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1 / 1)

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那么这时它就属于一种学习方式。狭义上,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时它是基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一种课程类型,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研究性学习属于狭义的涵义。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重点,“研究”只是研究性学习的手段和途径。这是与我们的科学研究本质的区别。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无论是在知识基础、技能品质和思维品质方面,还是在实验设备、信息资料、合作伙伴等条件上,都不具备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的必要条件[5]。

两者的关系在于: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更具有学科学习的意义,主要在学科内部或学科学习的某一阶段、某一环节展开。而狭义的,作为课程领域的研究性学习却超越了现有的学科体系、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和课堂教学模式,在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等要素上重新整合,具有最大意义上的开放性。两者相辅相成,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和落实。

2.研究性学习的定位

2001年新课程改革实施时,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与其他课程同时安排进了实验区的学校课程。2002年课程改革推向全国,当时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课情况如下图6-2所示:

图6-2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时总量是570~760节。显然,课时总量达到了和英语课总量一样多的程度,仅次于中小学的语文、数学等课程,具体见表6-3:

表6-3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研究性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占比重如何?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都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每周安排2课时,可以集中安排,也可分散安排”。图6-3说明了研究性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这种核心地位:

图6-3

2003年,教育部课程改革组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又进行了调整,其中颁布的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03)中对研究性学习更是做了明确的要求,研究性学习属于普通高中学校的必修学分,且其学分在必修116个总学分中占13%左右,远远超过其他科目的学分,也超过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领域,成为普通高中课程安排中必修学分最高的课程领域。因此,透过这个课程方案及其课程结构(图6-4),我们也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图6-4

总之,从上面的中小学课程的安排以及课程安排的总量、学分所占比例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研究性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究竟在什么地方?其对学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下面两个残酷而又现实的横向比较,也许能让你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案例1:30年前的两个预言

1979年6月,中美两国曾派访问团互访小学教育。回国后,两国的教育家们做了如下教学预言:

中国预言——美国小学二年级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法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简直是异想天开!最后他们得出结论: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美国预言——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等等。结论: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因此,再用20年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30年过去了——实际情况是:在1979年到1999年的20年间,美国共培育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2003-2007年,世界上共产生4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平奖未统计),美国占去55.1%。但是中国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没有!

案例2: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

1949—2010年,先后有18位日本籍(或日本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物理学奖7人、化学奖7人、生理学或医学奖1人、文学奖2人、和平奖1人。下图是2010年,根岸英一、铃木章获诺贝尔化学奖,发明有机合成中钯催化的交叉偶联方法时的相关报道(图6-5)。

图6-5

这两个例子反映出当今中国学生在国际领域的生存危机。应该说造成这种危机的因素很多。但是,教育绝对是一个重要因素,被功利主义扭曲了的教育价值观是重要根源之一。环顾国内,分数不但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全部,而且几乎成为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全部。基础教育、家庭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从小就开始追求的高分。正是在这种扭曲了的教育价值观引导下,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地方政府,最后是我们的学生,他们都把视线落到了那个可怕的分数上了,从而在学生身上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我们的学生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被动与依赖,缺乏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学生经验世界的贫乏与苍白,缺乏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学习兴趣狭窄且不稳定和深刻;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导致的结果必然是远离同时代的国际人。

学生是教育的产品,由此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发现学校教育长期以来,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课程内容过于繁杂、艰深、陈旧,很多时候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对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指导;考试代替了评价,同时考试结果的处理使学生过度焦虑。这种状况在2002年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

2002年,专家们对全国31个省市、1.2万名大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亲身体验过科学探究全过程的青少年数量并不多,无论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都低于29%;

亲身体验过技术创新全过程的青少年数量更低,无论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都低于26%;

约半数学生生存在过于拘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和信息饱和等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四种主要障碍。

任何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都是在适应现有教育现状下提出和实施的,为了及时地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提出了研究性学习。

3.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学生对身边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亲身经历和体验用所学习的知识、方法、技能解决实际生活、社会等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探究精神、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等得到训练。

(2)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长期“应试教育”下,中国形成了两种占统治地位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一种是学习过于注重知识结论的记忆,忽视对知识发现、发展过程的探究,形成了以接受式学习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是一种以“讲授式”、“填鸭式”、“灌输式”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两者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的主流教育(见图6-6、图6-7)。

图6-6

图6-7

两个调查表充分而直观地显示出当今学生学习和成长、发展的现状,即如下图6-8所展示的:中国的学生有许多长处和优势,循规蹈矩、学习刻苦、知识扎实等,但是我们的学生缺乏关心、同情、创新等优秀品质和能力。

图6-8

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在哪?学生是如何学的?是记忆,被动学习?还是探究,自主学习,或者主动接受式学习?同时我们的教师是如何教的?是传授,灌输,还是引导探究、实践?

显然,不同的教和学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性学习,能够逐渐地改变学生上述状况。为此教师角色必须发生变化:从知识权威的拥有者到平等参与学生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从局限教科书到关注学科前沿和学科交叉的学习者,从单纯教学到同时开展科研的研究者。

(3)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应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热爱家乡,关注社会,亲近自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体会成功和挫折,团队的交流合作和互助精神,身心健康等。

总之,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是很突出的,它有助于保持学生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能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与分享的个性品质,还有助于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