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接手一个六年级班级,我都会为学生不会写作文而困惑。他们已经到了小学高年级,却没有组句成篇的能力,更谈不上写作文的文采和章法。经过分析,我找到了作文教学的四大难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解决这四大难题。
一曰:无话可说。我曾接手一个五年级班级,全班38人第一次作文情况如下:平均字数132字,最多字数280字,最少字数100字。更让人着急的是,有七八个学生写了一两个小时,写不出50字。语言贫乏,无从下手,不知所云,这样的书面表达能力只相当于小学三年级水平。
二曰:心理惧怕。作为五年级的学生,这种状况让人担忧。当我问学生是否怕写作文时,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怕!特别怕上作文课。”当我又问他们为什么怕写作文时,却又没有一个同学能说出充分的理由。学生怕写作文是没有理由的,往往一次写不好便怕,不再爱写作文,而不去思考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即使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也不去思考自己成功的原因。
三曰:只“批”没“改”缺互动。我又对学生写作的有关情况作了调查:教师用一周的时间批改,写满评语的作文本发下后,教师总结本次作文情况,这大约需要30分钟的时间,学生参与比例在15%左右,学生展示两篇作文左右。学生认真看评语,也就是关注自己作文成功与否的时间平均在5分钟以下,60%的学生仅看一眼分数就给本次作文画上句号。整个批改过程都是教师一个人在积极参与,而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全班38人,80%学生的作文从来没有展示的机会,而只有极少数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的作文,每次都能当范文在班内被朗读,能得到教师的肯定,能体会到写作文的成功喜悦。
四曰:周期漫长已淡忘。作文本再次发给学生时,已经是第二周以后的事情了。学生对上次作文的内容也已经淡忘了,因此对于教师详尽的评语也只是草草看一眼了事。作文评改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再提高,但这样的作文循环过程既耗费时间,又增加教师的负担。无论是对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还是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都没有多大的指导意义。
这些顽疾严重影响作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导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味。作文教学费时多,效果差,令教师、学生、家长、学校意见频出。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在难题面前逃不掉,就要面对。针对这些病症,总有一个办法能让学生喜欢原本有趣的作文。
(一)迈过作文这个坎儿
针对一些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我不再布置写作文的作业,而改为每天写一篇摘抄或者写一篇随笔。时间自己安排,内容不限。学生可以抄写名言警句、古诗词、优美句段、优秀文章节选等;也可以写随笔,写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班级内的好人好事,写看一本书的体会、感受等;还可以分享自己读书后内心的不平、思考和烦恼。总之,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摘抄可以照顾到一些写作文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可以在抄写中学习标点符号的运用,积累词句,学习写作的格式等。随笔则让学生有感而发,可以发挥一些爱好写作同学的特长,提高写作水平。教师每天全收全改,凡是摘抄无错别字的,即给100分。凡是写随笔的,按写作质量的高低一律给“100+X”分,并记入一次作文篇数。
1.学生喜欢作文,从教师批改开始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批改也是一项繁重的劳动。学生每周用两节课或更多的时间完成作文后,教师要花费两天以上的时间来批改作文。作文其实很简单!每天晚自习前公布当天作业情况,重点表扬写随笔的学生,并挑选优秀习作在班内朗读。意在给写作文有困难的学生引路,启发写作内容。开始班级里只有几个优秀的学生写随笔。渐渐地,不少学生萌发了写的念头,也仿照着别人的内容、形式写一些教室、校园内发生的小事。一些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即使写了三五句,我也照样加分。一段时间后,只要时间允许,学生就都愿意写随笔了。好的写上七八百字,差的也能写上二三百字。这样,“作文就是怎样想、怎样说,就怎样写”的说法才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才真正开始知道作文是什么。
