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善调心态 巧引氛围(1 / 1)

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 贾亚萌 冬日的清晨,当寒星还在天边眨眼时,你就来到学校,睡眼惺忪,头脑发木。可当你走进教室看到学生们时,顿时睡意全消,头脑,不,还包括所有的感官,一时间都活跃而敏感起来了;每周一总结上周工作的喇叭响起,你都会驻足倾听,而当你的班级综合分数高踞榜首时,一种欣喜与自豪感会油然而生;经过一个长长的假期,当你充分“摆脱”了课业的纠缠,轻松自在地享受“乐趣天地”时,不知怎的,同学、老师,甚至是你班级所在的那个楼层、教室的影子,却时时会浮上你的思绪……

如果这种感觉你能一口气举出许多个,那么你正享受着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她深深吸引你。或者说,班级的良好氛围首先是一种感觉,“发乎心而感乎外”。可是当你透过这种感觉,来细细思量这种良好氛围的内在肌理时,它就远非一种感觉可以概括得了,内心中充溢着难以言传的温暖。

师生心态的变化是很微妙的,甚至纤细到让人难以觉察和捕捉。但它又不是不可把握的,因为它会通过一些迹象反映出来,无形的班级氛围是最值得班主任开放心灵和各种感官去聆听,像关注天气变化的晴雨表一样,发现和捕捉师生心态的迹象,抓住最佳的师生互动契机。

一 聆听花开的声音

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打电话的是正在上大一的小A:“老师:咱班的一对玫瑰开放啦!这个季节不错吧……我一直记得您说过的一个词:‘生命底色’……”喜悦、甜蜜的笑声在这几天里都一直伴随着我,我总想笑出声来!可爱的孩子们长大啦!美丽的玫瑰都该朵朵盛开啦!我心里溢满了幸福!

这个电话把我的思绪拉回到六七年前这批孩子上初中的时候。所谓“玫瑰”“季节”这些大众化的词,在我们班里却有着特殊的含义。记得刚刚接这个班时,学生各自的个性、兴趣、爱好都在大大咧咧书写着班级的活跃和丰富多彩。但是另一面就是活泼有余,自律不够。上课铃声响后,班里总是静不下来,完全不像是新入学的学生啊!见面熟啊!男生女生打成一片,很“哥们儿”的样子,说话不是在说,而是在高八度地“喊”话,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架势!年级组长提醒我,必须要厉害些,“镇住”这些学生,否则将来就收拾不住啦。果然一个多月后,反映课堂纪律不好的老师多了,活跃分子更加活跃,比较安静的孩子也开始不甘示弱。

以自己多年班主任的经验分析,实际上这其中蕴涵着“浮躁”的情绪。再过了一段时间后更严重的问题出现了——“疑似早恋”的现象引起了我的焦虑。也许有些家长还会心中暗喜“我的孩子长大了”,他(她)发育正常,懵懂而可爱。然而事实是,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是焦虑大于暗喜。因为面对如此稚嫩而美丽的幼芽,谁都深感责任重大。于是,我在班日志中推荐同学们阅读席慕容的《荷叶》:

我有一个发现,在这些荷叶间,要出水面到某一个高度才肯打开的叶子才能多吸收阳光,才是好叶子。

那些在很小的时候就打开了的叶子,实在令人心疼。颜色原来是嫩绿的,但是在低矮的角落得不到阳光的命运之下,终于逐渐变得苍黄。细细弱弱的根株和叶片,与另外那些长得高大健壮粗厚肥润的叶子相较,像是侏儒又像是浮萍,甚至还不如浮萍的青翠。

忽然感觉到,在人生的境界里,恐怕也会有这种相差吧。

太早的炫耀、太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是,没有根柢的陶醉毕竟也只能是短促的幻境而已。

后来,在主题班队会十四岁“青春生日会”上,“玫瑰不该开放的季节” 就成为了主题。这个主题是在大家激烈争论的情况下确定的,青春萌动的学生们既敏感又兴趣盎然的讨论情景本身就是自我思考的过程。我看着大家热情而真诚的交流,非常满意。

主题班会在全班同学的积极准备和参与下召开了。大家在吟唱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童年》等抚慰过上一代人青春年华的歌声中,在思考“青春”这个充满了魅力的词,在渴望体验青春时光的无限向往中,探讨和解读着自己,与自己进行心灵对话——“玫瑰不该开放的季节”同时又是一个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在同学们写作、修改、寻找演员、排练和磋商每一个细节的时候,主题就已经慢慢地渗透到同学们的理解中了。同学们闪烁的眼神是那么地真诚,当然也有些许的沉思。

