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现代教育技术产生的原因
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心理原因;二是物质原因。
1.心理原因
我们知道,所有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即把书教好;所有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即把知识学好。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常常感到苦恼,自己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了许多,可下课后学生能够记住的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学生也感到苦恼,课堂上老师讲的都能听懂,可就是记不住,这又是为什么?师生都在不断探寻新的更好的教好、学好的方法。教好是为了学好,如何才能学好?学习首先要通过感官——眼、耳、舌、鼻、身。在这几种感官中,眼对学习最有用、最有效,其次是耳;眼耳结合,视听觉并用,对学习更有效。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有效的视听手段,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帮助教师进行成功的教学。师生们为了实现各自的心愿——教好、学好,都把希望寄托在现代教育技术上,因而促使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
2.物质原因
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依赖于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电子传播媒介,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1.3.2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人类从有教育活动以来,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技术的支持与影响。从某种角度来说,教育的发展以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在人类的教育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大的教育革命。
第一次教育革命:专职教师的出现,把教育年青一代的责任,从家族手中转移到专业教师手中,引起了教育方式的变化。
第二次教育革命:文字体系的出现。把书写作为与口语同样重要的教育工具,引起了教育方式的又一次变化,除了口耳相传,还有书写训练。
第三次教育革命:教科书的普遍运用,引起了教育方式的再一次变化。人们不仅可以向教师学习,也可以向书本学习,极大地扩大了教育对象,使知识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大大提升。班级授课制也随之产生。
目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运用,人类教育史上正在发生着第四次教育革命。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人们不仅能向教师和书本学习,还可以向更多的现代教育媒体学习,通过教育机器进行学习,从而使教育摆脱了“手工业方式”的束缚,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向着高效率、优质量的方向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表1-3-1)。
表1-3-1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续表
现代教育技术萌芽于19世纪末期的美国。19世纪9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教授将幻灯机应用到教学中,揭开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序幕。
20世纪20年代,随着无声电影在教学中的应用,美国一些学校开始自制教学影片,并先后成立了“全国视觉教育协会”等学术团体,在部分高校开设视觉教育课。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关于视觉教育的书《学校中的视觉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开始起步。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初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幻灯、投影、电影、录音等现代教育媒体逐渐产生并在教育中得到应用,显示了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提出了“经验之塔”(Cone Of Experience)理论,对视听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20世纪50年代,随着电视、程序教学机、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教育媒体的诞生并在教学中的运用,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香农的信息传播学等理论的提出,使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随着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教学系统、卫星电视教学系统的产生,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理论的提出,使得现代教育技术进入系统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系统、远程通信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等的产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入,使现代教育技术进入了网络发展阶段,从而为建立新型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奠定了物质基础,推动了教育改革,大大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使教育的全民化、多样化、自主化和国际化成为可能。
1.3.3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育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应用呈现出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的特征,并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技术越来越注重交叉学科的研究与应用
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更需要教育、学习、传播、系统等理论的支撑。教育技术是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的交叉性学科,它需要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研究。
目前,教育技术研究最前沿的两个领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网络教育,这两个领域涉及学校的教育体系、教师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应用,特别强调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对学习者提供支持,所以人们将会越来越重视包括教师培训、教学资源建设、学习支持等在内的教育技术实践性和支持性的研究。
2.从重视硬件和软件建设向注重学习过程和资源开发应用方向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从宏观角度来讲,经历了一条从硬件建设—软件制作—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的过程。当幻灯机、投影仪应用到课堂上后,标志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诞生,人们在不断丰富、提高和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的同时,也在时刻关注和研究相应的教学软件的制作技术,随着各种电教硬件设备的不断普及,性能的不断增强,软件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增进教学效率。为此,对学习过程的研究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已成为目前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和发展的主要趋势。
3.从注重“教”到注重“学”的方向发展
“教学”是对信息和环境的安排和协调,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而“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与信息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收获。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习者提供教学信息,而且要采用成功的方法、恰当的媒体、配套的设施来为学习者提供所需要的指导和帮助。相应地,学习者在学习时不仅要与教学信息相互作用,而且还需要与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设施相互作用,并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才能学好。因此,作为教育技术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注重“教”向注重“学”的方向转变,即一方面要对教学硬件与教学信息的传输系统进行设计与研究;另一方面,还要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开发。也就是说,要从学习者出发,提出能够达到的学习效果和目标的方案,设计学习过程,组织学习资源,从而改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增长学习者的知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所有新技术、新媒体、新模式、新系统都要有利于学习者学习主动性的调动,有利于学习过程的简捷和优化,有利于学习资源的获取、加工、保存、传输和发布,最终达到改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目的。
4.从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向以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方向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的初期发展阶段,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指导依据。这是因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具有“重知识、技能的学习”“重视外部行为研究”的特点,因而它符合现代教育技术初期发展的需要。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向系统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取代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依据。这是因为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重智能的培养”“重内部心理机制研究”“重个别化、情景化学习”的特点。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人们逐渐将工作重点由最初的研究软硬件的设计、开发、使用等方面,向研究如何应用现代教育媒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的方向转变。因而指导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也由原来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向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方向转变。
5.基于网络的教育应用逐渐向智能化、虚拟化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高速以太网技术的不断成熟,教育行业中的网络应用基本上得到普及,Internet成为信息社会中进行知识获取和信息交流的强有力工具,正在不断地改变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特别是日益崛起的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育,体现了教育技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在教育技术所涉及的多媒体信息处理中,如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求解策略和处理手段上都体现出了特有的功效,对教育教学领域的智能化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教育技术中的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视、听、触等方式来达到真实体验和交互,它可以被有效地用在教学、展示、设计等方面,是继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后出现的更高层次的计算机接口技术,其根本目标就是实现虚拟环境下的教学、实验、试验、体验等场景的现实仿真,成为现实技术支持下的虚拟教学环境。
6.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手段、资源、方法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强调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信息化学习资源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的学习能力,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协调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借助信息工具,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