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教师的“导”若只指向智力的各个层次,无论是多么精妙,如果学生不愿接受,甚至是排斥,教师的“导”也是徒劳,学生是无论如何收获不了相关的知识技能。所以教师的“导”既要指向学生的智商素养,又要指向学生的情商素养,而情商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则是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这两者是学生能力生长的发动机。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教授认为:教师的“导”要指向学生的“学”,要真“导”,不能伪“导”。真“导”:使学生有方向地“学”,使学生有条理地“学”,使学生有方法地“学”,使学生有习惯地“学”,使学生有滋味地“学”。[1]其中,使学生有“习惯”、有“滋味”地学习,便是从学习的动力因素来阐述的。
(一)对学习态度的认识
学习态度指学生对学习对象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的、评价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学习态度由认知、情感和学习倾向三种成分组成。
学习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学生作为态度主体对学习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一般的认知和理解都带有评价色彩: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比如,语文是生活和学习的工具,网络能开阔视野等。这种有意义色彩的评价使人们倾向于按照刻板印象来认识事物并对其思考。观念或认知是在直接或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可以通过新经验的建立而获得改变。如果接受的信息与既有的观念总是不相一致,则人们的观念就会发生改变。
学习态度的情感成分是个人对学习对象在评价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或情感反应,被认为是学习态度的核心成分。比如,喜爱或厌恶某个学科、对学习热情或冷漠、对某位教师尊敬或轻视等。由于认知的影响,学生对学习对象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但我们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却不能明确意识到产生的理由。
学习态度的学习倾向成分是指学生对学习对象表现出学习的可能性,是学习的直接准备状态。作为学习态度与学习行动相联系部分的学习倾向性,通常表现为“学不学”或“怎么学”的指令。
一般地说,学习态度的三个成分是协调一致的。有关研究表明,情感成分与学习倾向成分之间的相关比较高。比如,学生喜欢的学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欲望就强烈,反之则弱。而认知成分与情感成分、认知成分与学习倾向成分之间的相关相对较低,因而人们常以情感作为学习态度的一种测量指标。人们比较善于用语言或动作来掩饰自己的真实学习态度,但难以支配与学习态度相关联的情感。
(二)对学习动机的认识
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人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动力。这种内驱力来源于与学习有关的生理性刺激和社会性刺激,正是这些刺激的作用使人产生了学习的能量和冲动,从而推动和维持人的学习行为。
学习动机大多是与需要联系在一起的,是需要的具体表现,或者说是需要的动态表现。因此,学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首先,只有当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能转变为学习动机并引起学习活动。其次,既有需要,又有诱因,才能形成学习动机,并导致实际学习活动。
根据学习动机的自发性和目的性,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外在性动机和内在性动机。外在性动机是指主要由外在的诱因诱发而来的动机。比如,有些学生学习的动机不是对学习过程本身感兴趣,而是由于父母、教师的奖励或惩罚、同伴的赏识等外在因素激发而来的。一般情况下,外在性动机对学习的推动作用较小,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靠学习活动的外部条件,那么他就会把学习活动看成满足动机的手段,学习目的便不在于学习本身,外在条件一旦消失,动机也会很快失去作用。内在性动机主要指由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动机。好奇心、求知欲、自尊心、责任感、自我实现感等心理因素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转化为推动人们学习的内在性动机。一般来说,内在性动机对学习的推动作用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靠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内在心理因素引起,那么他们就会把学习活动看成自己追求的目标,把那些通过刻苦学习而获得的成功体验看成奖赏,从而对他们的学习产生激励作用。
事实证明,外在性动机和内在性动机在人们的学习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对学习行为产生最大的推动作用。
(三)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的关系
我们从学习态度的组成成分(“认知”“情感”“学习倾向”)与学习动机的形成因素(“需要”“诱因”)之间的制约关系来分析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的关系。
一般来说,我们只有对学习对象进行一定的了解之后,比如,了解这个对象对生活、工作、考试甚至兴趣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才能形成对这个对象的某些观念并对这个对象进行评价。肯定的积极的评价,有可能会导致主体对这个对象产生一定的占有的需要,进而对对象产生喜爱的情感,这个能引起学生喜爱情感的对象就成了学习的诱因,诱因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使学习行为始终指向对象,并维持学习行为持续不断地发生。比如,对于语文学科,学生如果认为语文对自己生活、工作有极大帮助,对自己升学能够增加砝码,就会认为语文学科十分重要,不容忽视,于是就对语文产生了一定的需要,并因需要而钟爱语文,语文就会对学生具备一定的吸引力,促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正是这种欲望,使学习语文的行为产生,并使这种学习维持下去。否定的消极的评价,有可能会导致主体对这个对象产生一定的避开的需要,进而对对象产生厌恶的情感,从而对对象产生放弃学习的倾向性。
可见,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是水乳交融在一起的,两者共同推动着学习行为。学习态度的认知成分,产生了学习动机中的学习需要,而学习需要又进一步使主体具有了学习态度中的情感成分,情感达到一定程度便使对象形成了动机中的诱因,诱因又引发了学习态度中的学习倾向成分。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就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维持着学习行为的持续发生。
(四)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1.知识或信息
