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豆豆满腔热情地宣传她从大师们那里听来的重要道理时,她惊讶地发现,无论自己如何热情活泼清晰简洁地告知人们,人们却大多神色匆匆,听个大概,无奈地摇摇头,又忙活自己的去了。指挥学校的有很多重要会议,管理学校的让各种参观检查报表缠住了,研究学校的忙于争取课题立项或著书立说,学校里的教师则匆匆忙忙地上课、备课、判作业、评考分、和特殊的学生及家长谈话……
一 戴着铐链跳舞
然而,小豆豆并不气馁,她凭着自己的直觉,很快能感受到不少学校透出类似巴学园的那种温暖气息,她顺着这种熟悉的气息,找到一所呈现浓浓生机的学校,这里的学生活泼,老师开朗。老师们听了小豆豆转述的大师洞见,不由拍手叫好!虽然他们还不太清楚“教育要迎接新生儿”这个比喻的深层内涵,却已经感受到新生儿恰如其分地形容了从学生们身上透露出来的生命魅力,教师最重要的智慧,确实是认出和接住这新生儿。而且,他们还感到,这非常不容易,不像学习知识,你如果足够聪明和勤奋,你一定能够学会,而要接住这永恒之神向教师抛来的新生儿,却需要超出常规思维和能力之外的更大的智性,这就是教育智慧的最大奥秘。
校长说:“我们学校最关心的事情,是大家在一起交流这奇妙的智慧。现实中,那些在用真心读懂孩子的教师,能认出和迎接到孩童潜在的新生儿的,会非常喜欢做教师,会越做越顺手,真正越做越幸福;错过了的、不懂得如何迎接住新生儿的,可能会被纠缠进各种扭曲的负面能量中随之起舞,天天疲于应付却教育不好孩童。这似乎暗示着一个道理:没有迎接到光明,就可能迷入歧途在黑暗中摸索。”
这位校长说到这里,长叹一声:“要是上上下下都顺着这个道理去做就好了!要当好校长,最重要的确实是让更多教师拥有智慧接住这永恒之神抛来的新生儿。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学校领导和老师都腾不出主要精力来做这最重要的事情,层层级级量化监控检查,各种总结报表,大小汇报检查,与各种需求不断的家长沟通,学校形象宣传,各式参观接待,各种急功近利的教改课改指令,还有利益驱动的大小资源争夺战后面的人际摩擦协调,等等,占据了学校管理层很多精力。
“更致命的是,目前上上下下评价教育业绩的硬指标,是学习学术性课程的优秀率,现实中其实只有一定比例的学生适合学术性课程,假如教育得法,就能够游刃有余地满足这硬指标。因此,即使许多大师指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新生儿,但是按照目前硬指标来衡量的优秀学校,也最多是部分学生既能满足这硬指标又能迎接到新生儿,干得非常漂亮的才会体验到,非得接住这新生儿才能激活生命源泉,以滋养学生出色地学好学术性课程,而尽量避免让这硬指标伤害到新生儿,我们学校把这叫做‘戴着铐链跳舞’。
“因为目前学校物质的心理的生存环境与学术性课程评价硬指标密切相关,这就难免导致不少学校忙于一味迎合追求高分,争夺比较擅长学术性课程的学生,以确保学校处于良性循环的地位。但是,高处不胜寒,老师们都明白,在逼迫学生拼命追高分的大气候下要接住学生潜在的新生儿,要保护学生潜藏的新生儿别让高分扼杀了,这个高难度就整个把精力和时间都卷进去了,效果还可能不能如愿以偿,就是说,如果在考试分数不一味追高的自然教育环境下,教师要接住每个学生潜藏的新生儿要顺利得多。目前‘中学生圈羊忙,大学生放羊玩’的畸形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没有帮助学生接住自己的新生儿。其实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已经竭尽全力了,事实上,还有很多教育者似乎忘记了,教育要满足外部硬指标要求,先要真心迎接每个学生潜藏的新生儿。
最严峻的问题还在于,对于那些不适合学术性课程只潜藏着多样未知的新生儿的学生,教育如何接住这大批学生的新生儿,应该是现代教育的神圣使命和最大挑战,但是缺乏优秀的学校凝聚优秀的教师去摸索,只是一味驱赶着往外部学术性课程评价硬指标靠拢。换句话说,在硬指标衡量下不优秀的学校,会有更多的老师没有迎接到光明,可能正迷入歧途在黑暗中摸索。正因为学校这样两极分化,只有独生子女的家长谁都不想孩子看不到希望,就更加驱赶孩子争高分挤名校,各方面的压力都要求学校拼搏的分数高些,再高些,好学校也就更加高处不胜寒了,更腾不出空间去摸索如何接住大批不适合学术性课程的学生的新生儿了。”
