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教师的心灵烛光,就是“千百条互相持衡”教师共同体的温柔之手。“大爱化解师生冲突”叙事镶嵌的意义之链,通过王艳华主任的案例,把我们彼此感应到的心灵清辉,扩充到了教师无条件包容的大爱圣地。而处于成长中的教师更关心的是,我的心灵如何才能拥有教育需要的绝对无条件包容?
教师要能够悟出和体验到无条件包容的大爱,很不容易,因为这需要教师首先读懂自己的心灵。读懂自己的心灵又首先需要诚实洞察自己的灵魂真相。
一 “最高的爱”和“最大的怕”
烛光的美丽很容易隐没在强光中,而黑暗的背景却更能显示其清辉万缕。亲临现实教育的风波涌动,贴近需要更多关照学生心灵的班主任的实况,有助于聆听到灵魂的真相。要感悟教育的无条件包容,先直面心灵深处“最高的爱”和“最大的怕”。
现实扑面而来的信息是:一方面有许多优秀班主任的共鸣:不当班主任就品味不到当教师的真正乐趣;而另一方面,班主任工作繁琐辛苦、责任重大、吃力不讨好,也是有目共睹的。
当身为班主任还缺乏独立理顺班上“害群之马”的定力和智慧,而学校单一的量化指标奖惩驱动却无视你呕心沥血的投入!失望、无助、教育**消退感就会袭来。
当现实中落实班主任岗位还往往依靠职称晋级驱动甚至轮流坐庄等硬性管理,当校规纪律检查基于恐惧学生失控,遵守校规校纪远比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重要,为满足外部规定而控制学生的越规捣蛋就心力交瘁了,心灵怎能不倦怠,倦怠的心灵又何存包容的大爱?
尤其是,当承担着援助班主任教育极端顽劣学生的的学校领导,尚不能像王艳华主任那样无条件包容,教师团队尚未形成相互默契信任的教育合力,单个心灵就会被更大的恐惧和无助所裹胁,心灵烛光在团团阴霾中失色,教师个体面临集体无意识迷失的危机!
而上述种种在现实中却如此司空见惯!笔者曾经和一批学校政教主任一起观看教育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并请他们分享真实体会。不少观者对影片中的马修教师包容学生产生的教育效果几乎不相信,认为这只是现实中不存在的虚构情节而已,觉得马修除了会包容,似乎什么都不会,活得真窝囊!甚至激动地反问:怎么能禁止体罚学生?你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一次体罚效果好!并振振有词:如果包容能解决问题,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了!
这些无奈反应很真实,也让人震撼。你能感受到教师心灵被强大的小我负面能量所裹胁,教而无效正在让心灵备受煎熬。现实中,多见不怪的数落、冷落、斥责、当众羞辱、关禁闭、甚至体罚等压制手段后,是振振有词的一系列集体无意识认同:逃避惩罚甚至体罚是人的本能,顺着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奖罚分明合情合理;对于具有攻击倾向的学生,更有必要以毒攻毒压制住;行为失约会放纵欲望,小洞不补后患无穷;打是亲,骂是爱,要铁成钢就得烈火炼……
不幸的是,虽然不乏压制的手段和理由,也虽然足以让受制的心灵暂时消停,压制行为也在日益被强化,但被压制的心灵能量却更扭曲,时时可能爆发的负面能量可能更大,引诱教育者随其起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地无休止较量。屡见不鲜的朝压夕反、直接顶撞、秋后算账等,足以让你的教师职业生涯陷入一团混乱和痛苦中,让学校在依法治教的无限责任面前永远如履薄冰。
