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箱庭疗法:在游戏中自我治愈
文/陈亚聪
2014年4月16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张日昇教授接受了《幼儿100》杂志记者的专访。
很多人经过张日昇教授的研究室,都会停下来看一眼。因为门口摆着一个装着沙子的敞口箱子,还有一个摆满各种玩具模型的架子。同样的装置,屋内还有一套,玩具的样式也更多,有汽车、船只、小桥、楼房,也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动物、植物等。
1987年,张日昇留学日本。在日本留学以及其后的教学和研究期间,他迷上了一种叫“箱庭”的心理疗法。
也有人把它叫作“沙盘游戏”,即一个人在心理治疗师的陪伴下,随意挑选玩具,在盛着沙子的特制箱子中,摆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样子。1998年,张日昇将箱庭疗法引入中国,并沿袭这一叫法。在他看来,箱庭疗法与中国的园林、盆景艺术相似。而且,“在箱子里制作庭园”很好地展现了这种治疗的过程。
箱庭疗法源自英国,最初用于儿童心理治疗。张日昇认为,“游戏即治疗”。箱庭疗法是一种儿童游戏,孩子可以在游戏中表达情绪,整合身心资源,唤醒自我治愈力。然而,在中国,这一疗法在幼儿教育中还没有得到普遍认知。
调整情绪,普通孩子也可玩箱庭
《幼儿100》:据您了解,箱庭疗法在中国幼儿园普及率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张日昇:在幼儿园的普及率并不高,很多幼儿园并没有设置箱庭游戏室,甚至并不了解何为箱庭疗法。首先,玩箱庭游戏,有家长担心会让别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心理有疾病。其次,幼儿园引入专业的箱庭疗法,成本相对较大。这既包括购买箱庭专业设备的花费,也包括招聘专业老师所需的费用。
《幼儿100》:您刚刚提到有家长认为心理咨询或疗法是针对心理有疾病的孩子,所以并不想让幼儿参加这一类的心理活动。对此您怎么看?
张日昇:家长有时确实会存在这种心理,就像很多人并不喜欢医院一样。可是我们要明白,做箱庭的人并非全部是心理有疾病的,就像去医院也有可能是打疫苗或正常体检。箱庭疗法更强调游戏,让孩子感到快乐,治疗只是结果。称之为“疗法”而非“游戏”,只是想引起大家对箱庭的重视。
对于此类家长,我们可以试着先让他们来亲自体验一下箱庭,从而产生兴趣。也可以让他们看孩子们是怎样玩箱庭游戏,如果能看到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得的快乐和成长,很多人就会支持孩子参加此类活动。
《幼儿100》:那您认为箱庭疗法对健康孩子有哪些价值?
张日昇:箱庭是一种在虚拟空间中的游戏活动,能缓和孩子情绪方面的困扰,使用的材料通常是具有想象和表达功能的素材,如房子、人物、植物等。通过与治疗者的互动,孩子能表达情绪,转移冲动,同时也能减少因情绪导致的麻烦事。而且,箱庭游戏创设的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能让孩子体验到“我的世界我做主”,唤醒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见证人的默默关注、理解及陪伴,则让儿童感到安全和放松,从而表达自我,感到快乐。
另外,箱庭疗法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们解决这个时期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孩子在“玩”中,认识世界,展现出天性。
《幼儿100》:您在《箱庭疗法》一书中,曾提到关于自闭症的案例,箱庭疗法对自闭症儿童也有帮助吗?
张日昇:是的。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儿童接受了箱庭疗法的治疗,并取得了相应效果。当然也有局限性。让孩子玩出他们的经验及感觉,是其所能参与的最自然的自我疗愈过程。他们可以借助自由选择的玩具和扮演活动,达到心理上的宣泄、支持和重构,并找到与人沟通的模式和技巧,锻炼社会交往能力。
箱庭疗法是一种高度形象生动、超越语言障碍的游戏疗法,因此特别适合言语能力障碍的自闭症儿童。且限制的沙箱会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在这一自由、受保护的空间里,玩具模型等箱庭设施都会刺激其知觉,如触摸沙子、玩具。与某些生硬的外部刺激不同,游戏的刺激更让孩子体会到尊重和安全感。
自闭症儿童的兴趣异常狭窄,行为刻板执着,想象力缺乏是其问题之一。父母常常只购买孩子喜欢玩的玩具,这样反而更强化了孩子单一、刻板的异常偏好。箱庭疗法的玩具模型形式多样,为训练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为激发自闭症儿童的兴趣、创造力提供了可能性。此外,在团体箱庭中,孩子可加强与别人交流配合的能力。
幼儿园可因地制宜开展箱庭疗法
《幼儿100》:如果幼儿园想引进箱庭疗法,应在环境设置和材料设备上注意哪些方面?
