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民办学校中成长(1 / 1)

1996年,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我开始迈入民办学校,成为民办教育改革大潮中的普通一员,在教学第一线不懈地探索语文教学改革之路,探求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之路。岁月如歌,回首一路的艰辛与付出、探索与奋进,涌上心头的是无限的感慨和收获的甘甜。我常常进行工作梳理与反思,下面是我在民办学校工作的一段心路历程。

1.北京市力迈学校——我在民办学校工作的第一站

1996年8月,我慕名应聘到当时规模较大的北京市力迈学校,现在已更名为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我先后担任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研组长,优质教育部主任等职。力迈学校是专家办学,校长敢峰先生(原名方玄初)是北京景山学校的首任校长,副校长张定东、陈心五等都是教育专家。我跟着专家们进行重构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语文教学七项终极目标的实施策略,让学生从小扎下中华文化根。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实验使我耳目一新,我真正触摸教育就应该是从北京力迈学校开始的。毫不夸张地说,北京力迈学校就像是我教育路上的初恋,直到如今,我对那里依然有深深的思念和依恋之情。这是因为,作为民办学校,力迈给我提供了一片蓝天,提供了创新实践的舞台,使我可以一直大胆地立于教育改革的潮头。几位校长对我的不断激励和发自内心的欣赏是我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不竭动力。

在教学上,我是一个不满足现状、不断创新的人。2000年,教育部要求给学生“减负”。“如何解决减负与求效、提质、增能的辩证关系”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反思语文教学用时多、效率低、效果差的现状,为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在确保不加重学生负担、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要形式提高学生的素质。我大胆地构想了语文教学从课时分配入手,重构课时结构的方案,将现有的八节语文课分为高效讲读课、高效作文课、阅读指导课、佳作欣赏课、语文活动课、归纳整理课六种课型。这种教学模式明确规定了每个时间段的要求,让学生把握宝贵的时间资源,实现了语文教学的高效率。六种课型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拉动、立体交叉,构筑了语文学习的多重网络,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既能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亲身感悟和自己探索来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

以2001届六(1)班学生为例,我和学生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就完成了过去一学期的学习任务,剩下的时间进行大量阅读,大量练笔。每个学生平均每学期读书15本,达200万字,最多的达40本;平均每学期进行作文练笔40篇以上,最多的达5万字。我带领这个班的学生编写校园生活写真集《童年力迈情》。这本书将学生一年来的练笔、读书笔记按内容分成童眼世界、人物写真、童年趣事、书海探宝等14个部分,共计20多万字。学生全程参与策划、摄影、文字校对。该书受到《语文报》等新闻媒体的重视,其中多篇文章被《语文世界》登载。

北京力迈学校2001届六(1)班师生合影

2002年,我又带领五年级的一个班编写了学生生活写真集《快乐力迈情》,并组织学生录制光盘《七色童年》。同年,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我带领学生上了一节读书指导课《三国演义看谁读得好》,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学生能说、能写、能评论,使专家们不敢相信眼前是五年级的学生。多家媒体报道了这一教学改革成果,《中国青年报》以《28》为题、用上、下篇专题介绍了我和我的学生以及这项改革的过程。《中国教育报》、《参考消息》、中央电视台等也分别报道了我的语文教学改革情况。我喜欢总结,每学期都会把自己的改革过程写出来,一边梳理,一边反思、总结。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改革教学方法》一书收录了我的教学论文6篇,如《构建语文教学新模式,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我是这样提高学生作文积极性的》《在学生中掀起读课外书的**》等。

新课标颁布以后,我又进行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发展文才和口才,注重课型的整合,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实现语文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大语文观。我指导四年级学生不仅读书,而且编书,大量阅读人物传记,自读并编写《探寻伟人足迹》《感动小学生的八位名人》《心中的丰碑》等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学生大量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我将这一实验成果写成了教学案例《我教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于2001年荣获中央教科所组织的案例评比二等奖。

课堂是我和学生探求知识的殿堂,我只是他们求知路上的朋友和引路者。这沉甸甸的收获是我和学生共同走过的一段路,共同谱写的一首歌。只有站在讲台上,只有走在教学改革的路上,我才能触摸到生命的意义。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受益,2004年,北京市力迈学校为我的教学改革开辟“特区”,成立了“少儿最优发展实验中心”,由我担任中心主任,探索引领学生成长的最优发展之路——爱学习,会学习;爱思考,会思考;爱活动,会活动。我带领优教部师生进行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探索优质教育之路。师生开展主题活动,营造读书氛围,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与统筹,为学生探索知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我本人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们摸爬滚打在一起。终于,艰苦的实验有了成效。一年之后,多家媒体以《这里是孩子们学习的天堂》为题,对我们优教部的改革成果做了专题报道。

2.广州新康小学——我在民办学校工作的第二站

广州新康小学是广州东部增城区一所普通的民办学校。它坐落在社区,学校占地不大,却精致独特,具有浓浓的国际化色彩。目前是广东省书香校园,幸福教育特色学校,入读新康小学需要提前三年报名等学位。