透过现实的万花筒,似乎看不到浪漫的夜景把心灵烛光衬托得更美丽,而是浓浓的黑暗几乎在吞没心灵烛光!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任何想要使对方因恐惧而收敛,因害怕而听话的所谓“施教”行为,都是“施教者”自己灵魂深处的恐惧向学生心灵世界的投射。而学生心灵积压的恐惧——无论是教育者的不当惩罚导致的,还是学生家庭或其他因素导致的——,必然会以过度防卫或主动出击的形态来自我保护。正如克里希那穆提的深刻洞见:“一个没有恐惧的人是没有攻击性的,一个没有任何恐惧的人,就是真正自由而祥和的。”[20]换言之,当师生双方的心灵都远离了祥和自由而充满恐惧,双方也就陷入了相互攻击防范的恶性循环中了。
怪不得帕尔默大师犀利指出:“从小学一开始,教育就成了令人恐惧的事。从当学生起,我身处太多充满恐惧的课堂里,这种恐惧导致许多天生热爱学习的孩子产生憎恨学校的念头。作为一个教师,当我让恐惧占上风时,不管是教学时我恐惧学生还是我弄得学生恐惧我,我都处于最糟糕的状态。作为同事,我们的关系常因恐惧而疏远;恐惧几乎渗透进所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关系中;而且恐惧是在太多管理工具袋中的一种权威的管理工具。”“当学生的恐惧和我的恐惧混合在一起时,恐惧就以几何级数递增——这样教育就瘫痪了。”[21]
心灵恐惧显然是需要教育者穿越的第一关。然而,要教师警觉到自己内心的恐惧非常不容易,要教师承认自己有这些深层恐惧更难,要教师直面自己可能在把内心的恐惧投射给学生,似乎更加匪夷所思。抗拒的心灵会想:这简直是对教师心灵的不信任甚至是侮辱。教师不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内心深处为何会恐惧呢?教师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反复施教,绞尽脑汁斗智斗勇,难免措辞激烈,忍不住发火动粗,不得已才会体罚,整个都是在对学生负责,是在为学生着急和付出,怎么会是教师在向学生投射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呢?
除了教师会无意识抗拒警觉自己内心深藏的恐惧之外,这种恐惧又是不易被觉知的。它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对直接危险的情绪反应,而是由以往经历的、眼前面对的、未来担忧的种种不快交错盘缠成的小我“痛苦之身”,是那种让你与谁在一起都不自在,甚至与自己单独在一起都不自在的不快乐基调,是一种容易被自己回避或被无意识认同的一种隐隐感受。
但人的最高真实就是隐藏在这最深的感受中。人的心灵要强健就要活得非常真实,就需要诚实联系内心最深的感受。觉知到自己灵魂真相中深藏的恐惧,心灵才可能经由恐惧获得成长。
美国心灵大师尼尔(Neale Donald Walsh)认为:“人类所有的想法和人类所有的行为,不是出于爱,便是由于怕。在你宣布最高的爱时,你也迎来了最大的怕”[22]原来,在人的灵魂深处爱与怕如此交错盘绕,此消彼长。当怕喧宾夺主挤走了爱,就会像磁铁般吸附更多的负面能量,诸如收缩、封闭、攫取、独吞、逃避、隐藏、抱怨、妒忌、伤害等,这些负面能量会同频共振相互增强;当爱是你的灵魂基色时,就会像磁铁般吸引更多的正面能量,诸如自在、舒展、开放、给予、迎向、敞开、分享、治疗等,这些正面能量同频共振,日益升扬真实、爱、欢悦的空间。
正所谓,不能成为最好的你,就会让灵魂陷入十分郁闷、欠缺、远离存在欢悦的地狱。“怕吸引相似的能量。爱无所不在”。[23] 意识到这种心灵悬崖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边是恐惧的无底深渊,它会吸附许多负面心灵能量,一旦不慎陷入,心灵就将永无宁日被恐惧吞噬,一边是爱、真实、喜悦彼此交相辉映的圣境。穿越了恐惧,就进入了爱的圣境。这天门一线,就是心灵经由恐惧获得成长,就是心灵在恐惧与爱的对立张力中超越自我。
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难点,是在这天门一线穿越恐惧回归爱。教师不过是芸芸凡夫,如何能穿越恐惧,经由恐惧而成长呢?
