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课堂”的实践案例(1 / 1)

一、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有效策略

棠湖中学数学组 李长川

在大班制的传统课堂上,教师集“编剧、导演、主角演员”于一身,学生成为观众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在这种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得到真正的体现,新课程理念不易得到全面的实施。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我校探索出了一条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与高中生身心特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性学习——“三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方式比较,能带来教与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提高学习者的交流技能与合作学习能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与慷慨勇敢等优秀品质。不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各班虽然进行了分组学习,还未能完全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原因在于学习小组并没有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一)学习共同体

社会建构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维果茨基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而且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同样重要。也就是说,个体对知识的构建过程既需要经历个体经验化的过程,同时,还需要经历经验社会化(形成认识的一致性)的过程。因此,人类中的每一个个体学习特别是在学校中的学习都是在人与人的合作与交流中进行的,也就是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的。

学习共同体可以是学习小组、班级或者学校,甚至两个人也可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或同学)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为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

学习共同体应有下面几个特性:有共同的学习愿景;彼此能进行平等自由的交流;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彼此慷慨互助;在合作中有相对稳定的分工(如学习者与助学者)等。

(二)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有效策略的具体内容

“三段教学”模式下的“学习共同体”是指在合作交流中提高学习能力及个体素质,以实现共同进步的协作式学习小组。其发展过程经历不同阶段的成长,即外驱型(初级)学习共同体与内驱型学习共同体,后者又分为技术型(中级)学习共同体与策略型(高级)学习共同体两级。

外驱型学习共同体的特点表现为:团体内成员明确自己的角色,在外力(助学者)的推动下,学习共同体能完成各个学习环节的任务。

技术型学习共同体的特点是:各成员已经认同了共同体的发展目标,已经产生了对共同体的归属性情感,团体内成员都能关注其他成员的进步并为之提供慷慨的帮助,成员会主动对影响共同体发展的行为进行鼓励或否定性评价。团队能积极主动且流畅地完成助学者指定的学习任务。

策略型学习共同体的特点是:共同体能主动规划学习任务、执行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能主动对与预设目标产生偏差的成员采取补救措施。

1.策略一:搭建小组合作学习平台,建立外驱型学习共同体

三段式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主要经历“独立学习、组内交流、组间交流、教师评价”四个阶段。首先,学生带着目标独立预习教师安排的学习单元或主题明确的专题,并记录未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在结构化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部分问题,需要通过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交流来解决,因此,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是否合理、分工是否明确,将直接影响学习小组的运作质量,这也是学习小组成为初级学习共同体的关键。

(1)分组

分组时,应涉及组内成员的学习动机、单科优势的互补情况、学生的性格与相互人际关系等因素,分成的每一个学习小组尽量满足下列要求。

①4~8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人数太少不利于形成交流氛围,太多人的围坐在一起,会因相距太远而交流困难,也不利于友情的生长。

②组内成员的兴趣爱好、单科思维或成绩优势、性格、性别应具有互补性。为了保障交流的生长性,组内成员间的总成绩相差不能太大。否则,弱势个体会对强势个体产生强烈的依赖,而强势个体会占有太多的问题权、思维权与话语权。

③自律行为与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应分散在各组,学习最好的学生也应相对分散在一些组内,这有利于组内同学的共同发展和管理。

(2)分工

为了保障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渠道的信息的双向交流,须对组内成员分工,每一个成员至少应担任一项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加强成员的责任感与参与性。

①由最负责的一名同学任小组长,管理本组纪律、卫生,总结本组每周的纪律、行为及合作学习情况;

②每个成员担任自己最优势学科的学科小组长,只要人数足够,原则上不兼任,以免他们陷入太多事务之中。学科小组长的责任包括:负责收集本组成员在结构化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并整合为“小组问题生成单”后交给学科长(科代表);依据老师布置的任务组织本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生成单”中的问题,收集没有解决的问题及有代表性的思想方法,并指定发言人;督促成员在互动解疑及归纳拓展环节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并做好笔记;收发本组作业并组织成员间相互评改。

围坐型的学习小组,彼此间距较近且相互面对,利于彼此间语言与情感的交流;学习小组内成员的分工,更使学习小组成为初级的学习共同体——组织化的共同体。在初级学习共同体中,成员彼此之间能够进行有序的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这种共同体中采取“教师搭台师生唱”的方式能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2.策略二:提高学生团队学习技能,建设技术型学习共同体

如果各成员认识到一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合作成员的共同成长,他们就会进行互助式学习。这些学习方式经过反复运用后,逐渐成为团队学习技能。

(1)小组完成学习任务的操作流程的技能

学习小组在不同课型上有不同的合作流程:在“问题生成课”上,先个体独立学习并记录发现的问题,然后由学科小组长收集整理并组织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最后再由学科小组长将未解决的问题整理为“小组问题生成单”;在“问题解决课”上,先由学科长收集“小组问题生成单”并整理(或由教师整理)为“班集问题生成单”(这个环节可前置于问题生成课中),然后分组解决“班集问题生成单”上的问题并安排小组展示的学生,最后展示的代表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或进行师生间交流);在“回归复习课”上,先个体独立复习(阅读笔记或作业)并发现问题或写出新的总结,然后在组内交流并形成组内结果(问题单或成果单),最后进行组间交流。

