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开展不同主题遇到的不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些指导主要包括研究方法指导、资料收存指导、课堂活动指导、调查活动指导、访谈活动指导、实验活动指导和活动记录指导七个方面。
(一)研究方法指导
研究方法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讨论方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但并不是脱离教师的学生自主自发过程,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必要的前提。活动中尤其应该加强对学生活动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对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将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掌握摆在与知识积累同样重要的地位。如何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搜集与处理资料,如何撰写活动总结报告,如何表达活动成果,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如何调查、访谈、试验、利用网络等,都需要教师给予指导。
为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方法,教师往往要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那么,如何避免方法指导陷入知识讲授呢?教师需要围绕如何撰写活动总结报告、表达与交流等进行活动设计。这些设计要将方法指导与方法实践结合起来,同具体主题活动结合起来。例如,自然科学问题的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就存在很大差别。一般而言,自然科学研究更侧重数字和证据,往往较多采用实验法、观察法、统计法等;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则更侧重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所以较多采用文献法、比较法等。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研究方法的选择,还要注意学生年龄的特点和研究的进度。一般而言,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实验法要求相对过高,因此要多使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如观察法;而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则应更强调科学性和严谨性,可采用科学性较强的实验法、统计法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不同阶段,学生选择的研究方法应与之对应。例如,在活动实施的初始阶段,学生以搜集资料为主,所以资料搜集与调查采访法采用较多;而当资料数据收齐后,则更多采用统计和比较分析的方法等。
(二)资料收存指导
资料收存指导即资料的收集、保存的指导。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会有许多原始资料,例如文本资料(各类书籍、调查问卷、试验数据、活动记录等)、影像制品(光盘、录音带、软盘等)以及各类实物资料。这些原始资料是活动过程的真实记录,也为活动总结阶段寻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撰写各种报告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这些资料本身也是活动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这些资料的积累保存工作:①明确资料搜集的目标和方向,并围绕该目标有针对性地加以搜集,以提高效率,避免作无用功。②指导学生养成边搜集、边整理的习惯,及时对所搜集到的众多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必要时还可以建立目录,以便一目了然。③鼓励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积极与同组同学或其他同学进行资料的交流和分享。
为合理、有效搜集资料,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小学起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档案袋资料可以分成两部分,即过程性资料和方法性资料。其中,过程性资料包括:活动主题确定阶段的资料,例如,主题确定的背景、原因等;活动策划阶段的资料,例如,活动策划方案、小组活动计划等;活动实施阶段的资料,例如,活动实施的每个阶段记录、活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思体验等;活动成果交流阶段的资料,例如,活动成果类型记录、活动总结报告等。方法性资料包括:如何进行调查、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进行实验、如何撰写总结报告等。
(三)课堂活动指导
从综合实践活动的几个基本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有在课堂中进行的部分,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开展课堂活动呢?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形式主要分为两种:封闭式课堂活动和开放式课堂活动。开放式课堂活动指走出课堂进行的活动,如到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网络查资料,进入社会进行调查、采访、参观、考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与指导,投身社区进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封闭式课堂活动指在教室内的活动,包括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积极活动。无论是开放式课堂综合实践活动还是封闭式课堂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都应该遵循“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原则。
(四)调查活动指导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有时候需要组织小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开展的调查活动,教师应进行如下指导:
1.调查方法论的指导
调查法是一种实证研究的方法,强调客观性和科学性,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调查法的基本步骤及其基本要求,使学生能正确使用调查法。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开展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调查研究,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包括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关爱之心。
3.正确设计调查问卷
在开展调查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问卷进行调查。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问卷设计,问卷中的问题要表述清楚、明确,问卷上的题量要适当控制,避免占用被调查人过多时间,使他们失去耐心。
4.正确撰写调查报告
在调查报告中标题的表述要清晰、明了,直接点明主题,使人一目了然;前言部分要简要说明本次调查活动的背景、目的、意义等;主体部分要体现整个调查活动的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调查的主要内容等;结论部分要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另外,还可以将本次调查活动的有关问卷、量表等以附录的形式附在报告后。
(五)访谈活动指导
访谈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谈以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访谈可以个别进行,也可以集体进行。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访谈法也是学生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师在指导小学生运用访谈法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内容:
1.选择访谈对象的指导
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不足,因此,在选择访谈对象时,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教师要提醒学生尽量采访一些有正规单位的、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社会人士,尽量避免与一些社会闲杂人士接触或前往一些偏僻的场所。
2.掌握访谈技巧的指导
访谈过程中学生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访谈技巧,例如,尽可能获得被访者的信任、在访谈前要先预约、访谈时注意个人的仪态仪表、善于围绕关键问题进行发问、态度诚恳、言语谦和、不要随意打断对方发言等。
3.做好访谈记录的指导
访谈记录的方式有文字记录、录音和录像记录等。录音、录像记录直观而生动,但需要能熟练操作器材;作文字记录时,应注意掌握速记的方法,注意要点记录、分头记录等,尽可能完全记录下访谈内容。为使访谈活动有效,还可以预先设计好访谈表,如表5-3所示。
表5-3 访谈记录表
(六)实验活动指导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实验法类似于自然学科课程中的实验法,它强调实验过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强调用科学的实验来验证结论或说明问题。但两者也有不同之处,自然学科课程中的实验法,是对学科知识和结论的验证或解释,具有验证性的特点,同时对实验的要求也比较严格。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实验法一般结合学生所开展的探究活动而进行,没有预定性的结论,也不是验证某一已知结果,更多的是探索或求证,目的在于寻找答案或获得启发。例如,对长江中下游水质检测的综合实践活动,目的就不是为了学习各种检测工具的使用,而是为了检测江水是否受到污染以及受污染的程度,它没有预设性的结果,而是一种探索性的实验活动。
(七)活动记录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之后,教师不能让学生处于“失控状态”,而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个活动过程,指导学生根据不同活动任务,及时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参观、调查、采访活动记录的内容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活动时间、地点、对象、调查项目、实况记载、结果分析。其他如倡议书、新闻稿,可以采用仿写的方式来记录。然而活动记录的方式并没有统一的格式,可因人而异,其记录也不一定要求全面、完美,学生平时通过写作训练,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善于沟通,能清晰地表达观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