2.习作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我对摘抄、随笔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按照教师规定的内容去抄、去写。具体内容是:①家庭生活中的景、人、事;②学校生活中的景、人、事;③社会生活中的景、人、事。实施时可以分段进行。例如,本周写家庭生活中的景,学生就会把家中的书房、书柜、电视机、花园等写个遍;当换成家庭中的人时,学生又会把家里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一个个栩栩如生地搬上作文。这样既便于教师有重点地系统指导写作方法,又使学生在原来泛写的基础上有了明确的中心与要求。即使是阅读课外书刊,他们也会有目的地去搜寻与本周写作有关的内容。学生写作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升华。生活随笔解决了学生没什么可写的问题,拓宽了题源。我对生活随笔的要求是:有松有紧、张弛有度。有一段时间可以没有任何要求,随意写。
我们知道,高年级的教师为了解决学生的写作难题,告诉他们“写作文就是写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真人真事”的道理。事实证明,这种道理对学生是无用的。只有让他们体会到写作文就是实话实说,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文的问题。
3.放胆多写多练,像爬山一样越过作文山
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之后,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这种写作的兴趣就会在一段时间后日渐消退。我在班级组织竞赛,创设一种人人都愿意写作文、人人比着写作文的气氛。三个等级的奖励是学生攀登作文山的三个极具**力的领奖台。
我在班内宣布:本学期写够15篇作文为“习作爱好者”;写够25篇作文为“写作能手”;写够35篇以上为“小作家”。每周五公布学生的作文篇数,奖励获奖的学生,而且每次发奖卡和奖品时的场面尽量安排得隆重感人,使得获奖的同学产生自豪感,让其他同学产生羡慕感。每到周末,有的学生写两篇还嫌不够,又在稿纸上长篇大论地写,争着尽快当上“小作家”。有的一天要写三四篇,往往学期没有过半,就有不少学生写的作文已经超过了50篇。这时,领奖台只好又增加“大作家”和“写作大王”称号。后来,“写作大王”的称号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写作欲望了,我就又发明设立了“钻石奖”“皇冠奖”。有的学生写完了一本又写一本,最后我只好把“诺贝尔文学奖”也搬出来,不断有新目标,学生爬作文山的劲头不断高涨。
不怕写之后,就要解决怎样写得好的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这仅是为写作入门做了准备。如果没有及时的系统指导,学生就会单纯追求篇数,使习作流于形式。于是,我又想办法解决学生把作文写得好的问题。我打破原来作文教学的“程式”,采用了一些有利于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的措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这几届毕业生中出现了“人人比着写作文”的局面。很多学生小学六年级这一年写作文的篇数达50篇,最少的也写作文、随笔40多篇,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文了。
4.带领学生在佳作欣赏中学习写作
学生费尽心思写一篇文章,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学生写随笔的较少。我就利用当天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作者给学生朗读。大家给予掌声鼓励。后来写随笔的人数增多了,我便专门开设了“佳作欣赏”时间。我按照习作的内容把随笔分类,适时指导写作方法。例如,读了几篇写人的文章后,师生总结这些同学是怎样写人的;读了几篇写事的文章后,总结怎样才能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如此反复进行,学生在欣赏同学作文的同时,激发了写作文的兴趣,同时也领悟到了各类作文的写法。
5.作文课上成高效写作课
我们班每周有两节作文课。这两节课是对学生写作进行系统地、循序渐进地指导的过程。我通常上两种课型,一种是兴趣作文课,自己开发设计的教材以外的作文教程;一种是教材上要求完成的作文训练课。两种课型交替进行。
兴趣作文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每次我都带领学生先做一个新鲜刺激的游戏,然后说说怎么写,或者现场写一个片段。每次都能解决学生一个写作方面的难题,或者让学生记住一句写作口诀。
兴趣作文十堂课
第一课:作文像人一样分为四部分:头、胸、腿、脚。学会分段,学会列提纲。
第二课:作文就是把憋在心里的话写出来。学会表达真情实感。
第三课:调动各种感官写作文——眼看、手摸、耳听、嘴尝、舌舔、心想。把文章写成6D电影,形象逼真。