二 穿越恐惧
心灵穿越恐惧是教育无条件包容的前提,这需要无为而为的境界。诚实面对恐惧,让自己像镂空的筛子迎向恐惧,让恐惧来去自由穿越自己,让自己无痕无痛穿越恐惧。爱就自然充溢了心灵,心灵就回归了自在清朗。
诚实面对恐惧
心灵经由恐惧获得成长的第一步,是不回避内心的深层恐惧。
但是心灵往往倾向于给小我的局限镀金镶银,躲藏起自己的深层恐惧。
能够真实表达出心灵的无奈,面对教育失败感到难受,对自己或对别人说出心灵的难受,就开始了不回避恐惧。比如和笔者相遇的那些学校政教主任,能表达无奈而不讲虚假的风光,就更靠近了不回避恐惧。
其实教师可诚实面对的内心恐惧太多太多:教学的课堂很可能危机四伏;对学生成绩的担心;电脑操作显得比学生笨拙;回答不出学生所提问题的尴尬;和孩子们之间存在的多方面代沟;准备研讨赛课的挑战;每届学生带来的不同教育难点;掏心掏肺却毫不领情的失望;师生间的公开冲突或暗战较量;直接的言语伤害甚至身体攻击;校园突发的人身伤害;寄宿部学生的哭闹或原因不明的夜不归宿;只想为自己孩子索取特别关照的家长;会影响全校声誉的上级的随机课堂教学抽查;校内领导的突然推门听课;大小好处都被别人捷足先登的失意……
这些足以让心灵恐惧的外部诱因永远都存在。换言之,永远有无尽恐惧一直潜伏在某处伺机向心灵进攻。当心灵开始抱怨、为自己教育中的某种失策或不顺利辩解、自责内疚、抱怨内耗时,就不是在警觉恐惧,而是在被拖下水无意识随恐惧起舞,恐惧就成了潜在的主导情绪,爱就在被错失,错失爱的教育将陷入一片荒芜。当心灵释然诚实地警觉到恐惧,集中精神于当下时刻,去坦然感受那些恐惧,爱就会入住心灵。因此,警觉地直面恐惧,就是守望爱。这是让教师心灵强健的入口。
让自己像镂空的筛子迎向恐惧
“放空自己”是一种虚静的境界。从思维层面说,是指头脑放下了所有小我负累、未来担忧,让心灵清朗通透,清醒地直接觉察恐惧,并且觉察自己那旁观的觉知者是否清醒;在情绪层面,不仅觉知到情绪上的恐惧,情绪恐惧引起的生理反应,还警惕情绪是否因思维喋喋不休的强化而过度反应,情绪和思维之间是否陷入负面能量相互喂养的恶性循环;从身体层面说,顺着自己的呼吸,将注意力深深集中在内在身体,想象全身每一个细胞都松开了,感受身体的无边无界,体内体外的界分消失,向着无限敞开,包括迎向任何恐惧。
这种思维、情绪、身体的放空,就足以打破对恐惧的无意识认同,立即警觉自己不要陷入思维和情绪相互喂养负面能量的条件反射中(辩解、防卫、反击、愧疚、后悔),带来截断意识之流,超越小我局限、全神贯注于当下的力量。
警觉侦查到自己的小我,并冲它微笑,就在迎向恐惧。
让恐惧来去自由穿越自己
诸多心灵大师指出,所有形式的恐惧,是以往积聚的愧疚、悔恨、痛苦……是为未来担忧的焦虑、紧张、不安、烦恼、压力……是小我因深层恐惧而主动出击、防卫、猜疑、嫉恨等过度反应。这些是大量问题产生的根源。
真正的自由就是在当下时刻从各种形式的恐惧中解脱。要解脱首先要参透:一切恐惧仅仅是身体、情绪、思想的感受,束缚我们的恐惧之网是由我们思想和感受的方式不断地创造出来的。外部引发恐惧的诱因永远存在,改变看待那些经验和事件的方式,是消解恐惧的解脱之道。
你可以不攀附任何评判去观察恐惧,你让恐惧自在,你就会自在。想象恐惧像自然界的风吹过自己的镂空的身体,想象恐惧像天上的白云一样自在漂浮,这样让恐惧来去自由穿越自己,恐惧就没有力量拖你下水随之起舞。
这抽身拉开距离旁观恐惧有那么容易吗?让我们再次品味本书第三章顾晓斌副校长提供的案例:
一位新入职的生物老师自愿给学生补一节因体检耽误的自习课。在有点乱的课堂,有一女生特别爱美,不停地照镜子,她身边的一位学生挺看不惯,就说你别照了,说了一遍,两遍,还照,那学生就大点声说“你自恋啊?”又还照,那学生又更大声说:“你变态啊?”因为当时班里有点乱,这新老师觉得那个学生在骂自己变态,他当时还是稳住了自己的情绪,下了课就找班主任老师了,说你班学生骂我变态,在班主任那里还哭了。
班主任老师下去找这个学生,而这个学生没有把真相告诉班主任,只是说他没骂,说不是骂老师,是说说同学。这样班主任老师就很生气,然后当天晚上就给家长打电话,第二天就停了学生的课。其实在这期间,那个学生已经主动跟生物老师澄清达成和解了。但是这个班主任跟学生较上劲了。
这个孩子从小只靠他奶奶养大,奶奶七十多岁了,作为监护人来到了学校。班主任一开始就训斥老奶奶,老奶奶很生气。最后把校领导叫去,……校领导先让老奶奶在那倾诉数落半天,这位班主任自然特委屈,校领导就提醒他,得先让她消消气。最后,老奶奶说完了,气也消了,慢慢总算把这事平息了。
老师很有可能冷不防就落入这种困境,让自己在学生、家长、校领导面前陷入极度的尴尬委屈。可以想象,当时会是如何脸色苍白,心跳加快,胸口气血波动隐隐作痛,全身发抖,手脚冰冷,要当即抽身出来和内心感受到的恐惧自在相处,谈何容易?
