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1 / 1)

双流中学 张炜

摘要:新课改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我校作为成都市课程改革样本校,主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势在必行。由此,学校于2012年开始了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的“二元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关键词:二元导学;合作学习

“二元导学”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导”与“学”的辩证关系,主张通过目标、活动、评价,提升教师教学的针对性;通过预习、互动、训练,加强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一)“二元导学”教学模式中导学案的设计

历史导学案以简明、实用,突出导学案特点和学科特点,服务课堂教学为原则,总共分为三个板块。

1.板块一是“我的计划”

本版块以专题为单位,放在一个专题导学案的开始,囊括以下两个部分的内容。

(1)自我分析

包括学生学习本专题知识的优势和薄弱之处、基础知识欠缺之处、学习习惯、与教师的磨合等。准确估计学习任务的难度。

(2)我的计划

包括设置学习目标,对如何完成学习目标在时间、环境上的具体安排;做什么事,什么时候做。

2.板块二是“学习内容”

本版块以课为单位、参照课标和四川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进行编写,由三个部分组成。

(1)预习篇——自学导航

引导学生遵循以下几个步骤自主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掌握学习主动权。

①明确学习目标。参照课标和四川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知道知识层次与考纲要求,为学习提供导向。

②宏观感知教材。让学生通过初读教材,搞清楚本课的主题是什么,围绕主题教材讲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各子目内容,把层次要点、要素标注勾画在教材上。

③问题思考。根据教材设计2~4道思考题,题目要基于教材(需要仔细看书)、又高于教材(有一定的思维要求),具有小、巧、活的特点。

(2)课堂篇——互动探究

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教材,从学生的思维角度专研教材,以史料为载体,力图将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融入史料教学当中。尽可能地设计有层次性、梯度性、渐进性的2~3个探究问题,先让学生分析、解答,每个题后都要有“归纳点评”,重在答题思路和角度的指导。

探究题可分为以下类型:激趣类(精选材料、巧妙设问、激趣引思);流变类(探寻变化轨迹、阐明变化原因、获得有益启示);比较类(比较异同、探寻历史事物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方法类(授之以渔、渗透史学方法和史观);质疑类(怀疑定论、提出己见、用证据说话)。每课采用什么类型,应依据该课内容和学生状况予以确定。

(3)练习篇——巩固拓展

设计一组题目测试学生,试题要精选、层次要得当,紧扣学习目标、覆盖重点内容、难度适中,问答题至少有一道是材料型的。以考查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为主,以便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发现问题,不断完善。

3.板块三是“自我评价”

本板块放在专题导学案末尾,旨在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思维方法、答题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对学习方法以及易错混的知识点进行反思,从思维和方法的高度进行思考、提炼和升华,包括专题知识总结、答题方法总结、记忆方法总结等内容。

(二)“二元导学”教学流程的操作尝试

“二元导学”教学模式下有五项基本原则:教师讲授时间不可超过30分钟;具有明确课时的微观目标;课堂至少分别有一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展示学习。基于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历史学科的学科特性,以选修二专题二第四课《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为例,进行了以下探索尝试。

1.课前

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在学科自习课中完成“自学导航”部分,了解考纲要求、明确学习目标、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感知教材,达到铺垫课堂的目的。学生对预习中对疑问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带着问题步入课堂。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和方法,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效率。

比如,根据“当时中国各阶层对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何态度?”“为了实现各自的奋斗目标,维新派和革命派又进行了哪些努力和斗争?”这两个问题,阅读、勾画教材,并填写表格中的相关信息。

在正式上课前2分钟,请组长检查导学案,如全组都完成导学案,则给予积分奖励,并评选优秀导学案、进步导学案,单独给积分奖励。积分管理旨在用最直观的形式,在学生习惯、方法养成初期进行学生调动,后期如若学生已基本实现调动,积分形式可逐步减少或取消。

2.课中

(1)创境设问,导入新课

在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导学的基础上,把握历史科特点,创设情境,如时政现象、音像资料、古玩图片、诗歌引入、历史小常识等,方式多样,快速提高学生**,高效地导入。比如,在进行导入时,教师借助网络资源,选取了这样三幅图片:“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2011年度人权国别报告”“2011年美国‘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抗议者手持中国国旗”。教师通过图片史料的运用,并适时、巧妙地采用提问、谈话等方式,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引起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置身历史情境中去主动积极思考和理解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继而过渡到本课的主题教学。

(2)阅读教材,整体感知,梳理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课前已结合“自学导航”中的问题阅读、勾画教材,并填写完相关表格信息。小组在课堂中展示优秀导学案并进行阐述,其他小组成员认真聆听,纠正错误,补充完善,给予展示者和补充者积分奖励。

(3)关联整合,探究规律

小组合作学习是“二元导学”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首先创设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促使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斗争的原因?”“阻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设的因素有哪些?”呈现出相关史料,各小组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多角度分析思考、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围绕探究点,个人先独立思考,由小组学科长收集组内同学的问题解决单,全员参与相互交流、讨论,最后综合小组成员答案并形成小组问题解决单,准备展示。

小组分别派出代表展示一个问题的探究成果,介绍本组对答案要点的讨论、综合以及思维过程。其他小组予以补充和完善。老师此时针对展示成果和补充的要点做出确切的评价,并给予积分鼓励,对集体通过探究和补充还不完善的地方,通过思维引导并加以点拨。这便形成了设置课后拓展训练需要强化的知识点。这样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效果:一是对小组的褒奖;二是可以激活其他小组以后进行探究、讨论的积极性;三是让其他同学把握解决问题的学习思维方法。

(4)深化拓展,迁移运用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中外历史知识进行横向联系:“比较《临时约法》与1787年美国宪法异同”,培养学生运用全球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的学科意识,使学生了解世界历史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每个地域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3.课后

巩固并应用所学知识,加强拓展训练。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中“巩固拓展”部分,了解学生对该课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并不断完善。

以上是本人对“二元导学”教学模式的一些初步探索和尝试,在教学操作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如何有效促成各小组成员人人积极参与并检验个体学生的思维效果?如何处理好学生积极讨论与教学进度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总之,“二元导学”教学模式只是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教学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自身的教学风格,灵活变通。我相信,只要不断学习、研究,结合实践,认真总结,就一定能够探索出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更加完善的“二元导学”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