当学生们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我时,我把自己字斟句酌的一封信“打造生命画布的底色”作为礼物送给了大家:

在这个季节,在这个美好的时期,打好生命画布上的底色是关键。因为底色是基础、是根本、是灵魂之色,是大家未来挥洒人生风景的源泉和依托。

生命底色第一不可或缺的是善良。人们往往瞩目于成功、才华、财富的光环,但如果没有善良的底色与之相配,那么,在这些光环下的将不是天使,而是魔鬼。善良意味着爱心、意味着诚实、意味着正直,它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却力量无穷。

生命底色第二不可或缺的是责任心。责任是一个人对于所要达到目标的一种期许。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影响人们做一件事的决心和毅力。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生命在社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便会感到迷惘,失去创造成就的动力而容易为其他一些物质性的、轻浮的事物所吸引,沉溺其中。责任感的培养则应从小时候开始、从小事做起。

生命底色第三不可或缺的是修养。人们往往愿意与“雅气“相伴,而耻于与“俗气”为伍。“雅气”“俗气”正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修养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它包括做人的修养,知识的修养,趣味的修养等。修养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有意识的学习积累,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厚积薄发。

生命底色第四不可或缺的是勤奋。勤奋是一个人努力向上的动姿。勤奋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是走向成功的助推器。勤奋不仅仅意味着抓紧一切时间刻苦用功,而且意味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坚持不懈。

信写到这里并未结束,因为此时此刻以及明天后天我会陪伴着大家继续打造生命画布的底色。祝愿同学们能在厚重而透亮的生命底色上,描绘自己精彩的人生风景。

班会后的班级在本能的青春涌动中有序而安静了。大家共同享受着融洽、温馨、蓬勃、向上的班级氛围。清晨,楼道里传来教室琅琅的读书声,我只需轻轻地穿过课桌的间隙与同学们无声地目光相遇;不用说课堂,即使午餐时,也一扫以往的闹腾,有序而安静,边吃边欣赏音乐……年级组长多次说“一班中午真是安静”!每次听到这些话,我——用同学的话说叫做“没事儿偷着乐”。多么可爱的集体,它令人愉快、它尊重个人也尊重大家,它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成长的感觉、成长的美丽。同学在班日志中说:“太爱这个集体了!它让我有家的感觉。”

我把主题班会比喻成一场“会战”。通常,它是在通过较长时间对班级动态的观察和把握,是在充分听取任课老师的意见,在对班级师生心态进行聆听之后,经过精心准备,以这种形式,对班集体建设、班级氛围和同学们的思想意识形成相对大的冲击,从而解决一个时期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 另类雪子也灿烂

如果说班主任的职业对象是以一个班级或集体为单位的话,那么教育所直接指向的对象则是一个个充满个性、血肉丰满的个体。在这种意义上思考,形成班级良好氛围的终极目的,是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成长。

雪子是一位极有个性和思想,其貌不扬说话时稍带口吃的男孩,外号“小绵羊”。他有时优柔随和、有时幽默大度、有时阴郁多情,有时又固执挑剔,不论到哪都能很快成为中心人物。语文老师夸他有文采,我称他是“我们班的诗人”,美术老师夸他的作品充满想象力。高中文科实验班里男生本来就少得可怜,而他极好的人缘使得女生和男生都愿意把他看做自己的“同性”,对此他从不计较生气。但他常常在上课时昏然睡去或者画画玩耍,因为他认为老师讲的没意思或者听不懂;他记笔记写作业不依常规:经常是五颜六色文字加符号加图画,搞得有些任课老师批改作业时很恼火。

雪子最郁闷的是开家长会,因为他的学习成绩欠佳。他曾以较高的中考分数考进了我校文科实验班,而进班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让他颇感意外:他最拿手的语文科目因作文文章精彩却稍稍跑题导致分数平平,数理化成绩仅到平均线,英语则挂了科。他无法面对年迈的父母——因为他们对他可谓“呕心沥血”,经常以他的优秀的哥哥(在美国某名牌大学留学)为标准要求他,而且以他们60年代的价值观教育他:“拉了班级成绩的后腿”“为什么不向第一名的同学看齐”“整天乱画画、写一些不着边际的胡言乱语”……

有一次父母当着雪子的面请求我撤掉他宣传委员的职务以便他能专一学习。雪子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他不和父母顶撞,自己承受着压力——所以他为此会低着头、缩着手、沿着墙角走路,说话时眼睛不敢与人对视,上课无精打采埋头画画——既不听课也不记笔记——只是肆无忌惮地画画。面对他一直低着头无意和我对话的情景,我意识到,压抑雪子的亮点只会适得其反,而家长提出的担任宣传委员耽误了雪子的学习的意见又不能不考虑,怎么办?

