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桃李满天的文德情怀(1 / 1)

一、学力强劲的见证

迎接亚运会火炬

漫步校园,变化真大啊!百年的大榕树见证着文德路小学的沧桑变化。德先生今天回到了母校。自从上次回来,多久了?

走在校道上,德先生沉默了。文德路小学前身是广府学宫的一部分。广府学宫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北起现中山四路的致美斋、十三中,南至文明路文德路小学、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观,有岭南第一儒林之称。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的长枪铁炮炸开了广州城,学宫毁于一旦。曾几何时,学宫就更名了?

1933年,文德路小学重建,至今已多次易名,不变的是“文德师者”敬业爱岗的情怀,不变的是“文德学子”好学进取的精神。

站在操场上,望着校外错落的旧民房,过去,家就在那里。那时,学童每天就在那里的祠堂上学、放学,琅琅的书声仿佛就在眼前。那平静的书院生活多么让人回味,日寇的铁蹄火炮粉碎了童年的梦,战火在祖国四处蔓延。学校被毁损了,学生们流离失所,有的辗转流离,有的加入了抗日的队伍。

德先生慢慢收回思绪。新中国成立以来,与母校一别就是60多年了。当年,老师在大榕树下敲打的大钟去了哪里?现在,榕树下换成了一块镌刻着“文润德泽”几个大字的石头,那是文德路小学办学的核心理念。

回想过去,入学时,文德路小学曾是“祭孔”的祠堂,当时五六岁的孩子对入学充满了希冀,私塾里老师就是用他们的“文”、他们的“德”时刻引领学生成长与进步。

看,迎面走来一个年轻人,他满脸笑容,走在操场上,仿佛洒满阳光,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快乐。他细细地向德先生介绍着,说新中国成立以来,虽多次易名,但文德路小学一直是区域内的中心小学。

提起文德路小学,大家都交口称赞,对于学校的办学显著成绩有目共睹。对于学校获得的众多荣誉,年轻人如数家珍。

德先生边听边回味,这么多年来,他一直留意着学校的新闻和成长。当听到文德路小学获得“广州市红领巾示范学校”的荣誉时,德先生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1950年5月27日,文德路小学师生在中山纪念堂参加了广州市第一批少先队入队宣誓仪式。学校大队长朱永昌同学作为全市学生代表上台讲话。那句“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誓词,从此镌刻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

1950年7月的暑假里,文德路小学队干们过了一个开心而有意义的假期,中队长以上的队干参加了“广州市第一届少年儿童夏令营”。

1951年6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儿童节,文德路小学师生在越秀山接受了朱光市长对广州市少先队的检阅。部分少先队员代表参加了广州市第一个少年宫开幕典礼,还参加了少年宫举办的各项活动。

作为新中国的见证人,曾经的“文德学子”渐渐步入老年,但“文德师者”那点点滴滴的教育却时刻未曾被忘记。

德先生指着后操场的大楼,说道:“这里原来是老师的办公室,原来都是低矮的砖木结构的老房子,课室连通,上课时互相干扰。不过那时上学的人不多,现在都不认识了!”

年轻人回答说:“这是我们学校的综合楼,一楼是恒温泳池,学生四季都可参加游泳活动。二楼是多媒体阶梯室,学校的公开课、研讨课都在那里上。旁边有心理咨询室、沙盘室,驻校社工在这里为学生排忧解难。三楼有智慧课室、电脑室、网络控制室,是学校的信息中心。四楼、五楼有美术室和合唱室,是学校的艺术中心。”

德先生眼前一亮:“哦?”

看出德先生的想法,年轻人继续说:“以前,学校场地不足,在越秀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教学设施设备都紧跟时代更新换代了。您看,操场原来只有篮球场,现在拓出了两条环形跑道,让学生可以在阳光下快乐地奔跑,张扬个性,锻炼体魄。学校田径队、游泳队、棋艺队、武术队在赛场上成绩优异,向市、区队输送了大量人才。”

年轻人又说:“除了体育,我们的艺术队伍也非常优异。有连续从第一届到第十三届广州市中小学生合唱节都取得第一名好成绩的合唱队。合唱队还多次参加世界合唱节,《摘菜调》等曲目获得少年组金、银奖等好成绩。有《大盘菜》《追逐声音》等舞蹈,多次获得广州市中小学舞蹈比赛一等奖。还有虽然起步较晚,但成绩不断提升,在区赛中名列前茅的管乐队。学校艺术团还代表广州市参加了全国艺术展演,获得第一和第三等奖的好成绩。”

德先生听得连连点头。离开母校几十载,学校变化真大呀!还有些什么变化呢?他默默地随着年轻人的脚步迈上台阶。沿着学校的楼梯,一张张学校活动的照片展现眼前,这是……

耳边再次响起年轻人的声音:“我们学校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感受社会变化,回馈社会。请看,这是探访独居老人,送上中秋月饼;这是到广西贫困地区捐赠字典;这是到社区推广垃圾回收知识的活动;这是在北京路花市义卖‘福’字;这是在地处珠江新城的广东省博物馆进行社会调查(环保袋使用情况);这是在广东省艺术博览院开展义务讲解员学习活动;这是……”

缝补衣服、钉扣子、麦兜、航天员?这又是什么活动?德先生心生不解。“老先生您看,这是我们学校的科技节。您知道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生只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也要让学生动起手来呀。学校科技节就是为学生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补衣服、钉扣子是生活技能的训练。您看到麦兜了吗?哈哈!这是老师和学生的创意作品,通过遥控的方式,以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形象展现一队卡通音乐组合秀。”

德先生边听边走,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二楼平台。一组平台吸引了德先生的目光,他抬头一看,水的循环?这是?他转过头望向年轻人。年轻人微微笑道:“这是我们的环保科技平台呀。我们利用每层楼的梯间,按不同的主题设计不同的平台,等会儿您就会见到的。科技源于生活,影响生活,无处不在。有了这些直观感受,学生对科技活动充满了兴趣,学校科技队伍就有测向队、无线电工程、机器人队、创新小组、车模队等。其中,测向队在国家赛场上非常霸气,他们多人多次获得全国赛第一名,省赛、市赛更是不在话下,一个学期下来就有50多个奖项,是学校的明星队伍。机器人队伍限于场地,但人少精练,在市级比赛中也获得了好成绩。创新小组组建较晚,但成绩斐然,创新项目在2013年广州市创新大赛中获得第一、第三等奖的好成绩。”

德先生笑着连连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