情况这么严重啊!小豆豆倒抽了一口冷气,她现在有些明白为何许多学校的学生被驱赶着紧迫地学习知识,孩童离活泼天性渐行渐远,原来是很多学校遗忘了教育是迎接新生儿的,而误入迷途把教育视为拼搏考试分数。小豆豆想,这么严重的问题,教育高层领导一定也很清楚的,也一定会想办法跳出误区的。她又凭自己的直觉,找到一位最开明的高层教育领导人,把从大师那里听到的,把从学校的老师和校长那里听到的,都一股脑儿倒了出来……
二 无形珍贵难显现
这位领导一面仔细地听,一面频频点头,听完了不由感慨:大师的洞见真是天空之镜,照鉴出的实质问题正是我们最揪心的问题。他对小豆豆亲切地说:“你到的那所学校,在教育迎接新生儿这方面有体会,算是相当好的学校了;有不少学校,即使按照现在种种的外部衡量指标很优秀,也可能在这方面仍然体会不深,往往擅长争雄夺魁,却不及宁静致远的境界。我们也曾经努力尝试,怎么让评估指标更好地导向实现教育的最高宗旨,但把这问题看透,应该承认,所谓制度创新,也最多是在计划如何接住自己向自己抛来的东西,这是把双刃剑,过度的监控,可能会缩化了教育接住永恒之神抛来的新生儿的空间,因为那要迎接的新生儿非科学探针和量化指标所能及,海德格尔说的科技井架,确实是通过各种评估指标横行教育系统,让我们教育系统的人几乎成了笼中人,决策者确实要直面教育系统陷入了失控大旋涡的危机。
“但是,即使认识到这一点,制度却不可能放弃不用各种量化指标来公开公平地检查教育质量。教育高层决策者面对的是各种力量,要在朝向正面或负面不同方向运作的各种力量之间,通过制度约束推动平稳发展,自然免不了用制度规定的各种量化指标进行监控评估。比如,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率、降低辍学率,提高各级考试优秀率,严禁学校滥收费,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和物质待遇,推出各种奖惩激励措施促进教师成长,规定适当的师生比,杜绝拖欠教师工资,鼓励经济条件允许的地方政府大力资助薄弱校,等等。虽然这些只是在人的趋利避害本性的基础上牵引,从制度上规定教育者接住自己向自己抛来的东西,但却不能不从制度上规定它。“**”中“白卷英雄”的余痛至今还在,20世纪80年代学子们爆发压抑已久的学习热情,我们似乎刚刚品尝到知识教育的盛宴,却转眼卷进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旋涡。知识经济社会对自主创新人才的需求,加大了教育系统为社会筛选人才的难度和压力,但谋求改进高考评估标准及其绩效评估多年,还苦于没有寻找到比较合适的方法,这也成了种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难以突破的瓶颈。
“总之,制度决策者忙于制衡来自各种方向的力量,努力扬善惩恶,倾斜保护弱势群体,严禁体罚,寻找多方共赢关系,激励教育创新,维护教育公平。做出这种种努力的同时也应该承认,从教育的本性是迎接所有学生潜藏的新生儿角度来说,目前的竞争体制对那些不适合学术性课程的学生是很不公平的,对那些因为片面追求高分而扼杀了自己潜藏的新生儿的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制度创新应该针对这两个薄弱环节,寻找新的生长点。
“然而,现实中的上层决策者不像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对大师把教育比喻为迎接新生儿,缺乏实际的体验和共鸣,制度决策时也难免隔靴搔痒关注不到这一深层问题。我们曾经希望课程改革能够触及深层的制度改革,而课程改革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参照大师的洞见,似乎可以归结为,只有实质上支持教师拥有接住每位学生潜藏的新生儿的教育智慧,才会有实质性的课程改革和制度改革。”
说到这里,这位领导人蹲下来,抚摸着小豆豆的头说:“小妹妹,谢谢你带来的大师洞见和校长老师们的体验。你认为教育要迎接住的新生儿是什么样的呢?假如我们要试图让制度去鼓励某种无形的珍贵东西,首先要能够说得明白那珍贵的东西。你可以就此难点去问询一下专门研究教育的学者吗?”
