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教路上学习忙(1 / 1)

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我常常会有一丝遗憾。这种短平快的就业,使我预感到如果不有计划地继续学习,必将落后于时代。我不断地想办法弥补此生的缺憾,时时告诫自己要工作不息、学习不止。

“小师范”还没毕业,我就报读了教育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边工作边学习。当我的同学想起要再进修的时候,我已经修完了大专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

自从当了老师,我就有一个信念:人不可以没有追求;做一名智慧的、幸福的教师,而不是做一个教书匠。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锻炼自己。我始终坚信: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只有创新的教师才有创新的学生,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向学生传递幸福。刚进入教育行业的那几年,为了尽快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汲取教育、科技、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营养。《孔子》《菜根谭》《小窗幽记》,我常常爱不释手。**、案头、地上杂乱无章摆的全是书。

平时学校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一下班就全方位、高效率地获取信息,常常走在路上听收音机的“八方文萃”栏目,回到家看电视节目“科技博览”,手里还拿着《体育游戏》翻看,力争使自己利用有限的时间资源产出最大效率,尽可能多地扩大每天的信息量。图书馆是我常去的地方,往往去一次就要翻阅十几种报纸、杂志;网上漫游也是既有“游击区”,也有“根据地”,尽可能使自己的信息崭新、广博。我用毛笔抄录古诗、古文挂在房间,并强迫自己每天背诵15分钟诗文,每天在水泥地板上练习写毛笔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生怕一天不学习,就被甩下时代的快车。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的黑板字写得很不好看,特别是楷书,简直是不忍目睹。在北京工作期间,我认识了书法家黄大钊先生,他是学校聘请的书法老师,他发明的“字形法”对练字很有帮助。黄先生说他的字是在当锅炉工时练成的,这对我是很大的激励。于是我跟他学习书法,就像小学生一样从头学起,“一笔一画写好字,一言一行做真人”。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教我写“鸟”字。他说:“字要写得像人一样有精神,有神韵。你看,鸟头要小,鸟屁股要撅起来。”我试着一写,果然不同!有时,老师们说:“杨老师的字写得很好看,很有风格。”其实他们不知道,我是当了老师后才补上写字这一课的。现在我依然和学生一起练字,每天20分钟。

做一名好教师,对理论功底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有一段时间,我恶补了一些大师的教育理论,仔细翻阅陶行知、叶圣陶、布鲁姆、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等国内外一些教育大家的教育专著,了解他们的教育思想。摘抄、剪贴、整理,直至让这些大师的思想铭刻在我的心上,内化成我的思想,转化成我的观念。教育实践使我感悟到:教育是一门整体艺术,要让学生好学、爱学、乐学,光有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对学科的理解还不够。要做一名好教师,还要有更加渊博的知识、较高的人文素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去影响学生,感召学生爱学习。真正的课堂主人应该是学生,教师只是他们求知路上的朋友,激励他们探索、争鸣,使他们尝到创造、发现的乐趣。课堂应该是师生探求知识的殿堂。

初入教坛时养成的读书的嗜好一直保持到现在。人到中年,卧室里、办公室里依然到处乱摆书。乱,也是一种风格!乱摆书的目的就是保证躺着、坐着、站着,随手就能拿到一本书读。我时常有“三天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的感觉,因此买书就成为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一段时间不买书,就觉得少做了什么。几百元的衣服,我要犹豫很长时间才买,但买书一次几百上千元通常都是马上下单。在单位,老师们买书都要经过我签字才能报销,而我自己买书的发票常常是厚厚的一沓,却从没有报销过一次。我觉得只有自己的钱买的书读着才踏实,才能真正享受读书的乐趣。

“学然后知不足。”的确,教学过程中,我慢慢发现自己的很多做法真的很好,但只是自我感觉良好。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却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深感对儿童发展规律了解不够,对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理解不深,对日常教学活动是否适合儿童年龄特点、是否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都很迷茫。

