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1 / 1)

1.问题的开放性

问题开放。研究性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学习。发现身边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或有价值的课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而每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又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没有问题,也就没有研究性学习。不过,学生的问题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课程的特点也决定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为载体,超越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中心。

课题组开放。课题组可以是学生学习小组,可以是师生课题小组,可以是学生和校外专家或者相关人士的组织,也可以是学生和家长的研究小组。

活动范围开放。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范围,可以是教室或者学校,可以是社区,也可以是某一个学习场所或者是某一个社会机构。

活动形式、地点、时间安排开放。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形式呈现开放,可以是探究发现、参观服务、调查研究、实验论证、文献查阅等等。时间和空间安排上,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自主权。

成果形式及评价开放。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形式多样,可以是内化于学生认知和能力结构之中的成果;也可以是对象化于过程的学生行为表现方面的成果,还可以是物化于对象的研究方案、研究小论文等纸质成果或产品成果等等。在评价上更是体现出开放的显著特征。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自己、老师、社会人士;评价方式可以是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评比等;评价内容可以是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也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它也是开放的。

总之,研究性学习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在开放的活动内容中激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目标、内容、整个过程的实施到最后的评价实现全方位的开放。这也是学科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研究性学习的不同。

具体来说,学科课程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封闭性的特点,而研究性学习却是超越学科的现实生活。活动内容上:前者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学习中展开,活动内容都与其相应的学科领域直接相关。而后者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类学科知识,但不受体系化知识框架的局限。目的上:前者必须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独特领域的综合素养。而后者的目的是以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它更直接地指向于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在学习方式上:前者学习方式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后者的学习方式则因活动主题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它不受学科特征的局限。

2.探究性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即发现探索性问题——引发思考——组织讨论——找出不同观点差异——论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学习方式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自然的、社会的、自我的各个领域的问题,由于该课程上没有现成答案,学生必须与学科教学内容密切联系起来,才能解决问题,找出答案。这个过程学生一直处于探究之中,从而从强调知识的灌输到转变为着重学生“学会学习”,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过程,而不只是结果,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或探究的过程。表现为过程与结果的综合、知识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等。研究性学习不以掌握间接经验或书本知识为目的,但研究性学习也并不排除对知识的掌握。研究性学习中的知识,是学生通过探究实践而获得的程序性知识和领悟性知识。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多彩的探究发现,个体各异的实践体验,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渠道。

通过“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等等实践性活动方式,去解决来自周围的真实世界的学习的内容。因而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经验,学生对知识的联系,综合和应用等。

下面以主题活动《鹏城归国热探秘》为例,说明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特点:

深圳市育才一小四年级的学生发现,校园中的金发碧眼的外国学生数量有所增加,从港澳台来深圳读书的同学也增加了不少,这些人为什么要从经济发达的国外或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回来呢?深圳有什么**力?……于是《鹏城归国热探秘》活动由此产生了。

学生进行了哪些研究性实践活动?有的充当小记者进行调查访问;有的深入到家庭、社会中作调查问卷;有的到工厂、渔村、港口实地考察。这一切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实践、自主的学习。

他们学到了什么?在统计数据时,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数学的重要性;在有疑问时学生更多采用的是上网查找资料;学生大胆地想象深圳的未来,并为城市献计策。

总之在《鹏城归国热探秘》活动过程中,活动的主要目的并不仅是让学生接受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深圳的变化、中国走向富强等知识,而是通过具体活动,通过直接的经历和体验去感受上述关于家乡的变化;感受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如活动需要采访小队、摄影小队、上网查资料小队、编辑《探秘集》小队、设想未来蓝图小队等相互合作,需要教导处提供数据,在编辑《探秘集》时需要美术教师对其美工排版上作指导。认识到学校图书馆、电脑室是查找资料的好场所。同时体会到家庭资源的重要性,如学生的父母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家长们的配合能为实践活动提供帮助等等。还认识到活动的深入需要社会资源的介入,共同完成。一个主题活动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学到或者体会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和感悟,而这种知识和感悟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加工和提炼产生的,深深打上了自我对知识的处理、过滤和吸取的烙印,最后演变为学生内化的知识。这比老师的告诉要直观和生动得多。比如“他”心中的鹏城,“她”心中的深圳是不同的,是各式各样的。这才是研究性学习要达到的目标。

4.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性学习的全过程,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的过程。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具体来说,培养学生自主性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在国外的活动案例中,更体现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特点。

一篇最让我感兴趣的论文

矿矿上小学二年级时,八岁就开始搞“研究”了。

“老师说了,研究论文至少要有三个问题,要写满两页纸。”……

“如果市里的公共图书馆找不到好的资料,你们可以到迈阿密大学图书馆去看看。”

两个多小时后,母子两人抱着十几本书回来了。“矿矿非让我带他跑了两个图书馆,还说老师说过参考资料要来自不同的地方。”

……

随着儿子对那十几本书的阅读及“研究”的深入,我和妻子也不断从矿矿那儿获得有关蓝鲸的知识:蓝鲸一天要吃四吨虾;寿命是90~100年;心脏像一辆汽车那么大;舌头上可以同时站50~60人……我以前只知道蓝鲸很大。

矿矿终于完成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蓝鲸”。论文由三页活页纸订成。第一张是封面,上面画着一条张牙摆尾的蓝鲸。蓝鲸的前面还用笔细细地画了一群慌慌张张逃生的小虾,在封面的左下方,工工整整地写着——作者:黄矿岩。论文含4个小题目:介绍;蓝鲸吃什么;蓝鲸怎么吃;蓝鲸的非凡之处。

……

孩子从一开始就摆开了一副正经八百做课题研究的架势。收集资料,阅读,找观点,组织文章……一步不差,一丝不苟。从决定题目,到从那十几本书中发现对自己研究有用的资料,到着手写文章,孩子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工作的状态下。他必须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方向……这个收获要比知道蓝鲸有多重、多长更具有价值。[6]

这就是美国的小学教育。小学二年级、8岁的孩子开始了他们的问题研究,很正式、很规范的研究过程。从何处着手进行探究和研究,怎样进行研究性活动,研究的程序性知识在他们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根。这远远超过了单纯地对蓝鲸这种动物的认识。也体现出了教育的差别。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教育的突破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