第四课:学观察,看仔细。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第五课:把文章拉长。学会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知道作文是写给别人看的。不光自己知道,还要写出来让别人知道。
第六课:学裁剪。学会删去文章中没用的话。
第七课:作文中要多加两个字:我想。学会写心理活动。
第八课:记叙最有特色的部分。学会把最精彩的地方写出来。
第九课:给文章加把火。学会运用修辞手法、首尾照应等方法。把平时积累的名言佳句运用到作文中去。
第十课:我有一个放大镜。学会修改语句,找出错别字。
学生掌握了一些作文基本技巧,加上平日里随笔的练习,写作能力日渐增强了,下面是摘选的几篇学生习作。
藏糖找糖
六(2)班 刘越
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关于“糖”的作文课。与其说这是一节作文课,还不如说是一节放松课。
伴随着上课铃的响声,只见杨老师提着一大袋糖向教室走来。看着各式各样的糖果,我嘴馋得不禁流出了口水。之后,老师给我们发了糖。我看了一下,发给我的是我最喜欢的浓奶球糖。它的外包装十分精美。我摸了摸,感觉是长方形的。不必拆开包装,就能闻到一股奶香味,真恨不得立马就把它吃了。不过,接下来还有更好玩的关于糖的游戏。
“藏糖找糖”的游戏开始了。我飞快地先把同桌的糖藏了起来,藏在了阳台我的书包柜里,然后回来写藏糖路线说明。她就按照我给她的路线去找,不一会儿就找到了她的糖。现在轮到她藏我的糖了,真不知道她会把我的糖藏在哪儿,不过我猜她一定会藏到阳台上去。于是,她把路线图给我之后,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直接往阳台跑。同桌赶紧把我拉回来,让我仔细看看路线说明。原来,我的糖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在讲台旁边一张桌子的抽屉里。这让我大吃一惊,离我这么近,我居然没找到。
游戏结束后,就开始品糖了。我将糖纸拆开,一阵奶香味扑鼻而来,一含进嘴里,仿佛徜徉在甜蜜的温泉里一样,舒舒服服的。我尽情地让糖的甜味在我的味蕾上慢慢游**。那颗糖慢慢由奶色变为淡黄色,但是味道却一点也没有变。
最后,我们开始写作文。大家都写得又快又好,因为都有深切的体会。杨老师太厉害了,居然能用一节课教会我们如何写作文。
老师让我当牙医
六(1)班 杨洁
今天的作文课,杨老师终于让我们当了一回牙医,不过是冒牌的。
首先,我先对着镜子检查自己的牙齿。说起来真惭愧,你看,我的牙齿黄澄澄的,看起来格外光滑,而且,还有些反光呢。再看看,门牙比较光滑,上下不对称,还有缝隙。上颌是正宗的犬牙,磨牙有凹凸不平的现象。牙齿合上,两排刚好对齐,没有错开,张开嘴巴,明显看出门牙是细小的,而且,有向外的感觉。再看看犬牙,有个洞。我真后悔自己小时候吃那么多糖,变成了现在的蛀牙。再看左边的大牙,十字形的就知道是黑斑,像十字架一样,贴在我的牙齿里。哎!真后悔小时候没有好好爱护自己的牙齿。
接下来,我帮张××看牙。看,还真的跟我不一样,黄澄澄的。他的牙齿和我的比较相似,不过,他牙齿的洞却远远比我的多。认真看看,上颌是犬牙,整齐地排列,大小不同。最好的一点就是没有黑洞或者黑斑。门牙有太多洞,随随便便一看就可以看到口腔了。不管是上颌还是下颌,都有缝隙,我真为这位病人担心啊!还有,他牙齿的长相令我极为不满意,大小不同,有尖的、有平的、有斜的。看着他的牙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你说可笑不可笑。而且,他的前牙和后磨牙相当平,就像《林海》那课里的山一样,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经过我这位伟大的牙医的检查,我建议张××,以后要使用有药物的牙膏,坚持早、晚各刷一次牙,以后还要改变刷牙的方法。
看来,我要努力学习,成为真正的牙医,要使更多的人都能拥有健康的牙齿。
吃花生记
六(2)班 覃曦宇
终于又到兴趣作文课了。今天,老师买了一些花生,在课堂上发给我们,说是让我们学观察。观察?谁不会?!
老师刚把袋子打开,我就迫不及待地望着老师,期待她能尽快给我们组分发。终于,老师把一颗淑女似的花生发给了我。我仔细地端详着它,只见它身穿土黄的紧身外衣。不过,它的品味太差,一件外衣凹凸不平,毛糙糙的。看着它那葫芦似的身体,我不由得猜想,它的肚子里一定有两个宝宝。
再看它的“嘴巴”。哎哟,简直就是一个钩子嘴。哈哈,它好像在说:“天啊!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啊!堂堂一个美女西施,却被她说我没品位。可怜我一世英明毁于一旦啊。”我又用鼻子闻了闻,似乎还带着泥土的芳香。
终于,老师让我们剥开那丑陋的外衣。我用大拇指捏住它那钩子似的嘴,它顿时随着一声清脆的响声而“命归黄泉”。我用手剥开它那硬硬的皮,只见两个穿着灰色内衣的宝宝,又瘦又长,正躺在那里睡觉呢。再看它的外衣,真是白里透黄啊!而那两颗花生宝宝,穿着干扁扁的内衣,怎么也脱不下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就不信吃不了你那件衣服。
看来,我是吃不到花生的衣服了,可我还能吃花生。于是,我一口咬掉了一颗花生。啊!真香!真脆!想不到臭豆腐也有香的时候啊!它那双胞胎兄弟好像在说:“兄弟,再见了。花生将会游肚去,忽闻兄弟吟诗送。口水流下三千尺,不及花生手足情!”
