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陈顺森.箱庭疗法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0(3).
陈顺森.箱庭疗法治疗自闭症的原理和操作.中国特殊教育,2010(3).
陈顺森,白学军,张日昇.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症状、诊断与干预.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
陈顺森,林凌.团体箱庭疗法缓解大学新生社交焦虑的效果.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3).
陈顺森,徐洁,张日昇.箱庭疗法缓解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有效性.心理科学,2006,29(5).
陈顺森,张日昇.箱庭疗法在聋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价值.中国特殊教育,2007(1).
陈顺森,张日昇,陈静.团体箱庭干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效果.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2).
丛玉明,李灵,高阳,姜海丽.绘画治疗在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中的作用和探析.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1).
但菲,杨丽珠,冯璐.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实验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11).
董奇.论儿童多动症的几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
杜玉春,张日昇.情感创伤青年的箱庭疗法个案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9(3).
付传彩.聋人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疏离感的对比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9(10).
高强,陈顺森.单元在理解箱庭中的意义.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侯志瑾.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特征及矫正模式.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4).
贾晓明.从民间祭奠到精神分析——关于丧失后哀伤的过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8).
李洪吉.我国罪犯心理矫正改革的进程.社会心理科学,2003(3).
李辉军,雷丹.浅析箱庭疗法在监狱心理矫治中的作用.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4).
林雅芳,张日昇.交往障碍聋生箱庭治疗中的象征性发展个案报告.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2).
林雅芳,张日昇,王雪婷,金文亨.箱庭疗法治疗中度抑郁大学生的过程和效果.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3).
刘栋梁,于金海,戎恺.沙盘游戏疗法在监狱心理矫治过程中的应用.才智,2015(9).
刘芳.抑郁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治疗.健康心理学,1997,5(3).
刘素珍,朱久伟,樊琪,梅玮.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心理科学,2006(6).
刘秀丽,李力红.西方关于自闭症研究的新进展——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心理学探新,2004(2).
吕仁慧,张日昇,吴林桦,马西娟.箱庭疗法的评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6).
那龙,彭超英,徐勇,等.服刑人员心理状况调查.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18(2).
潘绮敏,张卫.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1).
濮泽琼,陈海生,陈兆文,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智力和行为特点.中国临床医学,2009,16(5).
秦萍,张勇.贫困大学生抑郁症状与血浆皮质醇、认知倾向及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5).
史梁,唐茂芹.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精神医学杂志,2011,24(6).
孙菲菲,张日昇,徐洁.对一名受虐男孩的箱庭治疗.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1).
孙凌,姜智玲,张日昇,张雯.ADHD听障儿童的箱庭治疗过程及效果.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3).
孙文立.论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工作的发展路径——以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经验为视角.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5(4).
陶新华,朱艳,张卜林.聋生心理健康与成就动机、行为方式的相互影响.心理学报,2007,39(6).
王纯娟.哀伤或不哀伤?当西方的哀伤治疗遇上台湾的宗教信仰与民俗.生死学研究,2006(3).
王丹,张日昇.同伴侵害儿童的箱庭治疗过程及效果.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3).
王丹,张日昇.团体箱庭疗法干预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过程与效果.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5).
王浩.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现状.中国临床康复,2004,8(36).
王萍,黄钢.沙盘游戏应用于临床心理评估的研究进展.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9).
王萍,黄钢,杨少文,张利滨.沙盘游戏治疗对社交焦虑障碍聋童生活质量的影响.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6).
王首道,吕川.近十年我国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5(3).
王秀珍.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中华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
王玉学,张春菊.成年男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国健康教育,2008,24(7).
吴增强,杜亚松,夏黎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综合干预的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5(5).
熊忠贵,石淑华,徐海青.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因及影响因素研究.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21(3).
徐光兴.关于自闭症的临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心理科学,2000,23(1).
徐洁,陈顺森,张日昇,常美玲.复杂哀伤的诊断和预防干预.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5).
徐洁,陈顺森,张日昇,张雯.复杂哀伤丧亲女孩的箱庭疗法个案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9(2).
徐洁,陈顺森,张日昇,张雯.丧亲青少年哀伤过程的定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25(9).
徐洁,张日昇.11岁选择性缄默症女孩的箱庭治疗个案研究.心理科学,2008,31(1).
徐洁,张日昇.丧亲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定性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11(10).
徐洁,张日昇.箱庭疗法应用于儿童哀伤咨询的临床实践和理论.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3).
徐洁,张日昇.箱庭疗法应用于家庭治疗的理论背景与临床实践.心理科学,2007,30(1).
徐洁,张日昇,张雯.ADHD儿童的箱庭治疗过程及效果.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4).
徐谦,郑日昌.国外复原力研究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6).
杨春,张日昇.对一名人际关系困扰女大学生的箱庭治疗.前沿,2012(24).
樱井素子,张日昇.在澳大利亚某重度语言障碍学校进行箱庭疗法的尝试——爱玩砂的8岁男孩的箱庭疗法过程.心理科学,1999,22(4).