学校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真正实现了“让儿童拥有世界”的办学使命;为教师提供了宽阔的专业发展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了轻松愉快的成长空间,为家长提供了适应时代、共同成长的平台。在这里我和教师一起摸爬滚打,从课堂改革,到校本教材研发;从幸福班级建设,到学校幸福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从教师专业化发展,到师生共同做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完美结合,使教学改革和学生完美人格成长和谐统一。解决了许多教育同行害怕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成为走在教育路上的改革先行者。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先生说:“新康小学是南粤大地基础教育界的一颗明亮的星星。”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先生(右一)视察我校校园

在这里的十年,是我教育生涯的第二次成长。毫无遗憾地说,我把最美的自己留在了最美的时光里。在这里,我寻找幸福教育的源头,播撒幸福教育的种子,享受幸福教育的喜悦;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品尝了收获的喜悦;虽苦犹甜,累并快乐着!

2005年8月,由于家人工作调动,我毫无选择地来到了广州增城新康小学,成为这里的普通一员。告别北京舒适的家庭和稳定的工作,有很多的无奈;放弃正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园地,有诸多的不舍。但既然做了选择,就无怨无悔。成就他人,造福学生,可以忽略地域的界限。就这样,一晃又一个十年过去了。三千多个日夜坚守在新康小学,时光匆匆,似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然而,一路上的学生、家长、同事并肩同行的难忘瞬间,却时时萦绕心头。

我把自己当成一名教学新兵,重新从零做起。看到广州的学生、家长没有读书的习惯,不理解读书的重要性,我一度非常痛心。我曾经无数次在家长会上不厌其烦地告诉一届届的家长朋友:“改变孩子的命运必须读书。”我下决心把学生引领到爱读书的道路上来。

学生不爱读书,家长不重视读书,学校没有书香气息。我清晰地意识到,改变这样的现状,不是一所学校、一个教师短期内所能做到的。在荒凉的大漠上如何开垦一片绿洲?如何在我的职责范围之内对现状做些许的改变?

艰难的教学改革起步于2007年那届毕业班。六年级50多名学生,我一人承担两个班的语文课。每年镇里、市里举行一次毕业统考。当时新康小学生源困难,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语文、数学、英语平均分在80分左右,连当地一所普通的小学也考不过。学校动员老师们要有所突破。有人在教师会上放出消息:如果谁能考过某某学校(当时平均分90多分的学校),简直就是奇迹,就是神话!听了这些,我忐忑不安又将信将疑。考试真的有这么玄乎、这么难吗?

不管前面是什么,总得往前走。于是,我拿来历届考试题,进行归类分析,清晰了教学的方向,对整个教学做了有计划的安排,心里有了底。接着我就开始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要学生愿意学,我就不信考不出好成绩。

那一年,我尝试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学习课文,每个小组重点学习某一个单元,然后在全班和同学们分享自己小组学习的成果。这样,所有的课文都由学生来讲,每个小组一个单元,每人主讲一课,学生人人参与,都成了小老师。作业批改则由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负责。这样,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学生渐渐喜欢上了老师,喜欢上了学习。测验成绩很快有了提升。于是,那些开始持怀疑态度的老师又放出消息:那个杨老师的考试成绩是假的,据学生说,考试前题目都讲过了。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心里知道学生的进步,不理他们,继续做我的事。

当学生的学习稍微有点秩序后,我就开始琢磨: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阅读和作文,如果不进行大语文教学,死抱着课本,根本无法给学生语文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死死地盯住课本,表面上学生能提高考试分数,但谁都明白这种成绩的提高只是一种暂时现象。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就必须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

于是,我决定带领学生读课外书。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大量课外阅读的功效是巨大而明显的。为了减少阻力,我没有惊动家长,而是在班里悄悄地开展读书活动,给学生借书、买书、读书。读书的热潮很快在班里掀起,学生一有时间就读那些文学名著。家长不知道,但同班的一位任课老师不干了。他先是对我说:“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家长反映,孩子面临毕业,读什么闲书?这是不务正业,耽误孩子的时间!还不如让孩子多做一些题目现实。”我对他说:“一个不支持孩子读书的家长不是好家长,一个不引导孩子读书的老师就是不合格的老师。”他愤愤然,说自己不读书但课照样教得很优秀。后来,这位老师又带领一些家长到学校投诉,说我的教育理念不对,教学方法不对,六年级毕业班的老师不应该再带着学生读课外书。在艰难的起步阶段,非常感谢学校领导当时义正词严地驳回家长的投诉,并号召全校师生一起读书,创建书香校园。

2007年6月,市里统考成绩公布,在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新康小学语文平均分以94.4分的优异成绩荣登榜首,超过了曾经被传为神话的所有学校。听到这个消息,我没有太多的激动,因为一切都在预料之中。语文就要这样教,风欺雪压不动摇!

