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讲《瑞雪图》
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付雪婷老师担任四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开学后不久,主任要听听付老师的课。付老师便选择了一篇自己喜欢的课文《瑞雪图》,之后便投入紧张的教学设计过程中。
起初,付老师的思路很不清晰,总是刚刚写了些就又全部推翻了,反反复复,焦虑得很。组内的老师们看到付老师着急的样子,建议她先搜集一下相关资料,看看别人的教学设计或者课堂实录,或许能够找到灵感。
于是,付老师开始大量搜集别人的教学设计,观看一些课堂实录,边看边把自己认为别人设计中好的环节拼起来。终于,付老师的教学设计就在这样拼凑、模仿的过程中诞生了。
课上完后,主任大力表扬了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付老师“老练”“课感好”,这使作为一名新入职老师的她信心倍增。但同时,主任也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付老师教学设计中的问题:“雪大”和“雪美”是不能割裂开来讲的,因为两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融合的。听了老师们的点拨和讲解,付老师这才醒悟:说得有道理呀,可之前怎么就没想到呢?
可巧就在这段时间,学校邀请教研室的黄毅老师来中关村二小为语文老师做讲座。他在谈到备课时说,老师不应该过分依赖教参,更不要依赖网络资源,而应该回到文本本身,深入研读直至“吃透”教材,这样才能正确理解教材,不使教学“跑偏”。
黄老师的话仿佛醍醐灌顶,让付老师豁然开朗。付老师反思后发现自己在备课时明显对教材本身的研读不够,而是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对别人的教案“批判地接受”上。虽然博采众长不失为一种好的备课方法,但这只能是在自己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这样的话,因错误解读教材而导致的教学问题就是可以避免的了。
静下心来,重新备课。细细品读文章,付老师发现她仿佛慢慢走入其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1962年胶东半岛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此外,付老师还查阅了作者峻青以及文章写作背景等大量资料,更为这一场在连年的自然灾害后给人们带来吉祥与幸福的瑞雪而感到喜悦与激动!
在不断地品读与思考中,付老师的课程设计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品读重点,感受雪景之美;拓展阅读,体会雪之吉祥。教学设计完成后,付老师迫不及待地又上了一次课,还邀请了同组的老师们来听课。课上完了,老师们一致给予了肯定。此时的付老师也在这次磨炼中慢慢地摸出了备课的门道。
教而不研,行而不远。学校非常重视青年老师的专业成长,专门聘请了专家康静涵老师定期来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并成立了“康老师工作室”。付老师来到二小工作的第一年,就被吸纳进“康老师工作室”。
工作之后的第三个月,主任便鼓励付老师在工作室作一节亮相课。毫无上公开课经验的付老师接到这个任务心里非常紧张,但又为能够得到专家的当面指导而激动不已。当《瑞雪图》第三次呈现在大家面前时,这一次,付老师已经没有了之前的紧张与忐忑,而是尽情地享受在与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融情对话中。
正可谓课不打磨不经典,人不锻炼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