学习态度的形成受到学生所具有的关于学习对象的信息的影响。比如,对数学的重要性了解越多的人,学习数学的态度越坚决。学习动机的产生受到认识的影响,特别是学生认识到学习对象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比如,认为数学成绩好能让某个异性朋友喜欢自己,这种人常常会有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2.需要
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都是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个人出现某需要时,就会对与之有关的外界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和动机。对能满足自己需要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产生肯定的态度和较强的动机。对阻碍自己目标实现或可能引起挫折的对象产生否定的态度或避开的动机。需要满足与否影响了人们态度中的情感成分和动机中的诱因成分。
3.家庭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父母则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是儿童首先认同的对象。因此,父母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儿童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学习动机的产生。研究表明,人们对许多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机,都深刻地受到父母的影响。个人的许多价值观、行为习惯、对某类东西的需要都是在父母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4.社会群体的期望与规范
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无形中受到群体的压力,导致其认同群体的其他成员,遵守群体规范。对同属几个群体的个人来说,他的学习态度主要倾向于认同感最高的群体,他的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主流群体的期望。
(五)学习态度的培养与学习动机的激发
1.学习态度的培养
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培养包括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内化。
(1)第一个阶段:依从
学习态度形成的开始阶段,总是个人按照家庭、学校、社会的要求、规定或他人的意志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得与别人一致,以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这种完全受外在诱因控制的行为具有表面性与暂时性的特点。一旦外因消失,依从就会停止。例如,对于认真对待书写的一名学生,知道书写潦草要受到老师批评、被要求重抄或放学后被留下来等惩罚,当老师要认真检查作业时,他就书写工整,可一旦发现有机可乘,就有可能胡乱书写。但被迫服从不久就可能成为习惯,变成自觉服从,进入态度的下一阶段——认同。
由于学生在心理上具有保持认知一致性的需要,因而长期的依从将可能导致整个学习态度结构的真正改变。
(2)第二个阶段:认同
在这一阶段,学习态度不再是表面的,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息或群体的规范,使自己的学习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比如,一名高中生要想考上好的大学,他应自觉主动地学习,使自己的各科成绩均衡发展。认同是个人受到认同对象的吸引,但不限于外部奖惩的控制,而是主动自觉地趋同于认同对象。
认同阶段的态度与依从的根本区别:一是学习态度的变化是自愿的,而不是被迫的;二是认同性的学习态度变化已不是简单的表面态度反应的变化,而是已有情感因素的改变,并开始涉及学习态度的认知因素。长期的认同会导致整个态度的根本转变。
(3)第三个阶段:内化
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这意味着个人已经把新的观点、新的思想纳入了自己的学习态度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学习态度的内化与依从、认同相比最大区别就是不再依赖外在压力及受到学习对象的影响,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学习态度。因而无论从态度改变还是从新态度的形成讲,内化的态度是最为坚决的学习态度。
2.学习动机的激发
韦洪涛的《学习心理学》在这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证。[2]
(1)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学习目标
学生有了学习目标,准备学习时,就有一种期待的心理,期待着能如愿以偿,实现目标。一般来说,如果目标是现实的、有一定难度且有意义,而且学生对目标的价值有合理的解释,就容易接受目标。教师在指导学生树立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定适合学生的目标;第二,目标要有长远的和近期的;第三,给学生提供达到目标的资源;第四,使学生获得目标实现状况的反馈,培养学生“任务指向”的心智模式;第五,指导学生达到目标的同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以激发学生实现目标的动机。
(2)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第一,要求学生形成适当的预期;第二,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成功机会;第三,为学生树立合适的学习榜样;第四,对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适当的归因反馈。
(3)提高学习任务的意义性
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需要教师提供富有变化和意义性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与知识的相互作用。
(4)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解决问题,使其求知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强化其求知兴趣,进而转化为探求更多新知识的动机。
(5)充分利用学习反馈与评价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效大小、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以及学习态度认真与否等均属于学习的反馈信息,这些信息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这些信息反馈给学生时,以下几点应引起注意:第一,使学生对学习评定持有理性的态度,科学地发挥学习成绩等反馈信息对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第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和及时,否则,评价非但不能起到激发动机的作用,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第三,要考虑到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以鼓励为主,适当批评。
(6)适当开展学习竞赛
