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爱是拨亮心灵的支点(1 / 1)

中关村一小 刘锌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阿基米德

时光荏苒,跨入教师行列已经十年,渐渐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不管同学聚会,还是和同事聊天,无一例外的很快就变成诉苦大会,“我们学校生源实在太差了,都是问题学生,想成绩好怎么可能?”“我们班的某某,都快把我气疯了!”“你见过这样的学生吗?”“当老师真不是人干的活!”大家谈得最多的、最激动的就是问题学生,可以说问题学生成了老师们心中最深的痛。我能理解,因为这种深切的痛我也曾体会,甚至为此怀疑过自己的能力,整日痛恨自己的选择,魂不守舍地不知何去何从。

能化解问题学生的支点在哪?

一 摸索“支点”路漫漫

十年前,我满怀信心地来到北京一所知名学校担任数学老师。要知道,我在师范学校连续几年都是班长,各项成绩都顶呱呱。作为学生党员、优秀毕业生,有好几所学校曾向我伸出橄榄枝,而且,我从小就是孩子头,亲戚家的弟弟妹妹差不多都是我带大的。所以,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我不适合当老师,那天底下别人就都别当老师了。但我美好的愿望和狂妄自大没多久就被现实击得粉碎。

我所接的第一项工作是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几天下来,我把学校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都抛到十万八千里外了,焦头烂额地应付课上突发的各种事件。一次上课我正在黑板上板书,突然讲台下传来了骂人和摔东西的声音,我赶紧转身,天哪,最后一排的两名男生已经扭打在一起了。我顿时慌了手脚,大吼:“住手!”并赶快跑到跟前不由分说地把两个人拉起来扯开,两人还不解气,嘴里还骂骂咧咧的,其他学生也顾不得上课了,都在看笑话。我用尽全身力气,几近歇斯底里地喊:“你们这是干什么呢?!还上不上课了?!”两个人非但不害怕,还互相做个鬼脸,吐了吐舌头。这种挑衅,我哪里受得了,恨不得上去踹每人一脚。这时,下课铃像警钟一样响了,提示我要注意师德的最后底线,同时缓解了一些我那一触即发的情绪。我拉着两个人去找班主任,班主任要求他们向我赔礼道歉,但其实两个孩子并没有从这件事中吸取什么教训,我也由此产生很强的挫败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教师的角色。

而且,这件事仅仅是个开始,“续集”可以说是变本加厉。只要一上课,这两个人就好像商量好了一样演起相声,你一言我一语地接下茬、互相攻击甚至谩骂。随着“演出”的升级,我的对付办法也由开始的批评制止到大声斥责直至歇斯底里的怒吼。那一年,我的主要上课精力都放在疲劳地应对这两个“问题学生”上,嗓子喊哑了,甚至得了声带小结,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而且,整天像祥林嫂一样逢人就说:“你可不知道我们班这两个‘活宝’,遇到这样的孩子实在太倒霉了,我可怎么办呀?……”我把教学失败的原因一味地归到“问题”学生身上,谁让遇上了这样的学生?并没有反思自己教育方式的失误之处,现在想想真是自欺欺人。

新课程改革带给教师很多观念冲击,警示教育使一些孩子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了梦想和**,变得现实、麻木、呆板;二是失去了积极的态度,变得消极、沉默;三是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四是失去了活泼、开朗,变得封闭自己。我的心被深深震撼 ,“问题学生”不是失去得更多吗?可是,转化问题学生的“支点”在哪里?

有一次,听北京八十中学田校长报告中的一句话,拨动了我的心弦。她说自己在实践中坚信没有诚心和老师过不去的孩子,他一定是被什么地方绊住了,教师要解开这个结,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要找到他们的误区。有意识地阅读中我发现,老师们大都把“爱”作为化解“心结”的特效药,大家坚信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好孩子。难道我不爱孩子吗?不!我心底的声音在呼喊,我比任何人都更爱孩子,如果不爱,何苦在痛苦中如此坚持?但仅有爱是不够的,爱本身需要能力和艺术,否则满腔热情很快就会被自己的无力感所挫败。

而且,有的时候,爱是一种漫长的等待,需要我们怀有爱心和耐心等待。回想我遇上“问题学生”时,心急使我充满恐惧和紧张,而对没有回报的担心和恐惧又让我不由自主地去逃避“问题学生”,不能心平气和地去寻找和化解孩子的问题所在。我下决心先让自己静下来,像魏书生所说的那样去做——“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这真是转化问题学生的最重要“支点”。

我的心态一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也随之改变,我开始柔声细语地对待“问题学生”,遇到问题不再大呼小叫,能够平心静气地询问孩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没想到,当我静下来,原来的“问题孩子”好像也收敛了很多,课堂上的洋相少了,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使我信心倍增。