张日昇:在幼儿园,操作箱庭的地方,可以叫作“箱庭游戏室”,而不一定是“箱庭治疗室”,这样能降低家长的阻抗。游戏室还应给孩子安全感,选择在安静、环境幽雅、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尽量不要与教室、办公室连在一起。游戏室内装备不需要华丽,但要尽可能保证光线柔和、色调温和。
衡量沙箱大小时,可以把它放在齐腰高的桌子上,这时,孩子不用转头,就可以看到整个箱子。箱庭疗法的沙箱尺寸是有国际规格的,幼儿园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使用稍小的。沙箱内侧的底与边框应漆成海蓝色,这样孩子在玩沙时,会有从沙中挖出水的感觉。而且,人在注视蓝色时,脉搏跳动会变慢,容易让情绪恢复平静。幼儿园最好使用海滩或河边的细沙,没有条件的可以到建筑工地去寻找。但是,所有的沙子都需要多次清洗,保证卫生和安全。此外,我们倡导只用自然沙,不用砸碎的石英沙,也可以准备可塑性强的湿沙。而玩具应尽可能多种多样,幼儿园可以号召老师或家长一起收集、捐献玩具。
最重要一点,要保证孩子在游戏中的安全。如对于小型的、尖锐的、可以吞下的玩具等,老师要特别注意。玩具架也应下宽上窄,增加稳固性,以保证安全。
《幼儿100》:有些幼儿园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一般幼师可以经过简单培训,引导孩子做箱庭吗?
张日昇:可以。其实所有的幼儿老师都接受过类似箱庭疗法的学习,只是大家没有意识到。如“如何陪孩子做游戏”,毕竟箱庭就是游戏。老师还需把握“陪伴、欣赏、倾听”三个总原则。
我们要时刻记得,孩子有自我治愈能力,老师是静默的关注者,而不是冰冷的分析者。因此,老师只需告诉孩子?“我们要去做游戏啦,这里有一个沙箱和各种玩具,想怎么玩都可以。”之后,就是在旁边陪着他,让孩子回头时能感觉到你的关注。
在孩子做完箱庭后,老师应用欣赏的态度看他的作品,明白作品是孩子内心世界的展现。如自闭症儿童的作品可能完全混乱地堆满整个沙箱或有很多外形恐怖的动物,充斥着毁灭、死亡等主题。我们不能指责孩子摆得不好,更不能教他们怎么做,而应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箱庭作品去讲故事。除了倾听,老师也可以适时提问,引导孩子尽可能地表达,但问题不能太多,不要让孩子感觉你在追问。
《幼儿100》:在中国,有些幼儿园没有条件引进专业的幼儿箱庭设备。这类幼儿园能否因地制宜开展箱庭疗法?应如何操作呢?
张日昇:可以。我个人认为,一般而言,幼儿园不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因为游戏本就是一种治疗,而在幼儿园,孩子以游戏为主,加之孩子本身就有自愈力。所以,只要把一种游戏规范化,就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治疗。幼儿园还可以建一个大的沙池,让孩子跟沙子接触,这同样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这些做法都遵循了箱庭疗法的思想。
老师应做静默的关注者
《幼儿100》:根据您陪孩子做箱庭的经历,您认为3~6岁的孩子在箱庭制作过程中有哪些特征?这些行为反映出孩子存在的哪些心理特点?
张日昇:孩子做箱庭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时常调整玩具的位置、种类。也有孩子在制作时移动玩具的次数比较多,作品中常过多地使用原始生物类的动物。或在制作过程中,孩子站的位置时常变化,试图照顾到沙箱的每个角落。在心理学上,动物一般代表原始的、本能的力量。孩子的这些行为,恰恰反映了他们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主性,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场面,只能被动地接受和应付等心理特点。当然,这些心理特点并不是箱庭疗法关注的重点。
《幼儿100》:您认为幼儿园在开展箱庭疗法时,指导老师应特别注意哪些方面?
张日昇:孩子第一次进入箱庭游戏室时,可能会因陌生的环境而害怕,很难立刻融入游戏。这时,老师需利用玩具,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如老师可以从玩具架上拿一些玩具,用它和孩子进行沟通;还可以模仿玩具的语言向孩子问好。或带领他参观玩具和沙箱,一起触摸沙子,邀请他在沙箱内进行游戏,并示范性地把玩具放进沙箱。
老师还应注意适时地回应孩子,当他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让他们尽量达成内心的想法,减少遗憾。如一个孩子想找生日蜡烛,但玩具架上没有,老师应该及时发现他的着急、不安,并帮其找来蜡烛。有时,老师还要回应孩子的邀请,扮演某个角色,用那个角色的语言与孩子进行对话,帮助他们讲述内心的故事。
在孩子完成作品后,老师应用咨询的语言来与孩子交流。不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问他提问的原因。如当孩子问你“老师你有孩子吗”,你应回答,“你为什么这么问”。这既是老师了解孩子的一种方式,也能鼓励孩子表达自我。
很多孩子在接触箱庭疗法后不愿意停止,甚至有的尿了裤子,裹着小被子也要玩儿。这时,老师需要限定时间,一般为45~50分钟。
《幼儿100》:对比国外箱庭疗法,您认为我国的箱庭疗法有哪些特色?
张日昇:在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箱庭疗法属荣格学派,强调分析、象征,即每一个玩具与摆放位置、顺序等都有一定象征意义。在中国,我们强调以来访者为中心,尊重其自我治愈力,这一点继承了箱庭疗法的命名者河合隼雄先生的思想。因此,在箱庭治疗过程中,我们不应向来访者解释箱庭或玩具的象征意义,也不对其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否则,可能会激活来访者的防御机制,产生阻抗。
在国外,箱庭疗法治疗师往往需要花费相当多的精力、财力,获得荣格分析心理学相关的资格。而我强调先玩,让治疗师体验,并感到好玩,然后再培训,整个过程并不需要消耗太多时间和金钱。
[选自《幼儿100》(教师版),2014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