能当下自救的只能靠自己超越身体、情绪、思维的局限,像镂空的筛子让所有不快一化而过。情况许可的话,你可以不露声色抽身离开现场,静静独处,全神贯注于此时自己体内每一个细胞。就看那种胸口隐隐的痛有多深、多热、多紧、多酸、多麻,就随它痛、热、紧、酸、麻。觉知这些感受在体内各处如何来来回回。随着你的深呼吸,你每一个细胞都在敞开,你的身体越来越放松、所有的不快感在自然止息。[24]
选择了做教师,就选择了要成为心灵领域的最后赢家,否则就输定了。而且,注定要介入深层心灵联结的教师,很可能冷不防就像上述老师那样,陷入在学生、家长、领导面前极度尴尬的困境。如果个体是置身于教师共同体简单真实的心灵联系网络中,那么,在极度尴尬中一定会接收到理解尊重的无形信息。共同体中彼此神会的是:激烈的情绪帮他侦察到小我了,他一定在冲小我微笑了!
这就是教师共同体的灵魂!强有力地吸引正面能量,无形地帮助每位教师放下恐惧,坦然面对自己片刻的迷失。迷失中刻骨铭心的恐惧体验,是助己穿越恐惧回归爱的人生功课。这惠临的功课,将助你更感同身受地读懂学生内心的恐惧,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穿越恐惧回归爱。
让自己无痕无痛穿越恐惧
承认恐惧,观察恐惧,注意力集中在恐惧上,让恐惧来去自由穿越镂空的自己,这就切断了恐惧与思维的关系,自然止息了恐惧派生的各种负面能量,并且清醒地意识到,任由这些负面能量摆布自己,就会不断地使自己和别人更加痛苦。那么,经历再怎么大的恐惧,你也能够无痕无痛穿越它。
所谓无痕无痛,就是自然整合了恐惧带来的不舒服感,彻底放下小我,让以往负累、未来担忧、大小余痛都没有生存空间。心灵上每天大死一次,活得焕然一新。[25]
无痛无痕穿越恐惧,活得焕然一新,意味着能警觉到小我具有一种不易察觉的心灵牢笼似的意识活动模式。这就是,人的潜意识很容易兜兜转转于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三种角色之间,或多或少在这牢笼中扮演这三种角色。
人生不可避免会经历到匮乏或不完美。例如,像上文中提及的因过度较劲而让自己陷入尴尬委屈的教师,如果没有让自己无痛无痕穿越这个不愉快的经历,挥之不去的委屈抱怨,会让自己沦为受害者。受害者内心深处的挫败感和愧疚感,又会让自己无意识扮演一心想补偿的拯救者。比如,如果以后再遇上诸如学生在课堂上不尊重老师之类的事情,占主导的拯救意识就是要为老师讨回尊严,非要教育好不敬的学生,却遮蔽了先了解事情真相的平常心。跟真相较劲,输的永远是自己。当人际关系中介入拯救者角色,扮演别人的拯救者,就必定在扮演别人的迫害者,那被拯救的人必定会怨声载道,还会连带出其他的迫害者,让人际关系陷入一团糟[26]。帕尔默大师真是一语中的:“我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是折射了我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27]
警觉这个心灵牢笼对当好教师太重要了!我们的学校领导总会问:怎么有老师带起班来总会出现师生关系麻烦不断?针对这个问题,好的办法之一,是让教师自我觉醒自我治愈,治愈的途径,就是让自己无痛无痕穿越恐惧,摆脱心灵牢笼。穿越恐惧困顿,自我治愈,一定能相遇全新的自己,泉涌让学生发生喜人变化的智慧。
而教师学习共同体同频共振的正面心灵能量,会散发出远超出个体的无形而强大的治愈力量。学校领导敞开自己,引领教师敞开心灵旅程的坦诚叙事,对穿越恐惧体验的深入探究,会让教师之间自然形成简单真实的心灵联系,会让明净无蔽的心灵烛光交相辉映,让每位教师的内在心灵更亮堂,无意识心灵牢笼不攻自破。
总之,警觉到内心的恐惧,就在穿越恐惧。“将你自己看成是思考者之下的存在,心理噪音之下的宁静,痛苦之下的爱和欢乐,这就是自由……”[28]心灵自由意味着迎向恐惧,无痛无痕穿越恐惧,其中,蕴藏着人类的光明。
三 回归爱
穿越恐惧并非是与恐惧战斗,而是拉开距离旁观恐惧,自然止息恐惧。这是因为,穿越恐惧依靠的力量是回归“自己原本是”的爱,是带入生命的存在之光穿透恐惧,是自己在前所未有地成为自己。
回归爱又如归家一样自然随顺。“爱是你的本质。爱不是你所做的,爱就是你所是的。”“爱既不是给予,也不是接受,爱跟其他人没有关系,而是像鲜花散发的芬芳一样,自然而无私。”[29]
在恐惧与爱的对立张力中,失而复得的爱更显露心灵主人的风采!请不要错失原本就是自己的爱!这其中,蕴藏着教师经由恐惧而成长的最重要禅机。
禅机一