二 痛苦源自其所爱

2006年,我开始全新的体验:担任班主任。我在班级中倾注了我最大的心力,这时我已成为一名母亲,切身体会到孩子成长关键时刻的重要性,开始以母亲和教师的双重视角去观察、理解孩子。

开学第一天,校长就给我带来一名新插班生郑爽,这男孩个子不高,虎头虎脑,一双黑溜溜的大眼睛不停地滴溜溜转,一看就是个机灵鬼。他父母说孩子因不适应原来学校的生活才转学。我没多问,我希望用自己的心和眼睛去观察和发现孩子。

第二天早上,我正与孩子们一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心情之中。砰!教室的门突然被撞开,郑爽一只手拖拉着书包闯了进来,读书声嘎然而止,大家一齐诧异地盯着这位贸然闯入的新生,这也提醒他发现了自己行为失当之处,赶快跑回门口大喊:“报告!”“哈哈……”教室里的哄笑声犹如炸开了锅。我不动声色,屋子里渐渐安静下来,“回座位吧,下次不要迟到。”我轻声要求,接着就像什么也没发生,带领孩子们继续读书。

接下来的几天,郑爽不断地把他的问题展示给我。上课的学具总也带不齐,东西总是丢三落四,课桌上一片狼藉,作业要么忘了带要么就是差题,上课时虽然不吵不闹但显然精力没在学习上,不是东张西望就是在桌子下面捣鼓什么东西,叫起来回答问题声音小得像蚊子,还总是答非所问,下课则断不了告状:他打人……在以前,我一定会抱怨:倒霉!而现在,我只关注解决的办法。

我想,要帮助和扭转一个孩子,首先要挖掘孩子问题的根源。我分别找到了郑爽原来的班主任和父母了解情况。班主任说,郑爽的父母工作非常繁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一直是姥姥帮忙带孩子,姥姥非常溺爱这孩子,在生活上他自理能力就比别的孩子差,还养成了很多坏习惯。郑爽的妈妈告诉我,家里老人宠得不行,但爸爸又特别严厉,每次听到老师告状后都会将他暴打一顿。原来如此,问题似乎比较清楚了,在溺爱与严厉的矛盾管教方式下,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而在家里受的怨气没处发,当然只有带到学校发泄啦,打人说不定也是他吸引老师和家长注意的一种方式呢。

与郑爽父母进行初步沟通,得到的是这样充满怀疑的回答:“他怎么会是这样?”“真的吗?”“我没有发现。”这让我认为有必要更明确地告诉他们:“我告诉您这些,决不是讨厌这个孩子,要家长责备孩子,也不是对家长的指责,我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因为我相信郑爽是非常有潜力的,我们得共同努力。”通过几次交流,我的真诚和责任心逐渐被郑爽的父母所理解和认可,他们开始主动向我了解孩子的情况,并询问我该怎么办。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开始达成一致,我们建立了联系本,在我的提议下,还制定了家庭时间安排表。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郑爽接受能力很强,感兴趣的事还是能够比较专心、快速地完成。同时也发现爱打人的郑爽其实不是一个自信的孩子,上课回答问题声音很小;你问他什么事情,他也总是含糊其辞,说话的时候低着头,好像总怕有什么话说错了;什么事情你让他来做,他总是推辞,不敢承担。我觉得,他的不自信与他上课时游离在课堂之外有一定关系,他很少参与课堂,小动作自然就多了。我有意问他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有机会在班级大声发言,给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表现自己,给他一些特殊的偏爱:偷偷给他一些小礼物,在作业本上给他批上“有进步,继续努力!”“你真棒!”等。郑爽的学习渐渐有了一些起色,没想到……

一连3天郑爽都没有写作业,电话中才知道他的爸爸妈妈都出差了,今天很晚才能到家。原来如此,我答应下班后帮助他完成作业。那两天我才1岁的儿子生病还没有好,作为母亲的我多么希望陪在孩子身边,可老师的身份却要求我留下。在我的帮助下,郑爽的作业快写完了,这时天阴得厉害,电闪雷鸣,我怕孩子淋雨赶紧把他送回家。刚送到家,一转身大雨就倾盆而下,就在这瓢泼的大雨中我往家赶,下雨天到处堵车,我回到家时已经晚上七点多了,浑身湿漉漉的,而我儿子盼望着我的那可怜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对不起”!我搂过孩子轻声地说,眼圈都红了。

