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完整的观察,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步骤:确定观察的目的和选定观察的对象;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如:准备观察工具,设计、印制观察记录表等;进入观察场所,获得被观察对象的信赖,进行观察并作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分析资料并撰写观察报告。
1.观察准备
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是进行科学观察的基础,准备工作的好坏是观察成败的关键之一。在观察前,一定要制订好观察计划或方案,这样才能保证观察能够有计划地进行。此外,要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具体来说,观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观察目的。观察目的是根据教育科学科研任务和观察对象的特点而确定的。为了明确观察目的,应作大略的调查和试探性观察。目的不在于系统收集科研材料,而是掌握一些基本情况,了解观察对象的特点,以便确定通过观察需要获得什么材料、弄清楚什么问题,然后确定观察范围,选定观察重点,具体计划观察的步骤。
(2)制订观察计划。确定了观察目的,又收集了有关观察对象的材料,并进行试探性的观察后,就应深思熟虑地制订出观察计划,使观察有计划、有步骤、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计划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
观察重点和范围:进行观察,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除了通过抽样,选择了观察对象外,还要在时间、空间上加以取样,限制一定的范围。总的来说,研究者应该明确:我计划观察什么?我想对哪些人进行观察?我想对什么现象进行观察?观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内容和范围有多大?为什么这些人、现象值得观察?通过观察这些事情可以回答什么问题?
观察过程:观察过程包括选择观察的途径、安排观察的时间,次数和位置、选择观察的方法和掌握观察的密度等。研究者应该明确我打算在什么时间进行观察?一次观察多长时间?我准备对每一个研究对象或地点进行多少次观察?我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长度和次数?我打算在什么地方观察?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观察的方式、手段:研究者需要明确我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观察?是完全参与还是非参与式?观察时是否打算使用录像机、录音机等设备?是否准备进行现场记录等。
(3)做好物质准备。如果观察要借助仪器,就必须事先对仪器进行检查、安装,以及使用的安排。一个完整的观察研究必须进行观察并作记录,然后整理观察结果,包括数字统计与文字加工,使材料系统化、精确化、本质化,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做准备。观察记录表格设计要简明,科学,结构化,易于操作。
2.进行实际观察,做好记录
进行实际观察应尽量按计划进行,不要轻易更换观察的重点、超出原定的范围,致使离开了原定的观察目的。如果原定计划确实不妥,或观察现象有所变更,则应按计划中的应变措施或实际的变化情况随机应变,但目的只有一个,即力求妥善地完成原定任务,尽可能取得最好的成果。进行观察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选择最佳观察位置。一方面要力争处在观察的最佳视野;另一方面要保证不影响被观察者的常态。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对于观察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选择位置时,要注意两个因素:方位和距离。合适的方位是指观察者要面对被观察者,如果背对或侧对,就难以观察到被观察者的行为和表情。在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要适当调节自己的观察位置,保持合适的观察距离。总之,在观察时,观察者一方面,要力争处在观察的最佳视野;另一方面,要保证不影响被观察者的常态。
(2)善于辨别重要的和无关的因素。根据科研任务,把注意力集中到能获得有价值材料的重要因素上去,不为无关的,次要的因素所纠缠,提高观察效率。