2003年,我决定系统地学习心理学。于是报读了两年学制的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但学习需要费用,两年的学费是两万多元,要一次缴清,再加上往返路费、餐费,合起来要三四万元,这在当时对我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了。当时我每月工资不足2000元,还要支付家庭的一切开支,没有多少积蓄。决定进修后,我就开始攒钱、省钱;学费差不多攒够了,就去报名,学费是分两次缴清的。我依然是边工作,边学习。每到寒暑假,别人都去旅游的时候,我在北师大听专家的讲座,读那些似懂非懂的心理学书籍,与心理学界的老师们探讨自我、探讨人生的奇妙。两年时间,我了解了教师、家长、学生之间关系的重要,认识了马斯洛、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知道了人的心理需求的五个层次。北师大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啊,他们历经十年寒窗仍不能如愿;而我,一个“小师范”毕业生能够在这里读两年研究生,能够走进中国教师的高等学府深造,心中充满自豪。对于学习的机会,我格外珍惜,每次走进北师大校门,都要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雕塑下伫立片刻,这句话也成为我教育生涯的座右铭。每发现校园内有教学活动,无论是不是自己的专业,只要有时间,我就跑过去听,先后听过不少大师、名家的论坛、讲座。这两年进修的时间让我体会到了大学之大、学海无涯,为我日后的教育教学及教研积累了丰富的经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5年,我认识了北京博雅时代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现更名为布朗国际教育机构)总裁马驰先生。他带给我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教练文化。他对我说:杨老师,你要改变教师的角色,要做一个教练型的教师。能教好学生不算优秀教师,能让学生自己去学才算真本事。为了让我真正理解并掌握教练的本领,马总又资助我去参加了人本素质提升训练,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教练文化学习。三年期间,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还要抚养不满周岁的孩子。就这样,我硬是咬着牙坚持学完了全部的课程。教练文化提升了我多方面的领导力,在**、付出、负责任、信任、欣赏、承诺、感召、共赢等方面调整了良好心态,学会了凡事向内看,反思自我,并以此去感染学生集体,激励教师团队。我教过的学生都会这样的顺口溜:反思自己,快乐无限;反思别人,痛苦无边。与此同时,“以人为本、以心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开始进入我的教学实践。

2011年,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中心举办第二期骨干班主任培训,全区80多名教师参与学习,而我是唯一一名民办学校的教师。经过一年的学习,我对班级经营、团体辅导有了新的认识。结业仪式上,领导安排我代表学员作总结发言;会后,班主任老师说:“你的发言总结得太全面了。”我说:“是真的有收获才有真言语!”

不知是我的发言感动了领导们,还是我真的学了点东西。从第三届骨干班主任培训开始,我被教科院列为特邀讲师,为每届骨干班主任学员讲课,先后为广州市花都区、增城区、南沙区、萝岗区、从化区等多个区县的班主任做讲座,分享“如何建设现代幸福班集体”。每次讲座结束后,都有学员到我所在的学校参观学习,或者在网上继续与我交流。广州市教科院的袁志芬老师每次都给我一个快乐的反馈:你的课最受学员们的欢迎!这使我意识到:帮助别人,成就别人又何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仅仅教好学生还不是教育的全部,让身边的教师都学会如何教好学生,好教师才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2014年5月,“幸福园丁——中国教师幸福教育公益项目”全国校长培训班在清华大学举办。我毫不犹豫地背上行囊就出发了。这次学习使我理解了幸福教育。人人都需要幸福,人人都创造幸福,人人都享有幸福。幸福的学校成就幸福的教师,幸福的教师教出幸福的学生,幸福的学生扬帆幸福的人生,幸福的人生奠基幸福的国家。我顿然开悟,多年的苦苦追求,不就是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吗?这真的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忽然想起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而教育的三重境界,不就是“看学生是学生,看老师是老师;看学生不是学生,看老师不是老师;看学生还是学生,看老师还是老师”吗?此后,我把“做幸福教师、创幸福班级、建幸福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方向,也带领身边的教师一同行走在幸福教育的路上!为千千万万个家庭,为天下子女开启幸福之门!

2014年参加幸福园丁——中国教师幸福教育公益项目全国校长培训班

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是我教育路上的主旋律。“小师范”出身的我此刻可以自豪地说:“我学习生涯的起点在“小师范”,终点在中国的高等学府——北京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