吃过饭,我想起郑爽还有一道题当时并不十分明白,就给他家里打电话,想让他的爸爸回来后再给孩子讲一讲。接电话的是孩子的姥姥,老人冷冰冰地说:“你就是那个把我家孩子留半天的老师呀?” 我解释已经经过了他父亲的许可,老人却很不耐烦地说:“你想怎么着吧?!”当时,我的眼泪不争气地直往下掉。为了帮学生完成作业,我生病的孩子在家里没人照顾,却换来对方的不理解。我的内心仿佛失去了任何支撑,充满了挫败、痛苦、迷茫,到底为什么?我不求回报,但为何连一点理解和认可都没有呢?接下来的好几天,我都提不起精神,甚至不愿意再管郑爽,因为一看到他,那冷冰冰、直彻心骨的话就在耳畔响起……

这时幸亏正读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到痛苦“仅仅源自其所爱”[5],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使我茅塞顿开。是的,我是一个脆弱的人,之所以会痛,是因为我真的深爱着我的学生。不管学生如何顽劣,他姥姥如何的不理解,我都不能将他放弃,因为我认同自己作为教师的身份,哪怕那直彻心骨的话会让人心痛,还是要开放自己的心灵去爱任何一位学生。这样想通后,我感觉自己浑身轻松,继续坚持下来。

感恩吧,如果没有遇上郑爽和他姥姥给我的功课,我怎么会体验到这种内心能量扩充、成长的轻松?

三 爱心放大了学生的亮点

我转而为自己曾经产生的放弃心理感到羞愧,有意识给郑爽更多的机会。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我发现这孩子有一个特别好的优点就是爱劳动,每次中午吃饭时老师要是一问“谁去帮老师领饭”或者“某某饭洒了,谁来帮忙清理一下”等等,他总是争着去做,而且做得也特别好。可以把他的这个优点放大作为教育的突破点。于是,我委任他当伙食管理员,负责每天吃饭的时候帮老师拿饭,维持同学排队,在同学交回饭盒后,把它们码齐了。一听让他当干部,他乐坏了,赶紧打保票说“没问题”。我利用班会宣布了这个决定,给他提前树立一点点威信。

确实,他做得很好,我们班的饭盒是所有班级里码得最齐的,常受到表扬;此后中午他没时间和同学打闹,也没什么机会去欺负同学了;以前他还曾经吃饭后把学校的勺子掰弯,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慢慢的,大家对他的评价越来越好,他在班级里逐渐树立起了威信,更有了自信,和同学的关系也改善了许多。

之后,我继续有意地去放大郑爽的优点,但凡他有一点点进步都会表扬他,鼓励他,增强他的自信。有一次他英语考了100分,大家都非常诧异,我就放大这种诧异,为他发了一个“英语小博士”的奖状,并激励他,只要他继续努力,语文和数学也一样会得100分。我还给他妈妈打电话。他妈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是她这些天以来听到的最好的一个消息。好消息及时传给家长,自然影响家长也努力去发现他的其他闪光点,多和他交流。他变得自信了,现在发言特积极,声音也特别响亮。

我还特别抓住了他的另一个优点——字写得很漂亮。恰好学校里进行作业展览,我特地指导郑爽完成了一份十分出色的作业选送参展。孩子的心是敏锐的,当他能够体会到发自心灵深处的爱时,他也会给人惊喜,激发学习的上进心和潜能,一步步取得可喜的进步,进步本身的鼓舞更促进他向好孩子靠拢,并认为老师特别喜欢他。

我知道提要求的时机到了,单独找到他,毫不吝啬地夸奖他的优点和最近的进步,同时也希望他上课认真听讲、提高课堂效率,不仅在我的课上,其他的课也应该是一样的。郑爽先是听到我的夸奖,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微笑一直挂在脸上,接着听到要求,他开始严肃起来,非常认真地告诉我,他想这样做,可是总是不由自主地就玩起别的东西了。我静静地、专心倾听他说话,还没容我说什么,他就表示以后一定尽力克服,还自己提出了解决办法——他一走神就让同桌提醒他。我不由得为他高兴,他自己有了进步的渴望,有什么比这更珍贵呢?我教他把每天同桌提醒他的次数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下来,对比自己的进步,给自己定第二天的目标。渐渐地,郑爽能够认真听讲了,上课时我能看到他专注的眼神,听到他发言,他像脱胎换骨一样,俨然换了一个人。

这段经历让我懂得,只要对学生心持爱心,你就会变得友善而宽容,就会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就有了用他自身光芒照亮他自己黑暗的星星之火,这就是阿基米德所说的能“撬动地球的支点”。个人内心真是潜藏着无比巨大的能量和智慧,而我们每一位教师工作得游刃有余,主要依托于爱心、理解和包容,安身立命于心灵的自由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