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传文化德的办学情怀(1 / 1)

一、直面疮痍的变革

我离开文德路小学三十年了,还依恋着树木葱郁、鸟语花香的校园,怀念着朝夕相处的同事们和天真烂漫的孩子们。

1972年3月中旬,组织派我到文德北路第一小学任校革委会副主任。因受“**”飓风横扫,学校组织瘫痪,纪律混乱,急需拨乱反正,整顿治理。

我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解放思想,丢掉包袱,轻装前进,尽最大的努力把文德北第一小学办成社会主义人民学校,并跨入省内重点学校先进行列。但我心里还是有些顾虑的,不知道以后会怎样。

退休教师照

党支部书记潘幼达同志理解我心中的烦恼,恳切地对我说:“组织把你从五七干校调回来,证明组织相信你关系清晰,也相信你的能力。你应该放下顾虑,带领大家把学校办好。”她的话语给予我鼓励、信心、力量和希望。我放下了思想包袱,勇往直前,与师生们奋发向上、团结拼搏,共同建设美好的校园。

这是文德路小学黄柏青校长的肺腑之言。她于1972年3月至1986年6月任文德路小学的革委会副主任、校长。那时,文德路小学名为文德北路第一小学。正如黄柏青校长所言,她接手的是一所组织混乱的学校,但是,组织的信任、同事的支持让她坚定了信心,带领全体师生持续变革,办出了一所声誉蒸蒸日上的名校。

(一)建章立制入正轨

学校变革的第一招,就是建章立制,让学校发展快速步入正轨。

当时,学校初中班9个,小学班一至五年级各3个。以年级为单位,学校建立级长负责制。级长主持思想品德教育、集体备课,协调级内各方工作,包括教师请假、调课、代课事务,以及少先队、语文教研、卫生、财务工作,还负责向革委会进行工作汇报。

同时,学校建立专科教研组,有数学、体育、音乐、美术等科组,设组长1人,研究教学事宜。他们互相合作,积极钻研,最终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在行政管理方面,主要的制度有:分管各年级工作;执行听课制度,每周2至4节,听课教师要与任课教师分析教学情况;执行值周制,提前半小时到校负责检查各班情况,处理突发事件;检查教师对家长的工作;审查班主任对学生的评语。

在这些制度的引领下,教师甘挑重担,积极放开手脚,大胆创新。例如,级长陈嘉碧主持初中组,把学生按班级、能力调整,合成一个约30人的班,并且由她当班主任,肩负重担,攻坚克难,使其他老师能够更安心地工作。

(二)咬定课堂要质量

学校变革的第二招,就是咬定课堂,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变革前,学校的教学情况是:语文学科期末不及格率35%、数学学科期末不合格率35%;留级率13%,单科经补考不及格要留级;行政不听课,只是巡堂;教师只教成绩好的,成绩不好的则不理;有的老师上语文课只带一本《毛主席语录》……

于是,学校由潘幼达书记挂帅,带领全体员工进行政治学习,开展“评功摆好”活动,发扬成绩,表扬好人好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树立教师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同时提出面向全体,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的要求,制定集体备课制度,举行全校公开课,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詹木英老师)

自詹木英老师迈出课改第一步,一个个“向好”的教育情景随后不断涌现。

一年级思想品德教育课,由胡剑敏老师执教《勤洗手》,通过卫生习惯培养,在学校建立晨检制度。每天早会时,由班级卫生委员检查学生的双手、衣服、鞋袜等,进行评比并且公布结果。由此出现了很多卫生积极分子,学校也多年被评为卫生先进单位。

二年级语文教学由陈广明老师执教,她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方面,颇有心得。她作为广州市第一批高级教师,引领广大教师掀起了教学改革的新**。

五年级思想品德教育课,由郭燕钊老师执教《国旗》。其后,学校抓住时机建立校园升国旗制度。每周一早上8:00,全校师生列队到操场参加升国旗仪式,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紧接着是五年级数学,教材是“四则混合运算”,由林国雄老师执教。二年级数学由老教师邱佩琼老师向市、区教师公开关于应用题解答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能力。梁铨善老师的现场教学是初一级数学,其中代数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求根的公式在课后获得一致好评。教师们精心钻研教材,选择有独到之处的教学方法,能深入浅出地解题,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深受赞扬,推动了教研活动的开展。

语文科由五年级苏南屏老师上阅读公开课《真善美》,重点是朗读能力的培养,分角色朗读,使文章听起来有抑扬顿挫、层次分明之感,还带动起教师们改变唱读的陈词滥调,为改革朗读教学创出新起点。

……

(三)活跃课余展才艺

学校变革的第三招,就是活跃课余生活,让学生的精彩才艺不断得到展现。

为了活跃学生课余生活,学校设立20多个兴趣小组,有合唱、舞蹈、体育、美术、刺绣……学校聘请有专长的老师主持兴趣小组,三年级以上学生每人参加一项,时间安排在周二下午第二节课。老师各尽所能,人尽其才,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培训。兴趣小组深受学生喜爱,帮助学生们发挥了多才多艺的潜能,是他们学习的新天地。

例如,黄锦屏老师主持的合唱组很有抱负,立志培养有名气的优秀团队。黄老师培养学生时重视基础教育,从音阶、唱功、听音、练声为起点,同时注重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用歌声赞美祖国的美丽富饶、人们热爱生活的感情,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激发学生们的毅力。合唱组的学生们不怕难不怕苦,坚持训练,常常18:30后才回家。功夫不负有心人,合唱组在广州市合唱节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特大荣誉。日后更是连续四届荣获一等奖,奠定了文德路小学合唱团的基础。

