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成绩优秀,我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20世纪80年代,时兴考“小师范”,也就是初中毕业后直接考普通中等师范学校,简称“小师范”。考上后就能吃商品粮,每月国家还给几十元的生活费。考上“小师范”就等于有了当老师的“铁饭碗”。而“小师范”有名额限制,每个乡镇只能录取一名。当时,谁家的孩子要是考上了“小师范”,那是非常荣耀和幸运的一件事。尽管中招考试有40分的数学题目忘记做,我依然顺利被“小师范”录取了。就这样,我与考大学、上大学擦肩而过。如今,当年的“铁饭碗”早已被我义无反顾地扔掉,倒是练就了一身教育教学的过硬的“铁本领”。
三年“小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县城的一所小学。据说分配到县城的都是有点背景的人,而我则无亲无故。小学老校长是一位姓梁的老教师,即将退休。他看了我的档案材料后直接到教育局去要人,还凭着他的老教师身份,放出狠话:“如果不把杨丽娟这个老师分来,其他的人我一个都不要。”也许是我的档案上一路优秀吧,也许是老校长对教育、对孩子的赤诚之心,我不得而知。
果然,暑期开学后,我如愿以偿地在县城的梁园小学上班了,完成了从农村到县城的转移。上班后,我能做的就是不辜负老校长的期望,做一个好老师,一个让老校长放心的好老师!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情,成为学校的工作模范。
一年后,由于工作出色,我曾就读的师范学校邀请我回母校给师范生做报告。现在看起来还很可笑,当时接受了这个任务,却不知道报告稿怎么写,面对这些将要和我一样走向讲台的学弟学妹们应该跟他们说些什么,一时无从下手。苦思冥想了几个晚上,我决定就给师范生讲讲自己毕业这一年来的真实经历和感受。
那天,母校的会场布置得很隆重,几百个学弟学妹拿着本子准备做记录。我讲了自己如何成为师范生的经历,讲了从三年就读师范的无奈、困惑和奋进,到从教之后的辛苦与甘甜,讲了我辞别风中飘着白发的父母的心酸……一个多小时的报告,掌声不断。每讲到动情处,全场鸦雀无声,很多同学热泪盈眶。
会后,大家围着我,像围着大明星一样,纷纷要和我保持联系。此后半年时间,我陆续收到他们的来信一百多封。后来我曾天真地对着讲稿统计了一下,这次报告掌声三十多次,落泪处十多次。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报告,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报告。我第一次体会到分享的力量。是什么让他们热血沸腾?是我的经历与他们相同,他们有同感,拨动了他们的心弦。这次出师告捷对我的教育教学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我明白了只有走进学生心里,贴近学生的教育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也许天生就是当老师的料,在教学上我刚入行就崭露头角。先是县教研室的教研员发现了我,然后带我去各个乡镇给老师们上示范课。一篇《跳水》我就到处讲了二十多次。现在想想,哪里是讲课,分明就是表演!后来,优质课教师评选时,市教研室的主任听过我的课后,当场就说:“这个老师是个好苗子,要好好培养!”并当即决定让我参加不久就要举行的全国青年教师大奖赛。也就是那一年,我被破格晋升为最年轻的小学高级教师。
回想起当年准备优质课的情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每次为了准备一节课,我常常对着墙壁一遍又一遍地讲,有时讲到深更半夜;有时半夜睡不着就披衣服坐起来接着讲,一直到自己满意了,感觉胸有成竹了才能安心睡觉。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有点不可取。这样的准备,教师只是在关注自己,做自己讲的“准备”,而没有研究学生的情况;与其说是在备课,不如说是在背教案、背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