我必须想出两全之策。宣传委员的职务是雪子在开学初经过竞争取得的,而他能写会画、有热心、有创意、喜欢搞宣传,还想以自己的出色工作成绩积极争取进入学校电视台工作呢!这是推动雪子跨越自我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的生长点,要让雪子用自己的光明整个地照亮他自己,当下所能依托的亮点,是要确保雪子的优势潜能有正常发挥的机会。这时,按照学期初的协定,即将进行半学期班委调整工作,开学初被他竞选下去的三位同学这次也想打个翻身仗,正跃跃欲试。但依据雪子目前的状况,如果不再担任宣委,对他的打击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最终我提议由雪子和其他三位同学组成宣传组,实行组长轮值办法。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我班有特长又有热情参与班级活动的优势,才尽其用,人尽其能,班级工作还能高效率完成,三人分担宣传工作就不会太耽误学习。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拥护。雪子对工作的热情更高了,推出的有个性品位高的板报得到大家的认可,也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评比活动中名列前茅,这一切激发了雪子学习的能动性。因为宣传组实行轮职工作,所以雪子不用事无巨细身体力行了,他也同时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了。雪子的学习和整体状况进入了良性循环。

雪子现在已经进入某大学文科基地班学习,他的书法绘画写作的才华和他自己依然是那个大学里的“亮点”,就像他曾经是我们班的亮点一样。在他的周记中,我多次领悟了他对我良苦用心的感激之情和班集体给予他的个性张扬空间的理解。有这些我就心满意足了。

现实中,像雪子这样在进入高中后,大考出现成绩落差状况的同学不在少数。公平的教育不能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公平的教育是在承认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个性特长发展的优质土壤和环境——让另类的雪子也让人刮目相看,让另类的学生潜在的优势靓丽夺目。

如果一种教育要能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最大可能的成长与发展,“保护”那些极具个性,在性格和素质方面有特长也有“特短”的学生,避免“木桶理论”所警示的、不要对整体上表现不佳的学生形成一种“多数的暴力”,那么,主要取决于班级是否真正充溢着贴心理解真诚尊重的氛围。

三 看不见的心灵纽带

如果说主题班会是“会战”,对个体学生的悉心关注是“把脉”,那么,我与同学之间的笔谈(每周的周记、随时写小条,班日志,假期的信件)则是“持久战”,它像一条有力而绵长的“潺流”,水面匀速平静,水下则有力而澎湃……

我会适时地在班日志上写上自己想说的话,我也会像同学们一样把班日志当成每日的“必读”;班日志像班级的另一个舞台,每个人的文字和涂鸦便是这个舞台上跳动的音符,大家同喜同怒同乐同悲。它给予这个集体和每一个人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比如6月4日家长会后他们这样写道:

据了解昨夜的“美妙”的“家庭欢聚”普遍情况是这样的:风在吼,马在叫,老爸在咆哮,老妈在号叫,以后不许碰电脑,学学你班miaomiao,看见卷子就露出甜蜜的微笑……

比如一个本子写到最后一页时会有这样的结语:

轻轻地,我将离开你,再没人去画你,再没人争抢你,是否会感到孤寂?还会再想你,还会再读你,因为你承载着快乐的过去,不管是大树还是那爽语,都刻下了回忆的印记。Bye-Bye啦,日记,Bye-Bye啦,我们爱你!

班日志中对一位骨折同学的关注,会从他受伤离校,到每日的治疗情况,到谁去看望,到他今天拄着拐杖来上课了,到他扔掉了拐杖……长达三个月里都有每日的“病况记录”和问候。就是这种坚持与爱,陪伴着我们走过一段段美好时光。看着高高一摞被翻得很旧的日记本,我和当时读到的是一样陶醉,我知道这些日记本成为了我生命里感动的纪念册。

班日志恰似一条把班级连结成一个有机体的纽带,而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则在这条带子上日复一日地流淌,把这个有机体黏合得越来越坚固。

我也会在每周一自定的最神圣的“专用时间”里阅读学生们的周记,与每一位学生们进行心灵交流。也会在长长的暑期与同学通信,和同学们分享假期的趣闻乐事、烦恼郁闷,以及“家长里短”。今天想想当班主任时还能收到纸质信件,那简直就是奢侈啊!今天还有多少人采用这种通信手段呢?

