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中学 刘一忠
(一)阅读教学模式
班级授课制的提出和盛行当然有其历史必然性,直到今天,各国学校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大都还是这种制度。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班级授课制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前面已经有所陈述)。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本课题组提出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下便是我们的探索成果。
1.自学课文
这个环节,面对新课,再不是以往那样教师哇啦哇啦地讲个不停,而是在课堂上给足时间(不是课前预习,当前所谓课前预习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形式罢了)让学生自己钻研教材。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教材概貌。这个环节类似于以往我们所说的“初读课文”。(以《荷塘月色》为例)
一、荷塘月色
(一)自主研习
1.语基梳理
(1)字音识记(在括号内给前面加点字注音)
【答案】踱步(duó)/颤动(chàn)/宛然(wǎn)/霎时(shà)/梵婀铃(fàn)/渺茫(miǎo)/煤屑(xiè)
(2)字形辨认(在括号内给该汉字组词)
【答案】僻(僻静) 癖(癖好) 辟(开天辟地、复辟) /缀(点缀) 掇(掇拾)
啜(啜泣) 辍(辍学)/泻(倾泻) 泄(泄气)/缈(缥缈) 渺(渺茫)/朦(朦胧)
濛(空濛、濛濛)/斑(斑点) 班(班级)
(3)熟语积累
【答案】①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注意使用对象。②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③形容不高兴,不振作。程度比“萎靡不振”轻一些。④艳丽的少男和美腿的少女。
2.研习学案
学案者,学习方案也。现在这类书籍多如牛毛,但真正适合学生自学的却数量非常有限。为此,我们与语文教研组、刘一忠工作室合作,专门为本校学生编写了《双流中学学案(语文版)》(通名《益友》)。为便于自学,我们的宗旨就是,一切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资料都提供给学生,绝不对学生采用信息封锁或屏蔽。
德国波恩大学心理学家迈克尔·科思(Michael Cohen)试验发现,人类听觉记忆功能弱于视觉记忆功能。这一研究成果也为我们的这一主张提供了理论支持。那种把学案变成一本习题集的做法我们不敢苟同。一本好的学案,无异于一位好老师——它不仅告诉学生学什么,还教会学生怎么学——在语文学习上尤其如此。这个环节,学生在初读教材的基础上借助学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并尝试去解决学案上面提出的“探究性问题”。(以《荷塘月色》为例)
(二)互助探究
1.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下列练习,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两三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句仔细品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梳理重点
这个环节,其关键在于“确定什么是重点”。要解决这个问题,学习者首先就要明确面对一篇课文“我到底该掌握哪些东西”。这些“我该掌握的东西”,不是教材编者决定的,也不是任课教师决定的,而是由学生的智能基础决定的。因为学生进入高中,一般都15周岁了,也就是说已经学习了15年汉语了。进入高中时,由于个人经历的不同,环境的差异,每个学生的智能基础肯定是不一样的,即使两个学科分数相同的学生,智能基础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主观臆想的教学内容,有的可能只适合甲,有的可能只适合乙,有的可能对哪一个学生都未必适合,学生只是出于礼貌才坚持坐在教室里给教师捧场。作为教师,我们可能不能准确预测每一个学生需要什么,但是我们凭借对自己学习语文过程的内省,却能够清楚地知道一篇新课文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方面的东西。所以,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们编制了课文“重点梳理表”,分为“文言课文版”和“白话课文版”。我们认为,只有那些学生个人搞不清楚(或者说发生了错误)的问题才是该生学习的重点,学生需要把这些内容梳理出来。(以《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重点梳理表(白话篇)
续表
得到这张表后,学生将自己在前两个环节出现的错误记录在表格相应的位置上。然后再跟同伴交流来梳理表,把别人表上面有而被自己忽略了的内容装入自己的表中。如果每篇课文都这样做下去,学生就相当于为自己建立了一份错题档案,试想,这该是一份多么珍贵的高考复习资料。
