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基于问题链设计的化学教学“二元导学”模式研究(1 / 1)

双流中学 徐聪 尤丽娟 杨朝军 林莉 林华娟

摘要:四川省双流中学化学组在关于问题链设计、导学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双流中学“二元导学”模式和化学学科特点,探讨了基于问题链设计的化学教学“二元导学”教学模式,并且选取了典型课例,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问题链;化学教学;“二元导学”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研究非常流行。2010年以来,四川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改,倡导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学习和翻转课堂也逐步流行。双流中学由此提出了“二元导学”教学模式。“二元”指教师和学生,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活动、反馈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预习、互动、训练等环节。“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出学生自学能力。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自如地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是为了解决问题。为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设一系列驱动性问题,并将其建构成一个螺旋上升的“驱动性问题链”。围绕问题情境创设的“驱动性问题链”,是问题情境的延续和发展,是层层推进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阶梯。

化学是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在高中生学习比较吃力的科目。必修1和选修五中有大量需要记忆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物质性质与反应方程式;选修四中有大量概念原理内容,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和定量计算。加上现在四川中考对化学要求的削弱,高中生初学化学时感觉很不适应并且很枯燥,较多学生整个高中阶段化学都是薄弱学科。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理念,探索“二元导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知识的发展和关键能力的提升,激发课堂活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习化学和教师教授化学更加轻松,探讨基于问题链设计的化学教学“二元导学”模式显得非常必要。

(二)文献综述

1.关于“导学”模式的研究

21世纪初,江苏省溧水县东庐中学开创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批判地汲取了传统教学法、实用主义思想的合理因素,进一步改变了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编写学案,因材施教,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从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发展阶段和研究内容来看,目前我国对“学案导学”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

2000—2003年,探索阶段:研究者主要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和模式构建。

2003—2006年,应用阶段:研究“学案导学”模式在中小学各学科中的应用,包括具体的学案导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实施原则及学案的编写原则、环节和要求。

2007—2012年,实践反思阶段:一些研究者开始对此种教学模式进行批判反思,提出了此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裴亚男(2007)从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角色等方面分析了学案教学模式,发现学案教学程序可概括为导向、导学、导练、升华四个基本阶段,师生组合方面多数赞同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主体观,并总结了学案教学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1][2]。

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操作程序图

2.基于问题链设计的化学教学模式研究

王后雄(2010)指出,中学化学新课程提倡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系整个教学成败的关键,并将化学课堂中常见的问题链类型归纳为引入性问题链、差异性问题链、诊断性问题链、探究性问题链、迁移性问题链、弹性化问题链、总结式问题链、递进式问题链八类。[3]

胡久华(2012)指出,“驱动性问题链”是问题解决教学的核心策略,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需创设一系列问题,形成螺旋上升的“问题链”,通过逐层解答,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第一个问题需要具有足够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与学生的已有认识产生较为强烈的碰撞,考虑到它对后续问题的启示和影响。以沉淀溶解平衡为例,给出了驱动性问题链设计示范。

续表

驱动性问题链的设计要考虑教学内容的认识功能和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设计模型如下。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驱动性问题链的设计模型图

综上所述,关于“导学法”和基于问题链的化学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适应四川省高中生的学习,如何将两种教学模式与小组合作学习和翻转课堂较好地融合,如何将两种教学模式有效地运用到化学教学中,提出具有示范作用的教学模式并测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值得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①认真研读有关“导学法”和“问题链”的文献,结合现阶段有关小组合作学习和翻转课堂的理念,结合四川省双流县中学的实际,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②形成若干系列典型的教学课例,进行长期的教学实践。

③收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研究构想

3.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进一步阅读有关导学法教学和问题链教学的文献,整理归纳出一般的教学模式,为本研究的教学模式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

(2)案例法

分析已有的导学法和问题链的优秀教学课例,结合本校特色和学科特点,开发基于问题链设计的化学教学“二元导学”模式的课例。

(3)问卷测查法

收集长期使用该模式课例的实验班与传统教学的对照班的学习情况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四)基于问题链设计的化学教学“二元导学”案例分析

1.基于问题链设计和“二元导学”的铁盐与亚铁盐课例

(1)教学设计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2)基于问题链设计和“二元导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情况分析

本研究搜集了按照问题链和“二元导学”模式教学的实验班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总成绩和高二十月份月考涉及元素化合物知识题目的得分情况,期望通过SPSS16.0的统计分析得到两种教学模式的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和经过一段时间后的记忆理解情况。试题经过组内命题人和审题人仔细斟酌,信效度可以保证,对照班和实验班均为普通班,中考成绩相当。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表

从数据分析表格看出,实验班有45人参考,对照班有46人参考,实验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平均分48.56分,对照班平均分44.76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差异性系数[Sig.(2-tailed)]为0.2980.05,说明两个班差异性不显著,但是实验班平均分比对照班高。也就是说,基于问题链设计和“二元导学”模式的实验班虽然相比传统教学的对照班来说,所讲授的知识虽然少了,但是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变差,还略占优势。

高二十月份月考元素化合物大题(主观题4)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表

从数据分析表格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都是44人参考,实验班在高二十月份月考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大题(主观4题)平均分为1.84分,对照班为0.98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差异性系数[Sig.(2-tailed)]为0.077,说明实验班相比对照班有了较为显著的差异,且平均分相高了近一倍。也就是说,基于问题链设计和“二元导学”模式的实验班经过较长时间后,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教学的对照班。

实验班和对照班化学学习兴趣访谈情况如下:

当访谈实验班和对照班个别同学对化学学习是否感兴趣时,实验班同学表示课堂上经常有一些生产生活趣味知识、趣味实验,动手实验机会也较多,思考时间较充分,对化学学习比较感兴趣。对照班同学表示,化学课堂基本以做题为主,实验少,趣味性差,觉得化学比较枯燥。

2.基于问题链设计和“二元导学”的化学反应热的有关计算教学设计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四川省双流中学 尤丽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盖斯定律的含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含义的分析和论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

②帮助学生养成务实、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盖斯定律的含义和根据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教学难点:盖斯定律的应用。

三、教材分析

在必修化学2中,学生初步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知识,对于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与提高,引入了焓变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而能量的多少则是以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的量为基础。把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定性分析变成了定量分析。解决了各种热效应的测量和计算的问题。在这一节里,我们将进一步讨论在特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以热效应表现时的“质”“能”关系,这既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规律和特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续表

(五)结论与反思

第一,课堂上不一定讲解很多知识内容,关键在于引发学生思考,得到解决一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明白知识内在的认识功能和价值。所以问题链的设计和课堂活动的设计比较重要,要让问题有深度,学生有时间和兴趣去思考,并且想办法将思路和方法外显,让学生把知识理解透彻,而不是盲目灌输。基于问题链的“二元导学”模式虽然讲解的知识和练习的题目少了,但是跟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没有变差,还略显优势,甚至经过较长时间还能有较好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现在较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由于化学需要较多的记忆和逻辑推理,导致较多学生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感到学习困难。如果化学课堂中多一些生产生活应用的实例,多一些实验探究,多一些思维方法的引导,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有成就感,化学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第三,由于时间、精力、文献阅读量和教学实践经历有限,本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教学模式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教学案例还应该更加丰富,数据测查对象和深度还应该更加充分,这样才能得到值得推广的有效教学模式,因此需要更多的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裴亚男.学案导学模式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20).

[2]林小榕.“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实验的启示[J].化学教育,2003.

[3]王后雄.“问题链”的类型及教学功能——以化学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