应柳华.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法制与社会,2007(6).
尤娜,杨广学.自闭症“地板时光”疗法(Ⅰ):关系与表达训练.中国特殊教育,2008(9).
张日昇.箱庭疗法.心理科学,1998,21(6).
张日昇.箱庭疗法在心理临床中的应用.武警医学,2012(7).
张日昇.箱庭疗法在心理临床中的应用与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增刊).
张日昇,陈顺森,寇延.大学生孤独人群箱庭作品特征研究.心理科学,2003,26(6).
张日昇,杜玉春.攻击性青少年的箱庭作品特征.心理科学,2009,32(1).
张日昇,寇延.幼儿箱庭基本特征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2005(4).
张日昇,寇延.儿童箱庭作品的基础研究.心理科学,2007(3).
张日昇,刘蒙,林雅芳.箱庭疗法在灾后心理援助与辅导中的应用.心理科学,2009,32(4).
张日昇,吴怡娜.箱庭游戏在中小学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1).
张日昇,徐洁,张雯.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质性研究.心理科学,2008,31(3).
张文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心理学报,2002,34(4).
张雯,刘亚茵,张日昇.团体箱庭疗法对人际交往不良大学生的治疗过程与效果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
张文新,陈亮,纪林芹,等.童年中期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儿童的情绪适应.心理学报,2009(5).
张雯,张日昇.对一名社交恐怖症青少年的箱庭治疗个案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11(6).
张雯,张日昇.强迫症的箱庭治疗原理及其操作.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4).
张雯,张日昇.箱庭疗法对强迫症状大学生的治疗过程及有效性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1).
张雯,张日昇.自我和谐、创伤经历和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强迫症状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1).
张雯,张日昇,姜智玲.强迫症状大学生的箱庭作品特征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19(4).
张雯,张日昇,孙凌.近十年来箱庭疗法在中国的研究新进展.心理科学,2010(2).
张雯,张日昇,王文姬.ADHD倾向小学生的箱庭作品特征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6).
张雯,张日昇,徐洁.强迫思维女大学生的箱庭疗法个案研.心理科学,2009(4).
张希清,叶平枝.幼儿多动行为游戏矫正的实验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5(5).
赵幸福,张亚林,李龙飞.435名儿童的儿童期虐待问卷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4).
郑裴,马伟娜.聋哑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5).
郑秀娟,淑娟.男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8(11).
周念丽,方俊明.运用沙箱游戏区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功能的可行性探索.心理科学,2012,35(6).
周念丽,方俊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综合评估模式之建构与检验.中国特殊教育,2009(3).
Barbara Labovitz Boik,E. Anna Goodwin.沙游治疗——不同取向心理治疗师的逐步学习手册.陈碧玲,陈信昭,译.新北:心理出版社,2001.
保罗·图赫.性格的力量:勇气、好奇心、乐观精神与孩子的未来.刘春艳,柴悦,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陈顺森.箱庭疗法——摆出心世界.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
陈维梁,钟莠荺.哀伤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丹增.小沙弥.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
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芙玛·华许.家族再生——逆境中的家庭韧力与疗愈.江丽美,李淑珺,陈厚恺,译.台北:心灵工坊,2007.
Heidi Gerard Kaduson,Charles E.Schaefer.儿童短程游戏心理治疗.刘稚颖,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黄伟合.儿童自闭症及其他发展性障碍的行为干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加利·兰德雷斯.游戏治疗(第四版).雷秀雅,葛高飞,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卡尔·荣格,等.人类及其象征.张举文,荣文库,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Kay Bradway,Barbara McCoard.沙游——非语言的心理疗法.曾仁美,朱惠英,高慧芬,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Michael St.Clair.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贾晓明,苏晓波,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钱志亮.特殊需要儿童咨询与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荣格.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杨儒宾,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荣格.荣格文集——让我们重返精神的家园.冯川,苏克,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茹思·安曼.沙盘游戏中的治愈与转化——创造过程的呈现.张敏,蔡宝鸿,潘燕华,范红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申荷永,高岚.沙盘游戏:理论与实践.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苏珊·阿尔德里奇.看见红色感觉蓝色——愤怒与抑郁之联系.沈志红,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第2版).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
天宝·格兰丁.我心看世界——天宝解析孤独症谱系障碍.燕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William Damon,Richard M.Lerner.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林崇德,李其维,董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徐洁.丧亲青少年的哀伤与箱庭治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杨广学.特殊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杨丽珠,沈悦.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与促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
伊娃·帕蒂丝·肇嘉.沙盘游戏与心理疾病的治疗.刘建新,等,译.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约翰·布雷萧.回归内在——与你的内在小孩对话.傅湘雯,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张日昇.箱庭疗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张日昇.咨询心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张雯.强迫症与箱庭治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张文新,纪林芹,等.中小学生的欺负问题与干预.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周念丽.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展与教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