印象深刻的是中考分数公布后的一天,我收到班中小B的一封长信,他在信中几乎是毫无保留地对我坦露心声。小B没有考好,上理想的高中已经没有希望,所以在密密麻麻一张信纸上SOS无处不在。面对情绪比较激动的小B,我连夜给他写好了信,并亲自送到他家楼下的信箱。

小B:

你好!

看到你的来信,觉得你对自己三年来的深刻批判有些过头,你也大可不必因为这次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就觉得对不起给予你“很多很多爱与鼓舞”的班集体,你又表达了很有决心翻过这一页从头来过,这令我欣慰。但也有令我忧虑的一面,尤其是在看到你“只有成功才能拥有一切”这句话。说实话,我不认为这是一句人生的箴言,我也不认为这是一种于人生有益的认识。

人生是不可以以“拥有一切”来期许的,哪怕是在少年对人生的憧憬中。因为在人的一生中,根本就不存在只要你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就能够时时处处的心想事成。所以,把成功与拥有一切联系起来,它不但会使你对现实的人生抱有不切实的幻想,还会使你难以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渴望成功,通常有两种心态。一种是经过对既往失败的认真总结,在充分做好各种准备的基础上,付出了自己十二万分的努力,即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种对成功的渴望是有坚实基础的,是水到渠成。还有一种是在经历了大的挫折,没有能够很好地找出症结之所在,心浮气躁地急于推倒一切从新来过,寄侥幸于达到成功的境地。这种对成功的渴望是没有基础的海市蜃楼。在来信中,你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一切重来的意愿。对此我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看到你虽然经历了不小的挫折,却依然有再来一次的勇气和劲头;忧的是担心你在没有充分剖析挫折背后的原因的情况下,为了急于摆脱挫折在你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而把挫折感连同你真实走过的足迹一同丢掉。

如同久旱盼甘露一样,你渴望有一次成功,用这次成功,来洗涤你心灵中的阴影,用这次成功,来开辟你人生的道路。可是,切不可让对成功的期望,代替了你要达到成功所必需付出的艰辛,这其中,包括对失败与挫折的咀嚼与把玩。失败是痛苦的,对失败的咀嚼,往往是更痛苦的,但不如此,就不足以获得成功,即使偶然成功,也实属侥幸。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不是只能用来鼓励那些曾经失败过的人的,它其中包含了深深的哲理,因为在失败中,人的缺点是暴露无遗的,只要克服了失败所带来的心理障碍,就能从失败中汲取到最有益的营养,从而走向成功,这个过程,就是咀嚼失败的过程。我相信你有这样的勇气,向失败学习,而不是要急着把那些痛苦一股脑地忘掉。

之所以讲这么多,就是想帮助你解决好一个心态的问题。因为看了你的来信,我觉得你的心态不是很好,这其中,不能排除可能出现的误解。总之你不能将自己的初中生活全盘否定了,任何阶段的人生足迹都是延续的,昨日的挫折与明天的成功,也许就是一脉相承。

总之,这些不起眼的活动和文字,点点滴滴都是我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与沟通的重要纽带。正是这用心触摸的有形的活动和文字,增进了师生的积极互动,营造了良好班级氛围,并且使得无形的班级氛围喷薄清辉,滋润每位学生的心田。多年的班主任经历使我至今对这些回味无穷,我想,我的“孩儿们”也会珍藏这份记忆。

四 回归心灵的自在

当贴心理解的班级氛围潜滋暗长,人性中也自然充满回归心灵自在的渴望,任何人任何理由也无法违背回归心灵自在的力量,这一点,在我经历了一年多以前的“位子风波”以后,有了更加刻骨铭心的体验。

一年多过去了,想起2006年高考前三个月的时候,那个两年多以来一直优秀而且个性突出的班级却让我一时郁闷、束手无策的情景,我至今仍心中惶恐。因为一直以来我得意于自己已有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得意于自己丰富的经验,以至不自觉地用上一届的或者去年的方法来管理当下的班级、“老到”而自负地处理当下的问题。于是,我几乎用重复的句式和内容,给全班三十多名学生家长发出几乎同样辞令的通知书以及“一刀切”地处理班级事务,往往还自认为是干净利落……