最后,我把剩下的一颗花生也给吃了。每次作文课,都像花生的香味一样回味无穷啊!
(二)破解作文指导密码
现在学生对各类卡的使用再熟悉不过了。为了保证用户安全,各种卡都要有密码。密码的作用真大,解读了密码,就可以**、登堂入室。我用“写作密码”形象地告诉学生写作文也是有方法的,只是我们没有解读这些密码而已。
1.破解审题密码
写作文最重要的是审题。审题并不是多读几遍题目,而是要找题目、找要求、定类型。找题目就是看看“作文要求”那一段话里是否已经给了写作题目,还是题目自拟。找要求就是看看要求写什么内容。定类型就是看看是写人还是写事,是描景还是状物?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要求:“《我的舞台》把‘我’学戏的故事写得生动有趣。你可能也学过某一门艺术,如吹、拉、弹、唱、书法、绘画、泥塑、雕刻等。请写一写你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题目自拟。”
我让学生按照审题密码找题目、找要求、定类型审题。学生很准确地就能判断出本次作文要自己命题,写一件学习艺术方面的事。如果每一次作文都能指导学生这样审题,学生百分之百不会跑题。
2.破解每类作文思路密码
语文课本上的作文训练大致可以分成这样几类:纪实作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想象作文(看图作文、假想作文、续写、古诗改写);其他作文(读后感、写信、建议书、演讲稿、话题作文)。通过大量的文本阅读,我和学生总结出各类作文的写作密码。
写人作文密码:人物特点+具体事例。一个特点写一个典型事例,事例要注意写小事、好事、近事、新事。
记事作文密码:起因+经过+结果+收获或启发(高年级)。也就是像人一样写头、胸、腿、脚四部分。
描景状物作文密码:景物特点+描写顺序+抒发感情。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观察顺序。
看图作文密码:第一种方法:看懂图意,推前想后编故事;第二种方法:问题作文法,即图上有什么人?什么景物?周围的环境怎样?
读后感写作密码:头(引出所读的书)—颈(概括主要内容)—胸(议论文中内容)—腿(联系身边现象)—脚(总结全文);主要内容—收获与感受—联系实际(自己或社会)。
书信写作密码:记住6个格式,即题目、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
建议书写作密码:发现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我的建议—结尾。
弹琴要有谱,写作要有纲。所谓的写作密码,其实就是写作的思路。思路清晰了,就知道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了,写作就真的是“下笔如有神”了。
3.破解作文点评密码
每周一次的两节作文课,我要求学生第一节课当堂完成作文,第二节课用于作文评改。评改有时分组评议,有时学生之间互相交换批改,可以随意交换,也可以找朋友批改。然后我把学生评改过的作文本收上来,对学生的评改做补充性的、针对性更强的简要点评,诸如学生没有改出的错别字、病句,评语写得不恰当之处等。这个任务我都要当天完成,当天把作文本发给学生订正并作简要总结,主要针对学生作文评改中出现的问题。作文评改的周期由原来的两周缩短为当天,使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作文成绩,并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作文。
作文评改密码:评改做好三件事。一要圈出错别字、病句;二要划出鲜活的词句、精彩的描写;三要写出评语。
这样的评奖评分能使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写作的点滴成功,明确下次写作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我还设立了“写作单项奖”(见表4-4)和“吉尼斯写作之最”(见表4-5)两个奖项,每个奖项100分,有的学生一次作文就能得1000多分,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表4-4 写作单项奖
表4-5 吉尼斯写作之最
这一过程重在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评议,在评议、争论的过程中悟出写作的方法;在阅读别人的作文时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分组评议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公布评奖结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来,本来写作不太好的学生,也能因为某句话写得好,某个题目起得有新意而登上“吉尼斯写作之最”的领奖台。每个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对于作文中的小问题,我和学生戏称为“写作交通事故现场”。情景一:连环追尾(标点不占一格);情景二:刹车失灵(没有标点);情景三:跑出轨道(内容与题目无关);情景四:原地打滚(重复用词);情景五:遍体鳞伤、头破血流(张牙舞爪的书写);情景六:最严重的交通事故——高位截瘫、侏儒症(文章没写具体,字数较少);情景七:最悲观的治疗结果——截肢(头、胸、腿、脚不分,或者少一部分)。写作中的“交通事故”使同学们在一阵阵哈哈大笑中看到了自己作文的问题,也深深记住了“写作安全”的重要,知道了怎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
