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与案例(1 / 1)

一、“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内容

(一)课题名称

所拟定的课题名称应该具有正面陈述性,具有研究价值,具有可研究性。要指明研究的重点,研究的方向。下面列举11种常用的课题陈述形式:

××的现状和展望

××的调查研究

关于××的思考

关于××的研究

××的实验研究

××的分析和对策研究

××的初探/初探××

××对××的影响(研究)

××的××测定

××的处理方法的研究

××在××中的应用

(二)课题背景及意义

课题背景,即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陈述研究课题产生的状况。

课题的意义,即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它对学生或者学校以及社会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可以从研究意义与价值,研究兴趣,研究的可行性三个方面陈述,侧重于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三)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上述三个维度的目标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都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其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但服从和服务于后两个目标的需要;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贯穿活动过程始终的目标。注意三个维度目标的融合与协调,实现三者的整合统一。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重点分析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可以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去分析和考虑。智力因素方面,主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变量等因素。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归因类型、焦虑水平、学习风格等因素的分析。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它对于学生的选题、选题之后研究性活动的开展影响都很大。

当然,这方面的设计不是每个案例都要涉及。如果是自己长期面对的学生,对学习者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后,也可以不设计这方面内容。

(五)研究内容

这部分设计包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学生可能的选题内容是什么等。

(六)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研究预期成果,可以是小论文、小报、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实物(比如图片、标本、书签等)、也可以是网站、多媒体等的表现形式。

(七)资源设计

从两个方面设计,一是根据主题,教师提供的资源有哪些?比如哪些人、财、物等。二是学生自行准备的资源有哪些?比如人、财、物等又是哪些?

(八)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即研究计划

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学生活动的设计、教师活动的设计、起止时间的设计等几大方面。相当于把课题分解为几个方面,注意研究过程的逻辑性,层次性。这属于设计的主要内容部分。

(九)总结与反思

包括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以及对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