有一天,终于迎来了当头一棒。那天自习课,我站在讲台前看着学生们,有人在静静地温习功课,有几对同桌在小声地讨论问题或者说着什么,声音时大时小(当时我认为他们在聊天,说着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也有两三个同学小声地说笑着。联想到这一周来几位科任老师反映有些同桌之间上课说话严重的现象,我灵机一动做出了决定:把同桌之间的桌子拉开变成单行,并调整了几个同学的位子。我当机立断地宣布了自己的决定,而且要求同学马上行动,结果有一个同学情绪激动地站起来提出异议并且质问为什么?班里立刻乱成一团,“为什么”的声音此起彼伏。我一时的尴尬很快升级到了恼怒,大声地说:“为了大家更好地学习!为了班集体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为了同学不互相影响!作为班主任我有权力……”直到有一个低沉而有力的声音说“您了解我们吗”?班里静下来了,足有五分钟谁也没有说话,我冲出教室,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我心中充满了委屈和愤怒。心想这些不懂事的学生,一切都为了你们,你们还这样。难道到了高三了还要像高一高二那样事事进行班级讨论通过吗?有那么多时间吗?后来学生们写来了小条,里面充满了期待和抱怨:“老师对不起!我们多想像高一高二那样和您谈心,高三了,紧张了,但是谈心、交流不耽误我们的学习。”“老师,我和同桌可能说些学习以外的话,但大多时候我们在学习,现在我们之间的互相鼓励非常重要。”“老师,同桌是我的精神支柱。”“老师这样对待我们不公平!”

在我看来只是调开座位这么简单的事情,却对处于如此紧张的学习生活状态的同学如“晴天霹雳”。他们不理解、甚至有些同学开始指责那些爱讨论问题的同学;有些同学则表现出无奈和不屑的神情。班委的几个同学一起来办公室找我,希望我能听听大家的想法,而当时的我几近歇斯底里地对班委同学嚷嚷:“难道你们也和班主任对抗吗?”家长们也不约而同地因孩子的情绪波动而焦虑起来。这是我未曾想到的后果。那几日,教室里空气紧张而沉闷。如果不是非要上课,我几乎不想走进教室,可以说是我从教十多年以来第一次不想走进教室,感到心中很忐忑,不知道自己将怎样面对学生们。

但是我想这种情况不能持续下去。我反复地问自己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我如此这般地加强对班级进行管理,为同学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却事与愿违?我最近是与同学交流得少些,难道我把握不了班级了吗?

想想临近高考,随着报志愿、大学提前的自主招生等工作,以及毕业前的各项收尾工作的开展,再加上部分学生模拟考试成绩的波动,我很慌乱,心里一直处于一种既怕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又不得不推进一些工作的煎熬中。我意识到之所以会发生“位子风波”,是我自身的焦虑、不安与紧张的凸现,这样的结果是我既无力梳理内心的慌张,又无法在班级出现突发事件时泰然自若,我就只能将自己焦虑的灵魂状态投射到学生身上——冲突出现了。正如帕尔默所说:“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我把我的灵魂状态、我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我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是折射了我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5]我找来了班委说出我真实的想法,希望得到班委同学的谅解,尽快驱散同学们心中的阴霾。

当我说出希望在放学后占用同学一点时间给大家讲讲心里话的决定时,同学们奔走相告,不是往日放学铃响时急着收拾书包准备回家,而是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等待我,这样期待的眼神让我无比感动。当我再次看到可爱的学生们阳光灿烂的笑容时,心里说:这就是我想要的!在毁灭性的挑战面前,我的心扉实际上是被打开了,几乎与此同时,我就收到了开放的心灵带来的礼物。此刻冲击心头的是同学们在贴心理解的班级氛围中成长的点点滴滴,他们不是一直在自发地呵护这良好的氛围,渴求回归心灵的自在吗?此时此刻我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帕尔默所说的,“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产生一个更亲切地款待教师的世界”。[6]

“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7]当我用心灵聆听到了其中的无穷奥妙,我就拥有了很爱很爱当老师的感觉——她是我生命寄托的职业,因为在这个职业实践过程中,我看到了生命无限的可能性,学生们给我的比我给他们的多得多。这个职业让我能聆听花开的声音,有充满希望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