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1 / 1)

现代教育技术之所以能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有其公认的理论依据和强大的技术支持作保证。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其技术依据是现代信息技术。

1.2.1 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技术依据的现代教育思想主要有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主导—主体”教学观、现代学校观、现代人才观和四大支柱教育观。

1.素质教育观

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三个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应围绕“三个发展”来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教育教学工作,以是否有利于“三个发展”作为衡量各项工作好坏的标准。

2.终身教育观

教育是一个大系统,除了学校教育,还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接受教育是个人终身持续不断的过程,应该将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时间分散在整个一生中,并且使教育和劳动、学习和工作相互交替进行。因此全面的终身教育已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3.“主导-主体”教学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导-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又都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只有充分发挥两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实施“主导-主体”教学观,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4.现代学校观

应该树立新的学校观念,凡是能够为学生提供知识学习的场所都可以是学校。如全日制学校、业余学校、远距离学校、网络学校等。

5.现代人才观

信息时代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而不是模仿型人才。创新素质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①全面+个性。使受教育者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②人脑+电脑。既善于用人脑,做到左右脑并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运作,充分发挥大脑的聪明才智,又要善于用电脑,不仅会操作电脑,而且会借助计算机与网络来进行学习和工作。③智商+情商。情商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从重视智商转到既重视智商,更重视情商,并大力提升年轻一代的情商,才能取得教育教学上的成功。

6.四大支柱教育观

教育要适应未来世界的发展需求,必须围绕四种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这四种学习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1.2.2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理论基础主要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和视听教学理论等。

1.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①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理论。有怎样的刺激就有怎样的反应。②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由局部到整体。③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重知识、技能的学习;重视外部行为的研究。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①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即S—AT—R(A代表同化,T代表主体的认知结构),客体刺激(S)只有被主体同化(A)于认知结构(T)中,才能引起对刺激的行为反应(R),即学习才能发生。②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人脑好似电脑,应建立学习过程的模型,用计算机程序解释和理解人的学习行为。③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获取知识的过程,绝非盲目的尝试。认识事物首先要认识它的整体,整体理解有问题,就很难完成学习任务。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重智能的培养;重内部心理机制的研究。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①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过程。②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敬,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③人际关系是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创造了“接受”的气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重学习的情感因素。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①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的。②学习从属于发展。儿童学习到些什么内容,取决于他的发展水平。新的教育方法应尽一切努力,按照学习者的心理结构和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将要教的材料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学习者的形式展开教学。③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比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强调智能的培养,重视认知发展因素。

2.教学理论

(1)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

赞可夫发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有:①“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把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②“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最好的教学。”要把教学目标确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2)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布鲁纳结构——发现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有:①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②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必须采取发现法。

(3)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有:①应该把学习看成一个系统,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来考察教学。②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对教学应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和全面评价。③教学最优化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4)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有:①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即存在八种多元智能: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②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文化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制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③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④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⑤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具有上述八种智能,只是其组合的方式和发挥的程度不同而已。⑥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都可能获得某方面的专长。

3.传播理论

(1)拉斯威尔的“5W”传播理论

拉斯威尔“5W”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有:①信息的传播有五大要素(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途径)、To Whom(对谁说)、With What Effect(产生什么效果)。②信息的传播有五大因素:传者——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群人;信息——是声音、文字、图像等;通道——是直接的,也可能是传播媒介;受者——是听众、观众、读者或某个人;效果——大或小,明显或不明显。

(2)施拉姆的双向传播理论

施拉姆双向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有:①信息的传播过程是一种双向的过程。②传者和受者都是传播主体。③受者不仅会接受信息,而且会对信息做出积极的反应。④传者可以从受者那里得到反馈信息,而且也可以从自己发出的信息中得到反馈。

(3)贝罗的“**CR”传播理论

贝罗“**CR”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有:①传播过程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信源、信息、通道和受者。②传播效果不是由四要素中的某一要素决定的,而是由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③影响信息的因素是内容、要素、处理、结构及符号等项目。而信息的内容、符号和处理均会影响通道的选择。

4.视听教学理论——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20世纪初,随着教学媒体的不断增多,1946年美国视听教育专家戴尔总结了当时的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及其对教学的影响,出版了《视听教学方法》一书,提出了视听教育理论——“经验之塔”,如图1-2-1所示。

图1-2-1 戴尔“经验之塔”理论

“经验”又称为“学习途径”,“经验之塔”理论主要强调具体学习经验的重要性,强调抽象学习经验必须以具体学习经验为基础,其主要理论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各种教学活动可以依据其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

②教学活动应该从具体经验开始,逐步过渡到抽象。

③教育不能停留在具体经验阶段,必须向抽象阶段发展,把具体的经验普遍化,上升到概念。

④在教育教学中应尽量采用各种教育技术手段来提供具体直观的经验,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

⑤位于“塔”中间的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更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空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方式的不足。

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具体经验看得过重,使教育过于具体化,而忽视达到普遍化的充分理解。

“经验”又称为“学习途径”,“经验之塔”理论主要强调具体学习经验的重要性,强调抽象学习经验必须以具体学习经验为基础。

1.2.3 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就是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形成的一种信息记录、储存、传输、呈现的综合技术。这种技术能极大地丰富和提高当今人们获取、传递、再生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手段,极大地改变了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有: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可以带动高新技术的智能化劳动,减轻人类的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因而信息技术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②实现了信息处理的多样化。信息的处理和交换实现了全球化、多媒体化、双向化和智能化。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打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③扩大了信息的增长量。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量和信息量都得到了极大的增长,满足了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④加速了信息的交流。现代信息技术加速了信息的流通,加大了信息的传播距离,从而改变了人类的时空关系,使地球成为一个“地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