(三)佳作欣赏催生佳作
为了便于教师指导,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我每周专门设一节佳作欣赏课。由于学生太喜欢这节课的内容和形式了,就把这节课称作“快乐时光”。
1.开设佳作欣赏课
佳作欣赏课全程由学生来主持。开学初,我就会让学生自由组合,组建佳作欣赏栏目的电视台,2~3人为一组,全班可以组成十几个电视台,名称丰富多样。像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一样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是一件很风光的事情。写作、朗读自己的习作就变成学生喜爱的活动了。佳作欣赏课形式生动活泼,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
课前,我请学生把自己本周的佳作题目分类或分组写在黑板上,由大家自由点播。佳作欣赏课全部由学生主持,两人一组,每组主持两篇作文,主持人要对佳作进行即兴点评。我鼓励主持人大胆创新,用新颖生动的形式调动全班学生参与。于是,学生生活中的许多小游戏,如摸人、听音猜人等被引入课堂。最后留出5分钟时间由学生轮流做本节课的总结,并评选出最受大家欢迎的主持人,奖励他下节佳作欣赏课第一个主持。
同学们自己组织快乐的佳作欣赏课
为了自己的作文能被点中,许多学生的作文题目也更加吸引人,如《交通小记》《机器人风波》《拖拉机妈妈》《小猪猪的研究》《成就非凡花花组》。由于习作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语句不受限制,丰富有趣,每周学生都期待着这一节课的到来。每周写出妙趣横生的生活随笔也成为学生最喜欢做的作业。
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自然会进行自我审视和相互比较,同时也能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写作方法,开拓题源,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为了更多地展示佳作,学生又发明了“翻转课堂佳作展示台”,即建立一个班级QQ群,大家都把自己佳作的录音或文字上传到空间里,佳作欣赏课上可以点播,课余时间也可以继续欣赏;可以欣赏“真人版”的朗读,也可以听录音、看文字。大家的劲头很足,以至于很多学生将学生习作写成了连续剧,每篇习作1000字到2000字,作文纸每篇要写15页以上,还有的敢写“新版水浒传”“新版三国演义”,以满足同学们的欣赏欲望。
2.带学生编写作品集
学生平时养成写放胆文、写生活随笔的习惯,佳作多得无法整理,我就让学生在学年结束时把练笔本拆开,装订成册,加上目录、前言、后记,起一个有创意的书名,这样就可以在班里“出版发行”了。学生自创的书名有《不会逝去的童年》《昨日重现》《童心回放》《童年时光机》《童年剪影》……写作练笔的兴趣和成就感使一部分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写一篇篇的短文,而是开始像真正的作家一样写书。学生们写的书有《五一集团的传说》《乐乐侠游乡下》《超能罐头》《我们的古代课堂》《隐身人》《水浒新编》《风云人物》《五四班的那些事》……真是兴致高涨啊!
请看下面的一组数据、三点思考。
6月份,我对原接手的班级中38人的写作情况又做了如下调查。
仍怕写作文的4人,约占10%。理由是作文基础不好,怕写不出好作文;怕错别字多,老师让重写。
不再怕写作文的34人,约占90%。理由是知道怎么写作文了;写作时不受限制,有话说了;作文就是把憋在心里的话写出来,作文就是生活的复制。
喜欢佳作欣赏课的38人,占100%。理由是不仅能听到佳作,还能学到许多优美的句子,自己的作文水平也得到提高;既可以学到别人的写作方法,又能了解一些新鲜事;听到丰富有趣的作文,看到独特新颖的作文题目,努力写好自己的作文;进行佳作交流,取长补短,使作文水平一次比一次高;给同学朗读作文,让大家受益,自己的朗读能力也得到提高;喜欢佳作欣赏课上有趣的主持、生动的作文,锻炼了读和说的能力;佳作欣赏具有娱乐性、知识性,让大家学会了怎样写好作文。
喜欢作文评改课的37人,约占97%。理由是批改一次作文,要阅读好几遍,对自己是一次锻炼,也有了一次当老师的体验;能看到别人作文中的优点,找出自己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学到新的写作方法;学会评价作文,学习别人的语言,从别人的评语中知道自己的作文水平,从中获得进步;明白什么是病句、错别字,提醒自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几乎每次评改课都可以得到表扬。
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写作量自然就增加了。我们全班平均练笔50篇,最多的写了90篇以上;完成一篇400字的作文只需30分钟时间;编写《班级作品集》7本,240篇,9万多字,编写《个人作品集》20本。
思考之一:面对学生写作中的问题,教师要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听之任之。
思考之二:作文的源头活水是生活,必须让学生把作文和生活结合起来。
思考之三: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的力量源泉。
3.带领教师编辑《未名苑》,创造机会推出名作
