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设复合型学习共同体(1 / 1)

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建设“复合型学习共同体”以促进校本课程实施的策略。从教师专业发展及课程实施的需求两方面出发,可将复合型学习共同体具体分解为:教研共同体、学习共同体、课程建设共同体、社区共同体。有研究者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为例,总结出以下四条共同体建设策略:[37]

复合型学习共同体

指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提高个体或组织的创新能力,而承载着多种具体任务和要求,赋予了多元价值的共同体。

第一,专家培训、指导,构建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与专家及教师间的对话交流。在一些学校,教师无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还是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都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专家及各班任课教师组建的教研共同体(见图9.2)正好解决这一问题。比如,有的学校在课程实施前一周,请专家对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进行两次集中培训。一次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为主,一次主要通过观看先前的课堂实录片段,运用微格教学的方式让教师亲身体验如何有效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图9.2 教研共同体示意图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研共同体可以定期(如每周一次)进行集中研讨。首先,专家对教师在本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指导,对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给予肯定及鼓励。其次,教师自我反思并相互讨论。最后,专家与任课教师共同讨论、协商下一阶段的教学安排。定期开展的教研活动,为每位任课教师提供了与专家、同伴进行对话、交流的机会,进而分享知识,相互激励,共同提高。

第二,拓展学习共同体,有效利用资源。尽管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活动方式表现为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教师的活动方式表现为参与合作与提供指导和帮助。由此,人们提出拓展原有的学习共同体形式,有效利用资源来促进课程实施。有的学校在实施综合实践过程中构建了多种学习共同体(见图9.3)。由于两班任课教师分别为政治教师和语文教师,在资料搜索及研究方法方面不熟悉,为此学校请学校数字图书馆管理员专门为两班学生开设资料搜索专题讲座,并请高校心理系研究生为学生讲解如何设计问卷和统计数据。

图9.3 学习共同体示意图

第三,创建课程建设共同体,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课程建设共同体具体包括:校领导、年级主任、学科带头人、任课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图书馆管理员(见图9.4)。比如,在一所学校里,副校长重视并极力支持该门课程的实施,在精神上给予教师极大的鼓励与肯定;年级主任主要协调课程进展及时间安排,并督促信息技术中心及图书馆给予积极配合;信息技术教师主要工作是协助拍摄课堂录像及外出调查摄像;图书馆则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帮助。

图9.4 课程建设共同体示意图

第四,构建社区共同体,促进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之间可形成社区共同体(见图9.5),帮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比如,一所学校的学生,访谈了学校所在辖区城管大队的负责人,搜集了关于“走鬼”(流动摊贩)带来的污染、偷漏税及如何解决“走鬼”问题等资料,明白“走鬼”问题的严重性,学会不仅从“走鬼”的角度,还从社会人士、执法部门等角度考虑问题。

图9.5 社区共同体示意图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突破单一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形态,创建复合型共同体,进而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面形成多元化共同体,各个子共同体之间的成员相互交叉,可以进一步提升校本课程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