(2)学习小组生成问题的技能

如果学生有与组内成员、组间、师生间经常交流“知识问题化”的经验,他们生成问题的质量就会逐渐提高。刚开始时,学生只能与文本对话,生成诸如“是什么”的问题。他们不会与作者对话,不能生成诸如“为什么”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进行专题培训与经验交流;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做法,在课堂上,应纳入各种课型——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环节——经常训练。

(3)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技能

交流技能包括:交流的愿望、交流方式、交流角色定位、成果总结方式等。在同样的学习情境与任务中,当学习者需要助学者的帮助,而且助学者在帮助学习者的同时也有收获时,彼此之间交流的愿望才会产生。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科成绩优秀与学习方式科学的学生认识到帮助其他成员对自己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促使他乐于助人。交流方式可以是两人交流,也可以是多人交流等。小组内有多个共同的问题或任务,就组成临时的合作交流伙伴。

(4)小组“3715回归复习”技能

复习与复习方式是不少同学忽略的环节,把这个学习环节纳入学习小组管理,有利于落实并提升每个成员的复习技能。第三天复习薄弱环节,第七天整体复习一遍,第十五天(两周后)整合性复习并在笔记本上旁批(温故知新)。前两次复习由小组长检查,第三次复习结果小组内交流,小组长记录交流结果并在全班展示。

(5)小组管理与激励成员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技能

学习小组应持之以恒批改作业,展示作业本与试卷,传阅笔记本,记录本组优胜的学习方法,通过赏析性评价使个别成员的学习技能发展为学习小组的团体技能。

只要助学者安排了学习任务,技术型学习小组能在不同的学习环节与不同的课型中主动和熟练地使用上面的各项学习技术,通过质疑、讨论、互助来认识与解决问题,并通过赞扬或否定强化效果,实现共同进步。在这种技术型的学习共同体中能有效地运用“教师搭台学生唱”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学与教的方式的根本变革。

3.策略三:提升团队探索性自学能力,构建策略型学习共同体

在技术型学习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成员的自主探索学习能力,总结与训练自学策略,使学习小组发展为策略型学习共同体。如果学习小组具备了自学的能力,他们就能自己安排学习任务,规划学习程序与学习进度,制订学习方案,预设学习目标,执行学习活动,检验学习效果,实施补救措施等。在这种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完全退居幕后,让“学生搭台学生唱”,教师只需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及少量的介入性指导与评价,从传授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学习者中的一员,与他们一起共同探索,共同成长。

(1)主动确定学习策略层面的(控制)技能

在学习学科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小组会主动确定学习任务,收集相关资料,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重点,拟订学习计划,实施计划并控制进程。

(2)主动确定学习内容层面的学习(执行)技能

在学科长的统筹下,学习小组根据学习计划,按照个体独立学习并发现问题、小组生成问题、组内组间合作解决问题、拓展训练等方式有序地学习。

(3)主动评价学习效果与目标达成度的(反思)技能

在学科长与各组学科小组长的带领下,设计定时练习题与测验试题,并对暴露出的问题及时补救,做到人人过关。

在建设策略型共同体之初,可师生共同备课后由学生上课——师生搭台学生唱。当学生掌握了备课的流程后,就应让学生独立备课,师生交流,逐步达到有效备课。最后,当学生能独立备出高质量“教学案”时,学生自己教自己就成为现实了。

4.策略四:形成团队学习制度与文化氛围,保障学习共同体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小组发展的指导与规范,使各学习小组建立自己的小组公约与制度,形成学习文化氛围,使学习小组在良性中持续性发展。

(1)培训

培训方式包括班集体培训、小组长培训、学科小组长培训、各小组优生培训、个体培训等,通过培训促进学生理解“三段教学”模式,让负责人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方式,提升个体交流的信心与技能。

成员间的相互帮助与信赖是学习小组成为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在进行“三段教学”的前两周,应当完成对他们的指导和培养。

(2)制度管理

建立小组成员学习、卫生、作息、纪律的量化管理,以小组为单位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形成“学习小组管理制度”“小组长与学科小组长职责”“学习共同体量化评价”,并以此为依据,每周张榜公布各组学习与卫生纪律情况,每月进行一次表彰。对学习小组实行“双元管理”,每个组员受到双重管理。小组长总负责本组学习纪律及卫生,统计并公示每个成员每周的量化考核结果,班长及团支部书记管理小组长,督察小组长的执行情况并向班主任汇报;学科小组长负责成员在各个学习环节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质量的管理,具体内容在上面“分工板块”中已说明,学科小组长由学科长(科代表)管理,学习委员督察学科长的执行情况。

学习共同体量化项目包括合作学习、展示交流、作业评改、两本(总结本及纠错本)检查、卫生纪律、每周总结等,具体的评价措施就不详述了。

(3)文化管理

在各种活动中的小组成员思想、性格及行为,会逐渐发展成为小组的性格与行为模式,从而沉淀为小组文化。挖掘优秀学生的行为方式,使之在全组产生辐射效应,主要包括通过班会活动激发个体提高交流能力与自学能力的内动力,进行交流技能训练。引导学习共同体发展自己的行为模式并使之成为小组习惯,树立小组发展目标,制订小组发展计划。

总之,在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中,只要有共同的发展愿景,坚持以榜样引领发展,以制度规范行为,以激励评价强化养成习惯,持之以恒地做好学生的思想与量化评价工作,一定可以将学习小组建设为优秀的学习共同体,为成员的全面与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为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有效备课[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韩立福.有效上课[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