在心理满足,就一定能战胜外在物欲缠扰,快乐地、自觉主动地刻苦学习并学有所得,同时把这种从学习中获得的乐趣转化成继续学习的推动力。反之亦然。学会学习,意味着学生既能够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坚持不懈地顽强努力;又能品味、反思学习,以学为乐,学会以享受的心态学习。
3.成为学习的主人
对个人来说,学习首先是一种个体的活动,必须通过学习者个体的努力、自身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任何人不可替代。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人格的完善都是如此。学生只有坚信自身的学习潜能,对自我进行权衡与选择,在众多发展因素中,选择那些适合自身发展优势最有利的可能性因素,主动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中并且自主地决定自己今后学习的方向,按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以自己特有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时,学习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才能成为他们自身生活的需要、个人生活意义和个体人格的成长的有效来源。所以,学会学习意味着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负责,学会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自己做自己学习的老师,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4.学会认知,获得了解世界的能力
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人无忧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经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些话都充分说明了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与技能比学到具体的知识更重要,更有利于人独立自主、持续终身地深入认识世界。尤其在现代社会,“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而后就可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4]也就是说,学习化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把掌握学习方法摆到“最主要的科目”上,即学会认知,获得进一步学习、理解的方法和手段,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一系列认识的方法、策略和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知识。这种学习“既可以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以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使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的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这将使越来越多的成人能够去感受知识和个人自学带来的乐趣……每个儿童无论他在哪里,都应使他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学习科学而且终身成为‘科学之友’。在中等和高等教育中,入门培训应向所有大、中学生介绍科学进步和当代思维模式所提供的各种手段、概念和参照方法”。“由于知识涉及方方面面,并且始终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试图想什么都知道愈来愈做不到,而且在基础教育之后仍旧保持对所有学科的教学也不切合实际。”[5]也就是说,现代学习必须打破“学习就是掌握知识”的传统认识,打破传统学习过程中一味强调死记硬背的弊端,“为了解知识而学习”“为学会学习而学习”,把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策略放到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能自主地进行终身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发展。
学无止境,学会学习意味着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运用自身智力及学习科学的一般原理,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5.学会交流、合作,学会共同生活
学习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的活动。人类的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个人知识的形成不是取决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而是取决于个人在自身的经验、信念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而形成的理解。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过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要想获得知识,要想在学习中全面成长,就必须学会对话、沟通,学会交流、相处,学会合作,即“学会共同生活”。就是在多元的社会形态下,获得尊重多元、平等参与、积极合作的精神和态度,学会如何与人沟通、交流、相处,学会与他人共同工作、合作,能够为共同目标而共同奋斗。英国人类学家阿什利·蒙塔古(Ashley Montagu)曾说过,没有社会成员的合作,社会将不能生存。人类社会得以生存下来正是由于人类社会成员的相互合作……在人类社会最能生存的人是那些最能利用团队力量的人。相互了解、和平交流以及和睦相处既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人类的心理需要,而这几方面正是我们的世界最为缺少的。
学会共同生活已成为今日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指出,“当今世界往往是一个充满暴力的世界,它与一些人对人类进步寄予的期望背道而驰。人越来越多过高估计自己及其所属群体的长处,而对其他人怀有偏见。普遍的竞争导致无情的经济战争,导致贫富之间的紧张关系,造成各国和整个世界的分裂,也激化了历史上存在的敌对情绪。”“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的。”学会彼此理解,和平相处并共同合作成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当人们为一些能使自己摆脱日常习惯、值得一做的项目共同努力时,人与人之间的分歧甚至是冲突就会逐步减弱,有时就消失了。正规教育应在其计划中留出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向青年人传授这类合作项目”;“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学生参加一些共同项目,可以为传授某一解决冲突的方法,并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提供参考标准提供机会,同时还能加强师生关系。”教学要教学生“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6]。
