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设学研整合的共同体(1 / 1)

“学习”并不仅仅是“适应型学习”或“维持型学习”,不是仅仅去学习一些理论,或通过学习维持一些课程实施活动的顺利运作,而是“产生型学习”或“变革型学习”,是通过学习产生新的革新型课程实施行动的学习。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促进课程实施的学习共同体不能仅仅以确立目标、制订计划、过程检查、评估督导和实施奖惩等为基本流程,而要强调以解决某一个课程实施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具体的学习和研究任务为聚焦点,支持教师的行动体验、学习反思、思考探究、改革提升、创新发展。鉴于此,人们提出了建设学研整合模式的学习共同体,旨在将行动学习和行动研究有机整合,包括问题界定和需求分析、成立行动学研小组、制订行动学研计划、专家研讨会、开展行动学研、总结行动学研、准备汇报行动学研的成果及汇报行动学研成果八个步骤(见图9.1)。

图9.1 学研整合模式图[36]

客观地说,没有课程问题也就不需要课程开发,然而即使存在课程问题,如果教师没有课程问题意识,往往也注意不到课程问题。发现课程问题是教师从事课程开发活动的起始环节。学研整合的第一个关键步骤就是要界定问题,分析需求。比如,一所学校物理科组的教师提出,现有的校本课程内容与国家课程内容存在割裂,应该如何增强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之间的联系?

在提出问题并界定清楚问题之后,就需要成立行动学研小组,制订行动学研计划。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行动学研强调,既要通过行动研究去解决问题,又要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系统学习一些文献,即关注“学”与“研”整合。因此,在制订学研计划时,需要既设计学习计划,又设计研究计划,而且要将两者加以有机整合。

设计出相应的行动学研计划后,需要召开专家研讨会,对计划进行论证,进而保证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等。根据研讨会的建议,修改和完善学研计划之后,就可以开展行动学研,致力于在学习文献中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解决面临的课程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支持,同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实现专业发展。

完成一轮行动学研过程中,就要加以总结,准备汇报学研成果,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汇报,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从而为下一轮行动学研奠定基础。在总结过程中,特别是注意提炼出本轮学研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以及面临的具体问题。比如,提出如何增强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之间联系这一问题的教师,通过行动学研,设立了“物理学史”和“生活中的物理”两门校本课程。“物理学史”主要以专题形式,补充介绍国家物理课程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科学家和历史上重要的理论论战。“生活中的物理学”,则是以人类的衣食住行为线索,配合国家物理课程,带领学生学习一些特别有趣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器件及其原理。如学生学习完必修课的《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一节后,两门校本课程就都围绕学生熟悉的自行车分别安排学习《自行车发展史》和《自行车的力学原理》。但是,如何结合国家物理课程,选择出丰富的适宜校本课程内容,进而创新出脉络清晰、功能互促、浑然一体的学校物理课程体系,又成为他们面临的新问题。

围绕以上八个关键步骤,确立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和研究过程,调动相关资源,有利于教师有效开展产生型学习和变革型学习。通过行动学研,教师可以拓展创新能力,可以去做从前不能做的事,解决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体会课程实施中自己生命力的涌动和生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