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案例谈语文课堂问题设计
双流中学 徐茂
摘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在教学中,“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法被广泛采用。但一些语文课堂,却成了满堂问,满篇问。许多问题提得肤浅,没有价值,失去了有效性。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方法。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所以,“问题式”课堂教学法,关键在于如何正确提问,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问得好,问得巧,课堂提问才能成为打开文本的钥匙,成为学生和文本沟通的桥梁。本文通过《故都的秋》《再别康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廉颇蔺相如列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等诗文的教学案例,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方法,为文本解读找到突破口,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学习,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问题设计;问题导学;教学案例;文本解读
教师通过巧妙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好的提问还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和解读的过程中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并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新的问题,一起来探讨和解决问题,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回归语文之本,彰显语文特色
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紧紧抓住语文学科“语言”这一本质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的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感知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概括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服务。因此,我们的问题设计,也应该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出发,充分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上出一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上《故都的秋》一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为:欣赏秋景,品味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体会郁达夫独特的审美情趣。为此,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两个大的问题。
①作者描写了《故都的秋》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可以概括为几幅图景?请为其拟写小标题。
②请同学们从这几幅秋景图中选出你认为最富有故都秋味的一种景物或一幅图进行赏析。
赏析点拨:语言、手法、描写景物的角度及特点。
(要求: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并将小组交流结果形成文字,请代表上台发言)
这堂课,同学们积极踊跃,发言亮点频出。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后归纳总结,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二)认清教学目标,透析文本精神
语文教学离不开对文本的研读。文本是问题设计的源泉,一切的问题设计应当以文本为依据,一旦脱离文本,问题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好问题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中要自己吃透文本,宏观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要透析文本,必须要求教师自己对文本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对文本的理解不能仅仅来源于教参等书籍,更要求教师自身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1.“抓疑点”激趣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它集绘画美、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于一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其收入其中。如何组织教学,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再别康桥》的美,是教师的重要任务。许多老师感觉到,上完课后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这首诗的美,只是生硬地记得“三美”是什么。那么这首诗到底美在什么地方,如何将“美”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于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我进行了问题设计。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看到题目,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思考:
①告别的对象到底是什么?
②为什么要告别?
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问题似乎很简单,但是如果理解了文本,对这两个问题就会有更深的看法。其实,诗人告别的是彩云,告别的也是美的曾经,告别的更是昨天的自己。
诗文中,诗人想要去“寻梦”,去寻找心里那彩虹的梦,还要带着一船的星辉,大声放歌。为何又突然说:“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为何有如此的转变呢?
在大家想要一起和他放声高歌去追梦的时候,诗人“嘘!”的一声,一切戛然而止。通过探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可以说现在是离别的时刻,是悄悄独自告别的时刻,不该再去惊扰那彩虹的梦,但也可以认为,那沉淀的美梦不是在天涯海角,不是在青草深处,而正是深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那般隐秘,那般深沉,这一切应该是独自默默回味的,也只应该是自我陶醉、自我欣赏的。没有任何人能进入这个梦的世界,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和他共享这份只属于他自己的甜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校园的一切都是为了成全他悄悄回忆自己的秘密,同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默”恰巧体现了诗人最深最浓的依恋。
2.“寻矛盾”探究
在文章看似矛盾的地方生成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比如,在教《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课时,我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奥斯维辛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作者还要报道呢?这是否违背了新闻的时效性原则?
通过文章的阅读,学生们理解了作者的深意,最后回答出了这个问题:因为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好像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但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文本的“矛盾”处其实往往是理解和分析文本的关键所在,在文本“矛盾”处设疑,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够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分析文本,最终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熟知学生情况,洞悉课堂变化
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设计出真正的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才算问的成功。学生的差异是很大的:不同群体之间有年级差异、班级差异、小组差异,还有城乡差异;不同个体之间又有性别、年龄、兴趣、爱好等多重差异。尽管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类别、分层次,然后设计出符合各层次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做到全班同学共同发展。
其次,要注意课堂环节,根据课堂变化情况灵活设计问题。每一堂课都有初期、发展、**和结尾等环节。提问时应遵循每一环节的特点。同时,语文课堂的变化性强,老师应该灵活掌握,随时洞悉课堂变化。
1.在“错”处,生成问题
“错”处,就是指学生出现了错误的地方,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也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如果学生没有疑惑,都能回答正确,那教师也就无用武之地了。正因为学生受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一般就会产生一些错误的信息,所以就需要教师的指导。而教师需要做的,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需要看到学生出错的地方,找出出错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错误中思考,找到正确的方向。如果学生都能回答正确,说明问题难度可能偏小了,这个问题很可能就是无效的问题。
在完成《苏堤清明即事》《清明二绝》两首诗歌鉴赏题的时候,许多同学都找到了相同的景物“杨柳”,而大家根据以往诗歌中讲到的传统意象“杨柳”蕴含的“离别”的意思,就认为此诗歌的情感是表达对家乡的留恋等。这时,我就马上提出了一个问题:诗歌中出现了“杨柳”就一定是表达离别之意吗?于是同学们马上思考起来,并且找到了以前学习过的含有“杨柳”的诗歌进行了比较。得出了正确答案。
2.在“同”处,生成问题
“同”处,指的是文本中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地方。这些地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经历有着相似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从作者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对文本有更高、更深的解读。
例如,在教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先提出了关于“父爱”和“母爱”的区别问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父母给予自己的爱,谈谈二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区别。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让文本和学生之间有了相同的话题,有了相似的情感体验,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就轻而易举了。
3.在“异”处,生成问题
“异”处,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一问题产生的不同的见解或看法。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要让学生敢于、善于和乐于提出争议,在争议中思辨,在争议中学习。只要教师及时捕捉语文问题异点,把其变成问题,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语文课堂的思维应该是百花齐放的,如果我们设计的问题只有唯一明确的答案,那么问题也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它不能达到培养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所以,我们要主动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充分探讨。让学生们各抒己见的同时,深刻认识和理解文本。
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我和大家一起探讨了这个问题:蔺相如回答赵王是否给秦王璧的问题时说:“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而随着情节的发展,蔺相如却在秦王许诺了给城和斋戒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这不就是“曲在赵”了吗?蔺相如这样做是否恰当呢?
其实这个问题同样抓住了课文中的矛盾处,引发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同学们纷纷发言,有认为恰当的,也有认为不恰当的。争执不下之时,我继续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蔺相如最终能够完璧归赵的原因是什么呢?同学们从他的勇敢和智慧谈到了原因。可是刚才的“让赵国理亏”也是智慧吗?最后同学们发现,蔺相如正是能够审时度势才做出的这一举动:第一,他深知秦王“决负约不偿城”;第二,他掌握了当时天下形势,知道秦王当时不会因为一璧之故“而绝秦赵之欢”。所以,他才敢让自己在理亏的情况下也能全身而退。于是在这一置之死地而后生中更加凸显了蔺相如的智慧与勇气。同学们通过讨论也熟悉了文本,更深入地了解掌握了人物形象。
(四)总结
总之,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以问题为抓手,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努力做到“以问导学,以问促思”,让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闪现。教师就是要让课堂上的“问”有价值,有意义,就是要让妙“问”生花。
参考文献
[1]傅云云.怎样设计有效的语文课堂问题[J].语文天地,2012(2).
[2]顾灵珠.有效提问让课堂更精彩[J].新课程学习(中),2012(12).
[3]程永刚.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应注重实效性[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