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交流展示阶段的教师指导(1 / 1)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交流展示环节,是学生对自己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各种活动收获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学生与老师、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机会,通过这一阶段,学生可以发现自我、欣赏他人。因此,组织好交流展示阶段的活动,是教师有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交流展示的形式选择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主要是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现场展示,让别人了解他们在主题活动中所收获的成果和碰到的困惑等,展示形式可以说多种多样,可以是语言、图片、现场情景再现,也可以是录像视频、表演或者实物等。对于每个内容展现形式的选择,也是教师指导时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哪些成果的呈现我们需要情景再现(录像或学生表演),哪些需要照片,哪些需要实物,哪些兼而有之等等,有的用图片能说明问题的不一定要用到视频。要体现教师指导学生成果呈现方式的有效性,展示过程中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是需要的,对于不同内容展示形式的选择则是根据内容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必一定要采取复杂的方式。一句话:只要能较好地展示内容就可以了。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型,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在展示活动成果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二)交流展示的指导原则

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交流展示阶段,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展示得以顺利进行和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原则

展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交流成果和体会,其目的在于相互学习、借鉴和提高,因此,展示过程中学生所呈现的内容是最重要的。但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来进行展示。

2.过程与结果兼顾的原则

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的是获得一种经验与体会,其目的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不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进行发明或创造。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比结果更有价值。为此,教师在学生的交流展示阶段,应坚持“注重过程、兼顾结果”原则。

3.真实与自然交流的原则

交流展示的目的在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学习,无论成功与失败,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收获,都有价值。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摒弃那种为展示而展示的形式主义的做法,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鼓励学生生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加强与同学的交流沟通。

(三)交流展示的指导策略

交流展示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指出:“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和交往者,重视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认识和感悟,并给予相应的认可和鼓励,使他们的天性得以充分发展。在倾听学生自己的想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新的、更精彩的观念。”可见,加强交流展示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交流展示的指导策略主要有:

1.引导学生充分交流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作为表达者和倾听者交流的时间与机会,这样,既可以解决倾听者的问题,使他们从同学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又可以让表达者有补充、完善的机会,他们的表达能力也会在这种交流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进步。

2.给予学生及时鼓励

对于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活动结果,可以邀请多方面的人员来观摩,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例如,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邀请其他学科的教师、学校领导、社区有关人员、家长等人来共同参与,及时对学生的成果给予肯定,提高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3.适时调控交流内容

为了让学生们更乐于听取别人的成果、引起学生们相互学习的兴趣,表达活动成果的方式宜丰富、多样,全班同学最好不要都采用单一枯燥的方式进行表达,教师应指导学生用丰富多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活动成果。展示形式从另一角度上可以分为动态和静态,在进行成果展示时,则应注意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由于学生开展一个活动,最后的活动成果以什么方式来呈现、表达,存在多种可能性,教师要对学生的展示交流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展示交流既是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一个小结,同时也是一种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务必要认真、灵活。

4.正确认识活动结果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要十分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但也不能忽略对活动结果的关注。除了在活动过程中要尽量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帮助学生获得一个积极的活动结果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活动结果,对活动结果的认识态度决定着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成长效益和情感体验形成的水平高低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活动结果方面不能一刀切,要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肯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