开展学习竞赛对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成绩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竞赛活动,学生的成就动机会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也会有所增强。
(7)科学运用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等手段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塑造良好的行为,改变不良行为。奖励和惩罚的运用取决于下述条件:第一,教师的威信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第二,学生对奖励和惩罚的重视程度;第三,学生对教师奖惩评价的看法,学生如果认为教师的表扬是公正的,批评是善意的,则这些奖惩的效果就好;第四,奖罚时机和度量的控制,奖励和惩罚的对象与方式要得当,有针对性,奖惩要适时适度,过分的奖惩都会降低效果,过分运用惩罚,还会激起学生的焦虑和敌意情绪,反而破坏学习动机。
(六)教师的素养要求
尽管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都属于非智力因素,但这些因素却与智力因素紧密相连。教师若要有效地或者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必须具备智力和非智力两方面的综合素养才可能实现。具体来说,这些综合素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1.专注、专业、专长
(1)专注
一个对事业专注的人,需要的是清醒的意识、果断的决断和坚强的意志。只有教师具有专注的品质,才可能培养学生这种品质。“一个真正专心致志于真实存在的人是的确无暇关注琐碎人事,或者充满敌意和妒忌与人争吵不休的;他的注意力永远放在永恒不变的事物上,他看到这种事物相互间既不伤害也不被伤害,按照理性的要求有秩序地活动着,因而竭力摹仿它们,并且尽可能使自己像它们。”[4]柏拉图的这段话,对专注给予了精确而深刻的揭示。内心执着、持久专注的品质对于发展人、成就人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2)专业
有人说: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原点和皈依。教育缺失了爱,是做不好的。但是仅有爱是万万做不好教育的。教育是专业的事业,不是人人能担任的。专业是外行人做不了、做不好的事项。所以,教师应在精神专注的前提下,苦学苦读、苦修苦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使自己精神思想、心智素养、业务能力逐渐抵达随心所欲、游刃有余的专业教学的境界。
(3)专长
教师的专长体现在预设和授课两个环节。什么是预设?教师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等实际情况,以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结构的各要素进行系统规划。什么是授课?授课则将“预设”付诸实践,但绝不是按部就班地机械执行,而是一个富有情境性地动态“生成”过程,可以视之为一个注重“艺术”的过程。
总之,教师的素养只有达到精神专注、学科专业、教学专长的素养,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自觉、自主、自省
(1)自觉
“我们不能先行,但能做到先醒;我们不是思想家,但应有自己的思考;我们不能扭转季节,但可以营造局部的春天;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我们也许还不优秀,但正在通往优秀的路上。如果谁说不知晓所谓自觉的话,上述这段话就是对自觉清晰完满的真实注解。”[5]自觉能够产生自爱,这是人性中最根本的力量,也是人性美的源泉。自觉能够产生自尊,这是自爱的根本体现。只有具有自觉性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具有自觉性的学生。
(2)自主
自主首先是对人成其为人本质的肯定。人生而自由,人生而就理应自己作为自己的主人。正因为“自主”意味着自己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因而自己对自己负责,从而增加了生命所选择的责任感,自我抉择、自我提升、自我成全,使人生真正成为自己缔造的结果。自主还意味着对人的能力、潜质与差异的信任与肯定。有自主意识的教师会利用各种机会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
(3)自省
自省就是对自己的行为或过失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责备,自省是一种心理状态。作为教师,要随时对自己的内心思想、教学实践、立身处世进行主动自觉地内省与自责。“认识你自己”的反省口号,是人类道德成立的真正开端,同时这句口号也常常被人视为终极的道德与宗教的法则。自省能力既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而学生的自省能力要依靠教师来培养。
3.敬人、敬己、敬业
(1)敬人
尊敬他人,敬重所有善良正直、勤劳上进、节俭惜物、质朴苦干的人们,不因性别、年龄、地域、地位、权势、财富的愚聪、尊卑、多寡而改变自己待人的眉眼情态。尤其是人生中头角崭露、春风得意之时,仍能保持一派谦和、谦逊、谦卑的心态与姿态,实乃人生修养所获得的一种纯美极致。一个人取得成功常常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所以感谢给予自己帮助的若干人。要感谢时代、同事、师长、学生,是这一切成就了你。感谢,是给成功的敬礼,也是夺取新成功的订单。只有敬人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敬人的品德。
(2)敬己
敬重他人、融洽社会,仅仅是真正人性的一个侧面、一种姿态、一个剪影,事实上,真正能够恭敬他者的人,首先应当敬重自己,不自卑、不自弃、不懒惰、不作巧,规划人生、制定目标、埋头实干、修炼才干,尽一切努力来充实、改变和完善自己。相比于敬重他人而言,敬己的这一面比较内倾内敛、隐秘隐蔽,一般不易察觉。但唯有做到这样,人们才能真正丰满、鲜活、充盈和完整。
(3)敬业
看重所从事的职业,守好自己的本分,做好当做的事情,履行应尽的责任,不敷衍、不推诿、不粉饰、不掩过,能够做到这一步,大体上称得上是敬业了。如果教师不能坚守良知,没有职业自尊,教育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我们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呢?所以,教师既然选择了教育这项事业,就必须敬业。敬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第二,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第三,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第四,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总之,敬业就是踏实认真地做好应做的事,不搞形式主义,不搞歪门邪道。只有敬业的老师才能搞好教育事业,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学生。
[1] 李华平.语文教学中“教”的学理审视[J].课程·教材·教法,2015(4):69~73.
[2] 韦洪涛.学习心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201~203.
[3] 裴跃进.教学名家卓越智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62~261.
[4] 柏拉图.理想国[M].郭赋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52~253.
[5] 裴跃进.教学名家卓越智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