4.提出问题
这个环节,学生将自己学习中遇到的个人竭尽全力尚没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向“学习同伴”求助。为了给学生提供方便,研究者专门设计了“疑难问题采集表”,上课前发给学生备用。
《 》疑难问题采集表(求救组组长_______ 救援组组长_______)
说明:得到问题后,请于24小时内在本表背面做出答复。
5.同伴互助
在入学之初,教师已经给学生讲清楚了同伴互助的原则,这里就不赘述。同伴互助通常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第一步,组内同伴互助。组长先收齐“疑难问题采集表”,然后组员自己挑选其中一份作答;没有人选的,由组长负责解答。个人不能作答的,由组长组织组员讨论作答。
第二步,组间同伴互助。小组讨论仍然不能解答的,由小组长填写“疑难问题采集表”交给“专家小组”组长,专家小组组长再将“疑难问题采集表”随机(或者视情况)分配给其他小组解答。
第三步,专家同伴互助。组际仍然未能解决的问题,由解救组组长填写“疑难问题采集表”交给专家组组长,专家组组长组织专家小组成员讨论作答。
第四步,导师同伴互助。专家组仍然未能解决的问题,由专家组组长填写“疑难问题采集表”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负责解答。
第五步,工作同伴互助。导师个人仍然未能解决的问题,由任课教师填写“疑难问题采集表”交给年级备课组长,由备课组长组织年级任课教师集体讨论作答。备课组仍然未能解决的问题,由备课组长填写“疑难问题采集表”交给学科教研组长,教研组长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由其组织全校同科教师集体讨论作答。
实践证明,绝大多数问题在第三步都能得到解决;极少数问题,到第四步也能得到解决,第五步只是设以备用而已。
组内同伴互助
(二)作文教学模式
《鲁迅全集·致赖少麒信》第10卷中说道:“文章应当怎样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鲁迅此言确是真理,因为宋朝的欧阳修也说过作文“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写作文和解答数学题不一样,一个数学题,不同的人只有解答出相同的结果才算正确,因而数学的价值通常在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而一个作文题,如果有两个学生写得一模一样,那其中必有一个应该受到责备,所以作文的更大价值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文时,教师是不能给予学生过多指导的,也是没办法指导的。所以,内行的人常说:“好作文不是‘教’出来的。”事实上,在中外文化史上,真正把自己的子女教育成写作高手的寥若晨星。作文的不二法门在于“多读、常写、自领悟”。以往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就在于“读得不多,写得太少”,写得太少的原因是教师“改得太苦”(一般说来,带两个班的教师,写一次作文要断断续续地改三个星期左右),因而不愿意让学生多写。由于课题组着力教会了学生自改互评作文,从而大大减轻了教师负担,所以,实验班级适当加大了作文训练量——除了完成教材的“规定作文”外,还坚持每周一次“自由作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确立了以下“作文教学模式”。
1.据题写作
教师按照教材(相对于教材的强制性而言,这叫“规定作文”)和自己的通盘设计(相对于“规定作文”而言,这叫“自由作文”)安排作文训练题目,稍作点拨,便让学生根据题目自主审题进行写作。当然,我们也为作文课编写了专用学案。
2.自评互评
第一步,卷面审查。作文写完后,先交给“小组长”进行卷面审查。卷面不合格者将被责令重新抄写。
第二步,作者自评。卷面审查合格后,由作者自己按照课题组制定的评分要点中“本次训练重点”完成自评,并填写“作者自评表”。(为了对接高考,课题组专门为高三年级设计了专用练习笺。)
第三步,同伴互评。自评结束的作文交给科代表,科代表收齐以后随机分发给班上同伴(人手一份)按照课题组制定的评分要点中“本次训练重点”完成互评,并按评改顺序填写“同伴互评表”。
“规定作文”和“自由作文”不同点在于:前者需要逐项给分,后者则只需评定等级;前者的评改小组按照座次随机组成,后者的评改小组则是按照计划分配组成。这样处理,可以兼收“灵活性”与“稳定性”双重效益。
此外,为了加强管理,确保落实,这里还增设了“同伴督察”这个小环节。
3.推星展示
第一步,在组长组织下,四人小组按照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本次“作文之星”,并把名单交科代表填入“‘作文之星’龙虎榜”,给予表彰。
第二步,将“本次星作”装订成册,在全班巡展一周,供同伴观摩学习和欣赏。
第三步,“作文之星”将自己的“星作”制作成电子文档,并附上“作者自评表”和“同伴互评表”,发送给语文教师,发布在教师个人博客或者QQ群,供同伴和学友观赏及点评。
4.二次修改
