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高中化学“三段教学”的思考(1 / 1)

棠湖中学化学组 孙建

摘要:棠湖中学“三段教学”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主体,以评价为手段,以培养能力为核心,“问题”为主线,课前“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课中“师生互动解决问题”,课后“反思升华拓展问题”,是一种落实素质教育适应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模式,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表现。本文就“三段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与思考。

关键词:“三段教学”;高中化学教学;合作学习小组;激励评价

很长时期,我国传统教育在对“授业、传道、解惑”为教师职业内容的理解的前提下,基本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而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呈现一种教师“包办”的状态,教师不敢完全“放开”学生,学习者完全随着教师的指挥处理自己的学习行为,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习者的热情、创造性、个性受到约束,其巨大学习潜能、创造潜能受到压抑。社会在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新课改要求各学科课程贯穿“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观念必进课堂。教师应努力转变教学思想,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设计,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为了适应新课改,打造学校特色,棠湖中学熊伟校长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提出了“三段教学”模式。

“三段教学”是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学生”为主体,以评价为手段,以培养能力为核心,“问题”为主线,课前“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课中“师生互动解决问题”,课后“反思升华拓展问题”,“先学后导,巩固延伸”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从形式上看,其是让学生有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空间;从实质上看,其是凭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段教学”课堂上学生在合作中互动,在互动中创造,大大超越预期目标的要求。学生的积极发言和讨论是自由程度较高的活动,往往身心投入的程度也越高。学生将自己上升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与同学密切学习合作,实现知识资源共享及智力互激互促,以切实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三段教学”模式完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要求,并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

(一)“三段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三段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分为三大课型: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拓展延伸课。

1.问题生成课

(1)目的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预习课,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及学习任务,解决本节课学习任务,尤其是解决基础知识问题,为展示提高打好基础。

(2)具体步骤

①确定预习目标和预习方法,布置学习任务。教师精心设计目标,分解学习任务、目标,可以采用多媒体、口述或者预习提纲等形式呈现,目标应明确、清晰、层次性强,学习任务应具体,便于学生自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周密考虑,逐步分解,让学生在预习时能够顺畅、自然解决好本节课的难点,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

②自主预习,完成“预习导读单”中的内容。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再根据“预习导读单”进行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高效自主学习。教师要关注后进生,对后进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及时辅导点拨。

③达标检测。完成教材上针对本节课内容的课后作业,填空题、选择题做在书上,问答题、计算题写在作业本上。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对学生共性的错误进行及时校正,努力做到堂堂清。

④学生生成问题。通过预习、做作业将学生自己的问题写在《学与导》的“学生生成问题”栏中。

问题生成课实施表

2.问题解决课

(1)目的

各小组明确任务后在学科组长的带领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形成小组最佳答案,展示交流学习成果,使之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提升对其所学知识的感悟理解的能力。

(2)具体步骤

①明确目标、学习内容。教师展示课时学习目标,根据各小组的问题归纳总结出全班探究、讨论的问题。明确各小组分工情况及任务。

②合作探究。各小组领到任务后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小组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在小组成员之间合作解决,形成学生或小组答案及最佳答案,梳理出最好的正确答案,提倡一题多解。小组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由小组长板书到黑板上,由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③展示提升、互相评价。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的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讲解。其他小组的成员也可以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评价,并结合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完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适当的点拨与评价,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④归纳总结、拓展提升。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教师补充梳理,由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的重难点,及时归纳其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知识链。教师安排相应课堂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问题解决课实施表

续表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引发讨论—互相评价—收获展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全程掌控—指导点评—归纳总结。

3.拓展延伸课

(1)目的

对预设性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对检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校正,师生共同总结反思,让学生熟悉题型、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具体步骤

①明确目标,分配任务。

②完成“拓展训练单”。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拓展训练单”上的习题。

③合作讨论、师生评价。学习小组根据答案进行讨论、互评,并将组内都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组与组之间互评。在互评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即“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④拓展延伸、反思总结。老师对题型、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反思。教师要对出错率高的题目进行变式训练,保证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掌握好知识点。

拓展延伸课实施表

续表

(二)“三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三段教学”作为一种探索性的新型教学方法,它顺应时代的潮流,对老师和学生的一些传统观念有触动作用。通过对实施“三段教学”的不断反思总结,我们认为要真正使教学优质、高效,以下几个常见问题值得注意。

1.避免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在初期的“三段教学”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小组内的学生便凑在一起,于是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每个人都在说,却谁也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而发言的学生总是以“我认为……”“我觉得……”来回答问题,出现了名为“集体”而实为“单干”的结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往往是:

①小组内各成员任务分工不明,尤其是没有将组内讨论意见记录下来。

②教师对讨论的指导和调控失利。

③教师没有让所有学生参与讨论。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在三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深入研究分组的学问和艺术,为小组活动打好基础;其次,小组讨论时,教师该如何组织、促进和参与;最后,设法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帮他们树立集体的观念。

2.避免课堂教学容量小而影响教学进度

在“三段教学”课堂上,时常会出现学生为一两个问题纠缠不清,在相关内容上反复重复。在课时安排上原本一课时教学任务拖沓至两课时,致使课堂效率降低。这些问题出现的关键在老师:可能是老师对“目标定向”不清,学生则没有明白认识,也自然不明白任务的关键之所在;也可能是老师点拨不到位,对讨论的话题的深度把握得不够准确。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课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做好充分备课,设计好施教方案,特别是教学目标、讨论话题、学生状况教师一定要成竹在胸,并在讨论过程中注意提高和转换,不能让讨论失控。

3.避免两极分化严重,优生越优,差生越差

小组合作中,优秀学生总能做到畅所欲言、操作积极,总能想出许多“怪点子”、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且说得有理有据,可是较差学生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他们当着合作学习的“三陪”(陪坐、陪听、陪看),不想动脑筋、害怕说错了被别人耻笑而失去了发言的机会。结果会使状态好的学生积极性越来越高,而状态差的学生积极性越来越低,导致两极分化加剧。

为能让较差学生参与其中,则要严格督促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规则来讨论,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在进行小组汇报时,改为“哪个小组来说说”的提议。经过集体性质的交流,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将更加深刻。

4.避免课堂秩序混乱,教师手足无措

实施“三段教学”的初期,最容易出现的局面就是:讨论一开始,学生的表情各异,有的夸夸其谈,有的心不在焉,更有甚者去扰乱别人……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

①准确而具体地把握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学习策略,让每位同学明确自己的责任。

②针对个别学生对症下药,可以采用沟通、鼓励、宽容等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

③尽量设计一些适应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满足内在心理需求,自觉去喜欢一些学习内容,逐渐在自我建构过程中达到自我实现。

④避免出现过重的学习任务。学生认为学习任务有困难时,思维会受到抑制,也不会积极参与集体讨论,结果就是消极应对或自得其乐。

(三)结论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采用“三段教学”策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改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化学课的整体学业成绩;同时也明显改善了同学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三段教学”最大的优点是激励评价方式的改变,它追求的不是个人间的竞争,不按个人成绩排队,而是注重大家共同达标,以小组整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只要人人努力,都可以为小组争得荣誉。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合理调控,我相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长足的展示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宏佳.化学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韩立福.有效上课[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