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比较研究需要经过以下阶段。
1.明确比较的主题
这是比较研究的前提,研究者首先必须明确比较什么内容,并要规定比较的范围,从而使比较目标集中。就是说要知道比较什么问题。教育上的问题很多,是比较教育的目的、任务,还是比较教育的内容?是比较教育的方法,还是教育的管理制度?总之,要把所比较的问题,放到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能乱比。
2.提出比较的标准
制定比较标准包括比较的指标、方法和工具。它要求被比事物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供比较的材料必须真实可靠;被比事物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具有可比性;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另外,比较的范围、项目要一致,比较的客观条件要相同。这些都是比较的依据和基础。就是把比较对象的材料,按可能比较的形式排列起来,使比较的概念明确化,比较的数据精确化。研究者根据比较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不但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且能利用各方比较的材料。
3.搜集比较资料
为使比较的结果客观、准确,必须广泛地收集比较所需的有关资料。用于比较的资料必须具有客观性和代表性,能反映真实的、普遍的情况,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收集资料的方法多种多样,可通过文献检索,也可通过现场调查或实验来获得资料。
4.解释比较的内容
解释比较内容就是对所比较的事物进行实事求是的、多方位的分析,并说明理由。解释不仅要了解事物是怎样的或是怎样进行的,而且要说明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形成这一事实的原因。就是对所比较的事实、数据进行充分的研究,说明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分析形成这一事实的原因、理由和因素。
5.做出比较的结论
在以上四个步骤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概括,实践证明,逻辑推理等手段,顺理成章地得出比较结论。就是对比较对象的材料、情节进行全面分析研究,从而做出结论。
这样,从明确比较的主题、提出比较的标准、搜集比较资料、到解释比较的内容、最后做出比较的结论,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比较研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