自评互评完成以后,学生根据“评改要点”和“同伴建议”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二次修改”,并制作为“电子文档”。一则便于教师发布在“教学博客”或者“QQ空间”,以满足学生“发表”的欲望;二则为下一环节“汇编成集”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5.汇编成集
汇编成集,包括两部分:第一,学生编辑个人作文集。每个人在教师指导下将自己本学年作文编辑为一本PDF电子书。第二,班级编辑优秀作文选。教师自己(或者指导专家小组)将本期“星作”及同学们自荐的优秀作文编辑成PDF电子书。所编电子书,除每名同学一本外,还可分享给校内同人,赠送学界朋友,留作纪念;同时也是个人和班级高考复习时的珍贵资料。
当然,在汇编成集之前,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再次打磨,这也就是鲁迅在《鲁迅合集·致叶紫信》第10卷中倡导的:“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这时候,学生往往会比以往的修改更加认真,因此效果也会更好。
6.鼓励参赛
作文需要**,青年需要激励。课题组深知作文大赛就是激励青年学生写作**的最好方式,自己的习作能发表是学生极大的荣耀。而中学时期又恰好是一个爱做文学梦的季节,作为语文教师更需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学活动。为此,课题组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在第八届大赛中,课题组成员所带班级有110人获奖,其中刘一忠老师的8班和刘小芳老师的17班斩获尤丰,分别有24人和20人之众。此外,在本校文学社刊《春芽》中,课题组成员所带班级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质量也呈现出明显的优势。
(三)确立练习课教学模式
练习课,也称习题课。这种课型以做练习为目的,老师多采用不讲或少讲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的新课程中,应该说这种课型更加普遍。其实,在应试教育成绩突出的某些地区,练习课也常常是高考制胜的法宝,在高三复习阶段,这个课型无疑是主要课型。所以本课题组,在这一课型上也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和研究,并且形成了以下课堂教学模式。
在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教师说明要求后,学生便进入以下环节。
1.自做练习
上课前,教师根据教材、考试大纲和反馈回来的学情,认真编写适合于班级学生的专用(而不是年级公用)练习题。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所布置的学习任务。
2.自判对错
教师发给学生答案,学生参照答案和评分标准,用红笔判断自己答案的对错,并且评出每个小题的可得分数。当然,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教师提供的答案一定要“标准”(附带有评分细则)和“科学”(不能有错误),否则,不仅会叫学生无从着手,甚至会误导学生。
3.自改错误
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标准答案”,用红笔修正自己答案的错误。学生修正自己错误时,如果对“标准答案”不能理解或者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则在答案旁边做上“?”,以便查阅资料,辩证是非。
4.提出问题
学生把自己查阅资料依然未能解决的问题填入“疑难问题采集表”,交给同伴互助小组长以向同伴求助。
5.同伴互助
小组长收齐学习同伴提交的“疑难问题采集表”以后,迅疾发放给组内同伴;组内同伴即开始“解救行动”。个人完成不了的,可向组长提出,组长再行转交他人或组织集体“救援”。组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到此为止;如不能,则自动进入组际“救援”程序,之后以次推进。
6.错题整理
“错误可以犯,但同样的错误绝不允许再犯!”这是我们经常能听到的一句话。事实上,人们却是很容易“再犯同样的错误”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无可救药的愚蠢史”这句很有些愤激的名言,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样的现实。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人们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去处理问题的,因而在不经意之间就重蹈覆辙了。
为了防止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使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本课题组特意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必备一个“错题本”,分门别类地为自己建一个错题档案,并且教师要定期检查督促,以帮助学生养成“自我修复”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