小豆豆一下愣住了,确实,她的丰富想象力可以想象出那鲜活晶莹红润的新生儿的模样,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是发自内心地喜欢,但是,要她再多说出些什么,尤其是要说得让那些忙于帮学生学知识考高分的老师们都明白,都愿意去体验一下如何接住新生儿,这太难了。小豆豆很快找到一位气定神闲的教育研究者,把上述所有让自己应接不暇的轰炸性信息和问题,都一口气说了出来。
三 千年遮蔽寻烛光
研究者听了会心地一笑,蹲下身子看着小豆豆,亲切地说:“领导真是问到了最关键的难点上,不仅难在言传显露新生儿的真身,更难在如何激活教师的心灵智慧去认出和迎接到新生儿。尤其是,要在制度环境中外显其无形的珍贵,唤醒制度的创新基因来呵护教育的无形珍贵,很不容易。
“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思者道说存在,诗人命名神圣,要言传这晦暗不明却又自明的‘存在’和‘神圣’,原本是千古难题。要触及或澄明这原本遮蔽的不能详述的领域,只可望那一心守望着‘存在’惠临的思者和诗人,期望他们传达的语言成为人类存在的家,指出人类归家的小径。[7]
“教育要迎接的新生儿,似乎是思者道说的存在;‘永恒之神朝你抛来的东西’,则是诗人命名的神圣。当我们教师聆听心灵的觉醒,当教师有足够的清醒激活蛰伏的心灵智慧,去认出和迎接到每位学生的新生儿,教师的心灵叙事,足于与思者与诗人媲美。我们要从普通意念通往彻悟境界,需要连结身体情绪潜在的原生能量为桥梁,而不是无意识地被身体情绪所屏障,教师叙事升扬正面心灵能量的对话平台,也是我们回归教育的存在与神圣的芝麻开门咒语。
“但是,当教育职场中的教师被负面心灵能量所缠绕,教师叙事可能只是一味地抱怨和情绪宣泄,就像当人没有把心灵交给真我,就会脱缰失控,人的身体情绪和思维都可能成为通往彻悟境界的屏障,而不是通往神圣的原生能量的桥梁。可见,教师足够清醒地聆听心灵的觉醒,是让扎根文明源头的叙事母体彰显教育存在与神圣的第一步跨越。
“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曾说过:‘成千上万的人可以足够清醒地去做体力劳动,但或许只有百万分之一的人可以足够清醒地进行积极的有创造性的思考,只有千万分之一的人可以足够清醒地去过诗意的或者是神性(divine)的生活。茫茫人海中我如何找到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学习去重新唤醒自己并且保持清醒。’[8] 教育要迎接新生儿,就是要教育者学习如何唤醒人清醒不迷失,用自己的心灵之光开启学生的心灵之光。”
小豆豆这下显出一脸的惊奇,问:“为何足够清醒地创造思考或诗意地栖居的人这么少呢?为何说足够清醒者有成千上万是体力劳动者,却不说更多地是有知识学问者呢?”
研究者说:“清醒地创造性思考和诗意地栖居可没有拥有知识学问那么简单。历代大师都在探求此问题,其中,海德格尔大师指出,经由希腊先哲之手的逻各斯之变,使得逻各斯在凸显理性的同时,却丢失了扎根叙事母体中显现事物意义的真义。这无疑揭开了一种千年遮蔽,是在唤醒我们走出现代迷误。
“大师揭开的这个千年遮蔽实际上滋生了重重遮蔽。首先,人的本质被一种误解遮蔽了。理性挺立本身不是问题,误解源自其后的前设。人靠理性挺立对抗神性在历史上功劳盖世,科学技术造福人类,这是人人认同的不争事实。但是逻各斯之变潜伏着一个前提假设,认为人的理性优越于人的情绪情感,理性可以控制情绪,情绪是冷静理性的对立面,这些长期以来被人类集体无意识认同的看法,却是对人自身本质的最大误解。因为这一误解否定了理性本身的局限,漠视了人的真正本质是在更深的层面整合理性和情绪而体验到一种存在喜悦,人对自身真正本质的复归需要既超越情绪也同样要超越理性的局限。这一误解,等于在人类进入一种浩瀚美好境界的归家路途上设了一大屏障。
“由此衍生出的更隐形的遮蔽,是人文社会科学性质的教育研究套用科学擅长理性推理分析的研究范式。在理性挺立和科学进步的辉煌中,以洞悉人的本性为第一使命的教育研究,也亦步亦趋其研究思维方式,却实质上在日渐远离人的真正本性。其表现为:一方面,自我陶醉于理性思辨逻辑体系的建构,似乎洞悉教育本质的真理是从头脑中的应然概念思辨中产生的,如果你问询思辨先生,什么是教育要迎接的新生儿,他们很可能会轻车熟路地从多种应然角度建构起一种完美概念体系来表述,却全然不理会这套概念体系游离在教育过程之外,那真正要迎接的新生儿已经被概念抽空了。另一方面,把科学研究的客观实证的量化研究视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进步,由现代课题经费激励导向的大批抽象经验主义的研究,貌似重视第一手实证数据,却在避免研究者主观污染的束缚中,同样制造着研究者与教育一线工作者之间的鸿沟,潜伏着被空洞精巧的程序抽空思想、漠视实践迫切需要的研究问题的危机。[9]