教师回归原本就是的爱,身体、思想、情绪、能量高度协调整合,就拥有了警觉恐惧穿越恐惧的力量。穿越了恐惧,生命如沐春风,沉浸于存在喜悦,更会自然散发无条件包容的爱。
教师读懂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体验过自己无痕无痛穿越恐惧,也更容易感同身受读懂学生内心的恐惧,容易自然参透,无条件包容,就是包容学生某时某事上表现的不同形式的恐惧,觉察到学生心灵中各种形式的恐惧后掩藏着爱的本质。
正如托尔所言:只有明白了,抱怨除了让小我继续存活别无他用,这时候,宽恕才自然会产生。“宽恕就是去忽略,或是去看穿。当你看穿了小我,就能够直视到每个人内在都具有的本质——健全的心态。”[30]
就像王艳华主任那样,不管学生出现何种让常人难以忍受的状况,都能够感受到学生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安,聆听到那颗极其需要温暖的心灵,那么就什么都能包容了!有了无条件包容的爱,才会出现真正的教育转机。
禅机二
爱是教师和学生所“是”的本质,而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某时某处某刻所做所显的面貌。拥有的爱会失去,而“原本就是”的爱不会失去,即使偶尔会错失,但不会永远错失!爱总是以千般形式、在每时每刻、穿越恐惧而来。不管学生的极度顽劣或伤害如何让你受伤,都是在提供机会让教师和学生体验到“原本就是的爱”不可摧毁的本质。
相信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老师一定是参透了这一禅机,才能够毫不在意学生迎头扑面的捉弄。常人认为他活得窝囊的时刻,对他而言却是毫无恐惧接收到爱的非凡时刻。这种爱,很容易被恐惧担忧的心灵所拒绝,却惠临了马修,成了他唤醒学生们回归爱的无条件包容定力。
爱有千般形式。教师在学生面前流露的爱,风格各异:慈蔼、威严、幽默、活泼、平静、优雅、嬉笑怒骂、大大咧咧……但所有这些形式后,都自然向学生散发着深深的祥和和自在,简单真实快乐,而非谨小慎微、戒备森严、如履薄冰。就像范晓玲老师惟妙惟肖的说法:即使对学生说“踹你一脚”“滚啊”,学生的心情都会特别自在舒服。
比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不仅会让你激动地拥抱教育的神圣美好的,你还会惊讶全美最佳教师雷夫( Rafe Esquith)为何能够智慧泉涌,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他为何能激发学生对自身的高要求,而成就学生的一生?他是赢在让孩子内心没有害怕的起跑线上,雷夫教师的爱与智慧相生相辉,让学生在回归心灵自在中展现惊人的成长魅力。
爱每时每刻惠临每一位,是所有人的本质。只要穿越了恐惧,就不会错失她。这点信念,不仅对于学校教育中的生命摆脱心灵战争面向光明极端重要,而且,即使当人类真的不幸陷入战争的极度黑暗中,爱对于人类也是不离不弃的。人类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爱的力量,萌生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激励勇气,助仁义之师战胜邪恶势力。
教师是人类爱的守护神,守护着离爱的本性最贴近的孩童心灵。尽管人人惊叹现今孩童少了许多原本有的纯真,但任何时代的孩童都是离天国最近的,童心童趣最愿趋向爱的召唤。引领新生代穿越各种形式上演的恐惧,不让战争和邪恶等恐惧阴影投射到教育过程中,让新生代为社会带入更多更强的正面心灵能量,在各个领域展现爱与智慧相生相辉的魅力,守望人类的整体大爱,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禅机三
爱是享受由内而发的存在芬芳,而不是牺牲。爱是融入教师的灵魂而自然散发的存在状态,就像本书第四章第三节任海霞老师适时而打的普通问候电话,实质是一种时时向学生自然散发的爱,润物无声也无所谓投桃报李,是融入教师的灵魂而自然散发的、最容易被学生心灵接收到的温暖能量。
把教师的爱和付出比喻为燃烧的烈士(蜡烛),是仅仅把爱定义在满足他人需要而一味付出上。这样定义爱,很容易陷入溺爱或压制两个极端。一条简单的分界线就是,你是在自然散发爱与学生共享存在的喜悦,让学生心悦诚服呢,还是在一味地设法迎合其需求,或让他因惧怕而顺从你。