在骆仲平老师带领下,体育组努力钻研教学,精益求精,组织学生晨练(6:30)。他们不惧严寒酷暑,每天都以顽强拼搏的姿态,培养学生体能技能,成绩显著。学校荣获广州市传统项目小学生田径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后又被评为市体育田径传统项目单位;高武洲同学在省、港、澳田径赛100米跑和三级跳远比赛中获得冠军,为校争光。

科学技术方面,谢振宇同学在广东省第四届青少年电子计算机编程比赛小学组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为他将来继续在信息技术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人们熟悉的“Hello Kugou”,便出自他所创立的酷狗音乐。

学期末,各兴趣组竞相亮相,形势喜人。在美术、书法等比赛中,学生展示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体育花会是校内首创,学生们踢毽子、跳绳、下棋,在竞技中尽显机智勇敢。晚上的文艺演出,则有朗诵、唱歌、大合唱、舞蹈等节目。学生们歌声优美,舞姿翩翩。还有话剧表演,生动诙谐,令台下观众捧腹大笑。此时,掌声、欢笑声、音乐声响彻学校上空,校园成为欢乐的海洋。

(四)抓准时机育新人

学校变革的第四招,就是抓准时机,让全校师生成为时代新人。

1972年清明节,少先队组织师生前往银河公墓祭奠革命烈士。礼毕,师生分散活动,有个别学生抢夺摆摊人的钱财。回到学校,老师议论纷纭,表示“惩一儆百,必须开除”。学校要求老师停止评论,因为学生已认识到抢夺他人钱财是违法行为,危害社会治安,接受了公安机关处理。该生所在班的学生表示,犯错同学要向摊主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更要保证以后绝不再犯。学校请示了教育科,接受该班学生的意见,为了教育其本人及全校学生,给予其记一次大过处分。同班同学没有嘲笑也没有歧视该学生,而是更多地关心其生活和学习,使他的行为有了很大改善。经过两个月的考查,学校公布撤销对他的处分,大家也由此受到教育,学生遵守纪律的情况大有改观。

一次,五年级老师上数学课,有学生因违反纪律,被老师赶出教室,该生则索性逃出校外。得知此情况后,学校立即组织老师进行寻找,并且耐心与该生谈心,努力让该生与老师消除了彼此间的隔阂,有效地促进了教学。

在“学雷锋,见行动”的活动中,四年级(3)班学生响应号召做好事,每日自发组织接送班上因残疾坐轮椅的同学,家长频频表示感谢。

当广州市教育局举办思想品德教育经验交流会时,学校行政老师前往发言,并印发小册子分发到各校,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影响甚广。

1978年,成为区重点小学的文德北路第一小学,接待省、市、区兄弟学校教师来观摩,全面开放,还举办了十多场公开课,涵盖多个学科,受到参加活动来宾的诸多赞扬。他们认为学校校风校容大为改观,教学工作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重视政治思想教育,音乐课也把政治思想教育融入知识教学之中,是教学范例。这给文德路小学的教师以极大的鼓舞。

又一年,广东省外事处公布,文德北路第一小学成为广州市对外开放接待单位,学校接待任务又迎来新跨越。李韶生老师说:“接待外宾,我们的言行举止代表着中国,责任重大。”可见,学校的教师们有勇气,有能力,敢于担当。

于是,学校抓住时机向师生进行系列教育。一是开展礼节教育活动,明确来学校参观访问的外宾是朋友,师生态度要彬彬有礼。二是接待来访国家前,学校先向同学们介绍认识该国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物产资源,使学生对来访国家有感性认识。三是组织欢迎队伍,仪式隆重,气氛热烈。鼓乐队站立校门口,客人进门吹号奏乐,精神饱满,心情愉悦。接着,在校道的合唱队欢呼“热烈欢迎”,此起彼落,唱着歌迎接外宾进入校园。四是接待室由行政负责,致简单的欢迎词,介绍中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制度、课程设置等,然后观看学生作品,游览校园;观看学生上课,重点了解英语教学情况;在操场上观看学生的体育竞技表演和其他文娱活动。加蓬总统在观看四年级(3)班的体育课时,赞赏不已,并要求合照,学生表现得热情有礼、落落大方,促进了中加两国的友谊。

学校还接待了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外宾,每一次接待都是对外开放、交流学习的好机会。1983年10月7日,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朋友们到文德北路第一小学拍摄电影《澳中儿童》,学生邓思广参与摄制;同年4月,广州市市长叶选平与外宾来校参观指导,我们感到很高兴,也很荣幸。日本朋友参观回国后,在报纸上刊载了访问中国的见闻,并把报纸寄回学校留念。

接待外宾的工作使学校师生获益匪浅,拓展了眼界,与世界各国人民增进了友谊。与世界的接轨也让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南大门——广州。

退休教师合照

革委会也关心教师的冷暖。林照榕老师小女儿患贫血症,学校予以困难补贴,又腾出一个教室给他们一家居住,保证他们生活的安定。李韶生老师家住白鹤洞,与家公同住,地方狭小,学校也挤出一个小房间给她安家。反过来,他们也爱护学校,帮助做好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林国雄老师动情地说:“有人要我到别校任职,效益好,工资高。可我在文德北路第一小学,人缘好,干群关系融洽,不愿攀高,想在这里安心做下去。”

就是这样,为了改变学校旧面貌,虽然阻力巨大,但党组织的教育和支持,使大家怀着共同志向,不畏艰难险阻,不怕路途崎岖,改革攻坚,走出了一条成功办学之路。同时,教师得到组织信赖,也主动向党组织靠拢。林照榕老师被中共广州市东山区(今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委员会批准为光荣的共产党员。后相继又有郭燕钊、黄柏青、陈嘉碧、苏南屏、刘世平、邓惠梅等老师被吸收为共产党员。“红灿灿”的光荣榜照亮了美丽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