(3)善于抓住引起各种现象的原因。每一种现象的出现,都要能找到引起现象出现的原因,使获得的观察材料具有科研的价值。科学的观察不仅仅是被动地搜集事实,更重要的是对事实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各种教育现象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在观察过程中,一定要与分析研究相结合,通俗地说,即要求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在作记录时,研究者可以把自己头脑中闪现的意见、推论等记录下来,但是要用一些特殊符号将它们同严格的观察记录区分开。因为这样的意见对于以后分析资料可能会有一些帮助。
(4)善于抓住观察对象的偶然的或特殊的反应。作为说明本质问题的是一贯性的东西,但是全面正确地了解问题,偶然的或特殊的东西不是无足轻重的,它对于研究问题的动向,更有启示意义。善于抓住观察对象的偶然的或特殊的反应,要全面正确地了解问题,偶然的或特殊的反应不是无足轻重的,它对于研究问题的动向更具启示意义。因此,在观察过程中,对于被观察者的偶然的或特殊的反应,观察者不要忽视,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
(5)善于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教育科研中,观察对象往往是人,因此在观察中陌生感容易改变观察对象的常态,良好的关系有利于保持观察的正常状态。
(6)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如果观察者带着偏见去观察,收集到的资料其客观性、真实性就很难得到保证,那么资料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因此,在观察时,观察者要摒弃一切先入之见,不要戴有色眼镜,要实事求是地进行观察和记录,不要因个人好恶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7)做好观察记录。研究者在观察过程中随时做好观察记录,记录应符合准确性、完整性和有序性的要求,为此,必须及时进行记录,不要依赖记忆。
3.观察材料的整理和分析
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材料利用各种分析技术进行加工、分析。对于观察材料的分析可以通过量化分析,也可以通过质性分析来进行。如果研究者在研究中运用的是定量观察,则对材料进行量化分析。如果研究者在研究中运用的是定性观察,则对材料进行质性分析。
【案例】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课堂观察田野笔记[12]
我从来没有参观过一所女子中学,所以在未去之前,我似乎对女中和其他一般中学有什么不同,女中女生的行为、语言以及教师的关系方面与其他中学中的女生有什么不同等问题更感兴趣。
8:15我到达学校,与其他研究者会合。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原先是一所教会学校,其主要建筑都是过去留下的。虽然重新装修过,但仍保留着浓厚的教会建筑的风格,很雅致。校园中心是一块儿很大的草坪,不是运动专用的草坪,而是休闲用的。其时学生正在上课,校园室外没有学生。“五一楼”前立着一块儿宣传牌(牌子是以往的毕业生送给母校的),牌子上是新近写的“理想与信念——纪念一二·九”,我才想到后天就是“一二·九”纪念日了。
8:30在五一楼后面的实验楼四楼(实验楼共四层,每一层都是由捐资人捐资修建的,捐资人大都是往届的校友),我们找到李老师(她也在华东师范大学学习)并进入教室。
李老师四十来岁,短发,染成棕红色,很精干的样子,始终微笑着。她是校长助理,并教授生物。我们今天要听的这节课就是由她来上。她告诉我给高二年级上课,今天教“消化”系统,中间有16分钟的录像。
9:00应该开始上课了,但没有学生来。李老师有点儿着急,不知出了什么问题。九点过三分跑来一个学生,大约是学生干部,她很着急,对李老师说,不知道这节课是在这里上。李老师说:“我告诉过你,还让你搬几个凳子,有人要听课。”学生更着急:“你没说过,真的!”李老师始终微笑着,让她快去把其他同学叫来。
9:15李老师为了调整录像,两次走出教室,但时间都很短,录像顺利播放。录像的内容是食物如何被消化吸收,是国外录制的,拍得生动、具体、真实。学生不时发出笑声,李老师也不时地做一些解释、指导和讲解。
9:30放完了录像,李老师开始讲消化系统的一些系统知识。这时候,我开始观察一个目标学生,她就坐在我的左边(我使用一个记号系统定量观察表每分钟对她的活动做观察记录)。
9:20~9:35这段时间里,我同时与其他两位研究者做弗兰德斯分类分析体系的观察记录。
9:45下课了,李老师解释因为弄错教室耽误了五分钟,余下五分钟的内容只有留在了下次了。
下课后,李老师一再微笑着对我们说抱歉,因为:耽误了五分钟,中间还放了录像,使我们记录的东西少了。然后我们与她告别。
再次穿过校园时,学生也休息了,但感觉校园里仍然很安静。我想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校园较大,显得学生少,不拥挤;二是都是女生,打闹追逐现象很少。不过我今天所到之处只不过是校园的一半,而对另一半,在草坪的另一边的情形并不太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