对施爱者而言,满足他人需求就可能无意识迎合永不满足的小我欲望,最终会因为无力满足小我世界的贪婪、攫取、攀比、妒忌等负面需求而陷入恐惧。学生学业成绩、完成各种外部的量化指标,迎合各界对教育的高期望……这些冠冕堂皇的需求更让你陷入无限责任中,无望的恐惧就要喧宾夺主了。
对于受爱者而言,漫无边际的欲望获得满足,喂养着更加膨大的小我欲望,而体现爱的本质的尊重、理解、开放地求人助人、自我实现等需求,则很可能不幸被排挤出关注视线。
要守望教师的爱不被恐惧偷梁换柱,就不要把教师的爱仅仅视为满足学生需求。爱实质是身体、思想、情绪、能量高度协调整合状态的美好情感,是一种自然散发的生命存在喜悦,她在自然召唤学生沐浴在爱的欢悦中,深层体现教育提升生命意义的神圣性。
因此,不要因为自然散发的爱遭到学生拒绝而失意,不要因为他人拒绝自己的才能而抱怨,也不要因为学生没有达到如期的转化成长而愧疚。比如苗红老师,尚未探明学生一味撒谎的原因,就权且先给她一个理由;被认为一条腿已经迈入大牢里的学生,有被转化好了,还有仍然没有转化过来的,也不要灰心自责。这个世界原本就没有完美,心灵无须陷入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牢笼,一如既往用平常心散发你的爱,敞开与学生分享你那整合祥和的存在喜悦,向任何学生的心灵投注真诚的祝福和不变的等待,就会以千般形式在万般时刻迎来更多更强的存在喜悦,就能召唤更多的心灵回归自己不可摧毁的本质。
贯注当下的定静包容,需要定静境界的滋养;失去定静心境,就会枯萎无条件包容的爱心。教师共同体的生命网络,弥漫让教师心灵自在的氛围,呵护爱的无条件包容;师生冲突的叙事碎片镶嵌,让穿越恐惧回归爱的心灵相互感应,千百缕互相交织的心灵烛光,将重构意义之链聚焦于教育的生命大视阈。
“包容就是智慧的艺术。”[31]有容乃大,无为而为让心灵扎根定静圣境,顺势而为让心灵智慧泉涌。教师坦诚切磋中升扬的同频共振的心灵能量,让生命之爱和智慧之光惠临所有学生,让学生心灵的天空充溢欢乐、真实、爱的清辉,教育者就迎接到了永恒之神抛来的神圣新生儿。
[1] D.Jean Clandinin/F.Michael Connelly:《叙事探究:质性研究中的经验与故事》,蔡敏玲、余晓雯译,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3,第8页。
[2]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世界在你心中》,胡因梦译,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7,第10页。
[3] \[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等译,杨秀玲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01~103页。
[4] 引自“引发新教师心灵智慧的叙事探究”课题主持人吴国珍博士在2008年10月18日于北京第八十中学举办教师叙事探究活动中的演讲。
[5]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世界在你心中》,胡因梦译,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7,作者简介。
[6] 在作者的初稿中,一一深情详述了王瑞根老师、刘华天老师、徐平老师、宋群霞老师、徐辉老师、胡玉红老师等的感人素描,抱歉因篇幅限制没能详述。
[7] \[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等译,杨秀玲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74页。
[8] \[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等译,杨秀玲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84页。
[9] 同上书,第86~87页。
[10] 本文由吴国珍锤炼主题,确定大小标题,整合全文,执笔开篇、结尾和穿插的对教师叙事的回应部分。本文引用的叙事素材,由吴国珍从所主持的“引发新教师心灵智慧的叙事探究”课题研究历次组织的教师叙事探究过程的录音整理中选择和精练文字,尽量保持原叙述内容及表达风格,文字由吴国珍调整精练。