引导学生在学会认识自我,并通过增进对他人及其历史、传统和精神价值的了解,认识他人,认识人与人之间日益增加的相互依赖性,真正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反应;学会共同生活、共同工作,能够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共同奋斗,毫无疑问是学会学习的应有之义。
6.发展生存能力,学会做事
学会做事,即学会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或者在不能完全预计到未来工作变化的情况下,使学习与未来的工作相适应。也就是说,学会做事不仅仅是获得职业技能与专业资格,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是获得能够和社会联系,应付自己所处环境的各种情况,并促进集体劳动的技能和能力。是要求人具有基本的生存技能。这种能力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是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交际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首创能力,以及敢于冒险和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结合在一起而成的能力。
学会做事,实质是要求人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以便“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7]。就是要掌握自由塑造自己的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的手段,以学会有效地应付变化不定的情况和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参与对未来的创造。就是尽早获得“生活通行证”,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理解他人,从而参与集体事业和社会生活。
7.学会关心、创造、审美、健体,学会幸福生活
人的学习是一种全面的活动,是人的感性与理性、身体与心灵交融会聚的过程。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且要在其中获得人格的发展,获得生活的意义。教育的本真意义就是使人更好地生活在世界中,使人生活得更幸福美好。所以学会学习不仅仅是指学会思考、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和策略,而是指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除认知外,学生还要学会关心、创造、审美、健体,“学会幸福生活”。学会关心是对人道德的要求。它包括: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与同行,关心国家、社会与世界的经济发展、生态平衡,关心其他物种,关心真理、知识、学习等。学会创造是学会学习的目标之一,也是21世纪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标准。要求学习者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方法,提出对于个人、他人或者社会来说是首创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或者新产品等成果形式。学会审美要求学习者能够通过情感的陶冶和激发,提高精神境界,达到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生的审美能力,使自己从一个普通的自然人、物质人转化为一个社会的人,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学会健体是对人身心状态的要求,同时为学会学习提供物质基础和保证。包括学会锻炼身体、发展动作技能;注意合理营养,讲究饮食、生活与环境卫生;稳定和保持愉快情绪,养成良好习惯和性格,和谐内外周边人际关系等。
总之,学会学习意味着“把知识引向人生关怀,去充盈生活与人生的智慧与经验”,学会获得幸福生活。
8.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会做人
教育的基本目标乃是人的完成。“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使个体能“自我肯定”“自我独立”,使人能成为“真正的自己”。学会成为自己,就是使学生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的基础上,日臻完善,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获得全面而充分地发展,做一个自主的、有判断力的和富于责任感的人。
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他们认为,21世纪教育的基本作用,不再是“培养儿童为某一特定的社会做好准备”,不再是“不断地向他们每个人提供有助于其理解周围世界并成为有责任感的和公正的参与者的力量和知识方面的标准”。“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8]因此,“教育在把发展建立在个人和各社区认真负责参与的基础上的同时,应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以便为自己生命在其中的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教育还要重视对人的任何一种潜力的开发和培养,“要让像财富一样埋藏在每个人灵魂深处的所有才能都发挥出来,如记忆、推理能力、想象、体力、审美观、与他人交流的能力、领导者的天然气质等”[9]。
也就是说,学会做人,意味着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能力、判断能力和对个人、他人与集体的责任感来行动,意味着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使学生学会实现自身作为“人”的独立、全面的发展,以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并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学会学习就是本着尊重人及其完整性的精神,使学生通过不同方面的努力,学会“去成为人”。即使他们通过学习不仅能获得潜能的开发与认知水平的提高,提高文化修养、社会经验和从业能力,而且还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独立,获得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与习惯,获得个体人格的全面地生成和提升。
卡兰·辛格说,“全面的教育应当考虑到人的各个方面:体质、智力、审美观、情感和精神,争取实现‘一个生活在和谐世界上的完美的人’这一长期梦想。”[10]学会学习就是要使学生实现这一梦想。
[1] 张楚廷.教学论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9
[3] 刘铁芳.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湖南教育,2004(9)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
[5] 同上,76~77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4,85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5~86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5,10
[10] 同上,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