事实胜于雄辩。曾经误解、阻止、不认可我做法的同事,无话可说了;曾经对读书不认同的家长转变了对阅读的看法。建设书香校园算是打开了一个缺口,谈读课外书而不支持的人少了。之后的几年,我仍然带毕业班。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有时老师人手不够,最多的时候,我一个人承担四个班的语文课,还担任两个毕业班的班主任,但学生的语文成绩一直居高不下,从未低于90分。

此后,我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分级阅读的研究》子课题《针对儿童年龄特点探索有效阅读策略的研究》,并于2014年6月结题;主持开展了增城市科研课题《开放式学校教育特色实验与研究》和《开放教育背景下开放式教学的研究》,均已经结题。2012年3月,在《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分级阅读的研究》课题中期汇报暨“羊城儿童分级阅读研究实验基地”研讨会上,我作为民办学校特邀代表在会上发言,介绍了我校书香校园建设及阅读教学的经验,同时被聘为南方分级阅读专家委员会学术顾问。

我带领教师主持编写学校教育科研刊物《开放教育在线》,每学期一期;主持编写校本诵读教材《儒雅风韵》上、中、下三册;主持编写校本写作文集《未名苑》,每学年一册,共十五册。

如今,新康小学已经成为“广东省书香校园”。在这里,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不论学生成绩好坏,只要在新康小学就读,马上就会爱上阅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这一特色,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新康小学,入读新康小学要提前三年报名等学位。

活动之余,在校园与老师们合影

每每想到这些,我最想感谢的就是和我一起翻开阅读第一页的学生们。感谢历届毕业生的优异成绩,这是给我和母校最好的礼物。感谢所有和我一起颠簸在教学改革潮头、披荆斩棘一路走来的同事们。新康小学今天能行走在宽广平整的教学改革之路上,是多少老教师一步一步铺成的啊!

班级是我的教学改革园地,学生是我呵护的幼苗。我的学生观是:让每一名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名学生的精神生活都丰富多彩;让每一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的发挥。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教师的爱已经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嘘寒问暖,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对学生心灵深处的触摸、呵护和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也就是教育的智慧之爱。

每学期开学第一周,我都要组织一次以“我”为主题的演讲会。演讲者不是那些优秀的学生,而是班里学习、智力、习惯等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讲不良习惯的危害,讲自己对进步的渴求。

多年来,“班级无后进生”是我做班主任信奉的理念。因此,每接手一个班级,我都会定期评选“班级之最”,诸如“最开朗的人”“知识最丰富的人”“最爱班级的人”等,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亮点。每周我都会精心制作奖品、奖牌,奖给那些付出努力的学生。每周的幸福嘉许和催人奋进的颁奖辞是学生的期盼,更是他们前进的动力。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班级的每一项活动,无一不是学生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现。每到家长会、艺术节等重大活动,是学生最活跃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有节目,我设立“十佳”奖项奖励大家的创造欲望,“最佳主持奖”“最佳编剧奖”——从节目的创作到台词的编写乃至大会程序,全部分工到人。家长会上孩子们的表现让家长落下感动和幸福的泪水。许多家长用书信表达内心的感慨:“开过家长会,我们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极大地焕发了学习热情,在学习的天地里展现了每一个人的才能。不同天资的孩子,个个成了闪闪发光、充满朝气、创造力十足的优秀学生。这样的教育很了不起。”

或许我和我的学生在用一种特殊的形式诠释着爱的内涵。我所带过的班级无一例外都被评为“优秀班集体”。

我不知遇到过多少连家长都放弃的学生。当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走进更高一级的学校时,当我披上一个男生亲手为我编织的围巾时,我才体会到幸福的意义。我把这样的一个个案例都记录下来,加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整理成集,写成了《用心雕琢灵魂》一书,希望更多的家长、老师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更多的孩子能健康成长。2002年,这本教育随笔集《用心雕琢灵魂》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的52个真实教育案例充分体现了我的学生观。此书出版以后,我收到不少读者的来信、来访。

如今,我已经是教科研主任、副校长,但我一直没有离开教学第一线,始终担任班主任,教授语文课。每周除了我的班级和学生,我还要辅导老师写教案。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四个教研组每周召开教研会,我都全程参加。听课、评课、设计学科活动方案,包括每周班主任、教师例会的培训方案,许多任务集于一身。我真的从未感到过苦和累,感觉工作就是最好的养生,不做事反而觉得不自在。有人说,能者多劳,而我则是劳者多能。由于做得多,感悟也多,自身的本领也硬了起来。走在教育的路上,我觉得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如此地多姿多彩!

在民办教育这个大舞台上,学校和教育部门给了我很大的发展空间,使我能大胆地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政府部门也给了我很多荣誉,对我做出的成绩给予了肯定。我曾被北京市教委授予“园丁新星”称号,被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劳动局、北京市教育工会六大机构共同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被北京市总工会授予“经济技术创新标兵”称号;我还曾被广州市教育部门授予“广州市首届青年语文优秀教师”“广州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广东省阅读之师”“南方分级阅读专家学术顾问”等称号。

人在什么时候会感到绝望?是没有方向的时候。回想自己的成长故事和从教二十多年来的历程,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当一个好老师的方向始终不变。什么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