老师要尽量为学生的佳作创造发表的机会。我们班定期把学生的习作装订成册,由学生自行画上精美的封面,称为“班级优秀习作选”。每届学生都会编印6~7期,收录学生作文300余篇。其中有些文章经过老师推荐已经在报刊上发表。学生的习作得以发表,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件大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为了让学生能够乐于动笔写生活,我和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在语文教学方面有一项作业为生活随笔,作业本是语文老师自己编制的。每年语文组的老师们都把学生的生活随笔编写成册,命名为《未名苑》,并作为新年礼物送给全校每一个学生。每年寒假放假,由学校领导、老师、家长赠送的这本书,学生最感兴趣,阅读次数最多,被一遍遍翻烂的就是这本书。从学生一遍又一遍的阅读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校园生活的回味,看懂了小学生需要发表自己习作的强烈要求。
我则一直担任责任编辑,并为每一期《未名苑》写序。下面是我为第10期《未名苑》和第13期《未名苑》(十年校庆)写的序言:
品味生活原汁
阅读第十期《未名苑》文集,犹如在品读童年生活,在品味生活的原汁。
这使我想起一个故事:在美国,有一位当水手的父亲,每年往来于大西洋的各个港口之间。按说,他为儿子搜觅书本要比别人来得方便。然而,这位父亲没有抱回一摞一摞的书籍,让儿子在书的海洋里辗转漂泊,而是利用自己独特的条件,引领儿子去“阅读”生活。这位父亲先是带儿子参观了梵高的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靴之后,儿子问:“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说:“梵高是一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又带儿子去了丹麦。在安徒生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回答道:“安徒生是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面对生活这部最生动、最直观的“教科书”,这位出身于黑人家庭的孩子终于从天才的人生经历中真正“读”懂了它。他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他就是伊尔·布拉格。
这是引领孩子“读”生活的一个成功的范例,想必能给我们的教育以良多的启示。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行万里路”就是要我们的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有所悟,有所得。
由此我想到,作文课应是教会学生如何“品读”生活的课。向生活取材,把学生带入神奇奥妙的大自然与纷繁多彩的真实社会,引领学生品读家庭生活,品读学校生活,品读社会。想必有了亲身的体验,学生写出的东西定是清新纯朴、原汁原味的。
本期文集中的“感受自然”“人物写真”“多彩生活”等十个栏目无一不是学生在品读生活,无一不是学生生活的原汁。真实中透着童真童趣,自然中流着稚言稚语,清纯中映着生命生机。
啜饮生活的原汁吧,让你、让我、让他!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挥手作别旧岁,张臂拥抱新春。在新康小学十周岁之际,伴着金蛇的舞蹈,新一期《未名苑》闪亮登场!
《未名苑》令人欣喜!读着孩子们对春华秋实、游鱼飞鸟的描述,看着孩子们对人间亲情、世间百态的关注,不由想起了诗人郁达夫的一句名言:“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处处是作文。一叶勃发而见春,一叶飘落而知秋。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涕一笑,自然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引起孩子们的感受,都成了孩子们写作的契机和源泉。孩子们学会了从生活中汲取材料,找到了作文的“源头活水”。作文不再是令人发囧、心灵受折磨的苦差事。
《未名苑》令人回味!清代诗人袁枚有诗云:“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花香鸟语、风花雪月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孩子们领会了这种语言,堪称懂得大自然语言的小诗人!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春和景明,用心感悟,练就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从生活的矿藏中发现闪光的金子,感受生活的美好。文章中有触景生情的感动,有体悟生活的沉思,有借景抒怀的畅快。字字句句如汩汩清泉流淌,读来生趣盎然!
《未名苑》如星星点灯!“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未名苑》的小作者展现出来的写作风采,处处彰显着新康小学大语文教学的理念,洋溢着新康的老师们对孩子们写作的引领: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写作从观察和感悟生活开始;关心身边人,观察身边景,关注身边事,孩子们就能达到写作的奇妙境界——自然地积累,自由地倾吐,自如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