“因此,尽管现代许多思想大师都从海德格尔论述的逻各斯之变中受到启发,重新认识处于文明源头的叙事母体对于显现人的真正本质的重要价值,论证了叙事原本没有合法之忧,只不过是曾一度被生性冷僻的科学语言喧宾夺主。[10] 教育研究者中,也不乏尝试通过教育叙事来显现教育要迎接的新生儿的真义。但是,还是会有人质疑,教师叙说的心路历程真实吗?有没有避重就轻或添油加醋?似乎教师叙事研究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从真实可信毫无保留的实情中归类概括出理性研究者所认同的普适性的规律。
“柯兰迪尼(D.Jean Clandinin)曾精辟指出:教师叙事能够感染人把身体放回心灵中。好的研究成果具有解释和邀请的性质,不会局限于逼真、迁移或概括程度,而是要充分反映真诚、适切和可能,捕捉经验的开放性。[11] 确实,把叙事研究局限于逼真、迁移或概括程度,等于抽空了叙事研究的精髓。事实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不可观也不可测的,人们在叙事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掺入即兴再造成分,而且每个人都有隐私权,因而要求教师叙事纯然真实甚至毫无保留,显然是不可能的。然而,从科学理性主义实证角度看,既然不可能从众多实情中由下而上归纳出某种普适性的规律,教师叙事的价值也是受到质疑的。
“另一种质疑是,教师叙说的教育经验世界肤浅且重叠,其特殊性与短暂性,岂可与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规范研究相比?即使有一万个理由相信,研究者应该聆听芸芸众生的声音,但是如何面对转瞬即逝的偶然性去理解个体自身,超出其特殊性而洞悉其整体性?由此,诸多文章一讲到教师叙事,无一不首先强调要加强理论锤炼。这其实都是逻各斯之变这一千年遮蔽上衍生的重重遮蔽,是理性思辨宏大叙事与抽象经验主义实证视框惯养了一种思维模式,几乎挡住教育研究者不去聆听教师和学生心灵的声音,不去真正洞察教育迎接新生儿过程的深层奥秘。
“除了上述必须挣脱的外层屏障,更深层的遮蔽,就是卢梭说到的、由人的先天瑕疵滋生的重重遮蔽,对此我们更只是了解冰山一角。无论是对人的真正本性的迷失,还是教育研究思维范式的迷失,深层的驱动仍然是人的先天瑕疵喂养的小我扩张。这就是为何足够清醒的人如此之少的最重要原因。
“教师认出和接住学生潜藏的新生儿,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神圣工作,是任何一流的学校设施和课程教材都远不能触及的,唯有靠我们做教师的能足够清醒。当我们问询,如何解开教师认出和迎接到新生儿的智慧之谜,其实是在问询,我们如何超越人的先天瑕疵的局限回归精神家园。海德格尔还逻各斯丢失了的叙事真义,现代世界著名心灵导师也教诲我们以最简单面对最复杂[12],无非是在明示我们,教育原生态的叙事,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让教师在返璞归真的氛围中显现人的真正本质。而只有教师自己敞开自己,接住了自己本来拥有的新生儿,才懂得如何帮学生迎接到他自己的新生儿。”
研究者亲切地摸摸小豆豆的头,说:“原谅我一口气讲这么多复杂的东西。当我们直面永恒之神抛过来的现代教育难题,不是个旁观者,而是诚心地聆听实际体验着教育过程的教师五味杂陈的心声,才会猛醒:思辨概念体系和实证研究结果虽然对教师交流教育理念、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技术方法有一定帮助,但是对于唤醒心灵的觉醒真的是隔靴搔痒。让我们和老师们共同借助历代大师洞悉心灵智慧烛光的指引,靠着教师群体在坦诚切磋中激活的智慧,长久等待惊喜的希望,活得焕然一新的清明之心,谦卑地、虚静地、轻柔地进入这敏感且充满奥妙的无疆之域。”
小豆豆听到这里,才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像在一片迷雾中摸索了很久,总算到了一片光斑交织、虚实变幻的疏明地。进入这片疏明地的老师,一辈辈后浪推前浪,正在充满迷津的幽深小径,讲述着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故事,唤醒如何迎接永恒之神向每位学生抛来的新生儿的心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