[11] 本标题概括引用的常永祥和田树林的发言摘选于2008年10月18日“引发教师心灵智慧的叙事探究”活动中的第六组对“教师与学生陷入冲突怎么办?”话题的叙事探究过程,郝雅丽录音整理。
[12] 参与第六小组叙事探究的北京北纬路中学唐利利老师。
[13] 参与第六小组叙事探究的北京第八十中学田丽老师。
[14] 参与叙事小组的第八十中学田丽老师。
[15] 本节二和三都来自吴国珍主持的“引发新教师心灵智慧的叙事探究”课题组织的2008年5月9日和16日在北京师大举行的体验解释性理解活动,研究生崔文杰、杨丽萍、申军娟、黄启迪、郑醒录音整理,或按照叙事者提供的书面材料精练而成。
[16]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般若之旅》,胡因梦译,北京,台海出版社,2004,第67~68页。
[17] 苗红老师的讲述删减了很多细节,详见苗红:《遭遇习惯了撒谎的学生》,载《教师月刊》,创刊号。
[18] 由于当事人教师受到的伤害极大,为避免引起当事人再度揭开伤疤的痛苦,叙述者不同意公开此案例的细节。
[19] 引自吴国珍主持的“引发新教师心灵智慧的叙事探究”课题2009年3月28日在北京理工大学附中聚焦“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问题进行叙事探究活动中王艳华主任在第五组“告别‘焦虑压抑’‘过度防卫’和心理上的‘假想敌人’,做阳光学生”发言的叙事素材,黄启迪录音整理,吴国珍锤炼内容。
[20] \[印度\]克利希拉穆提:《世界在你心中》,胡因梦译,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7,第62页。
[21] \[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等译,杨秀玲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7~38页。
[22] \[美\]尼尔·唐纳德·沃尔什:《与神对话》,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第19~20页。
[23] \[美\]尼尔·唐纳德·沃尔什:《与神对话》,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第70页。
[24] “黄庭禅坐”中对于感受放松恐惧有更多实操指导。参见张德芬:《活出全新的自己》,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第225~242页。
[25]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世界在你心中》,胡因梦译,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7,第84页。
[26] 参见张德芬:《活出全新的自己》,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第109~114页。
[27] \[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等译,杨秀玲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页。
[28] \[德\]埃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曹植译,张德芬审校,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第163~164页。
[29] 萨古鲁语。\[美\]希丽尔·西蒙,\[印度\]萨古鲁·加吉·瓦殊戴夫:《心灵午夜密谈》,蒋永强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第82,110页。
[30] \[德\]托尔:《新世界——灵性的觉醒》,张德芬译,海口,南方出版社,2008,第49页。
[31] 星云大师,刘长乐:《包容的智慧》,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第1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