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在其著作《国史大纲》中开宗明义:“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委卸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以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如钱穆先生所言,饮水当思源。为培养孩子们正确的历史观,使他们对“文德精神”有感性的认识,每一年,文德路小学的教师都会给孩子们布置一个作业:文德路上寻珍宝。学校希望通过寻宝之旅,帮助学生发掘“文德精神”。从学生的实践报告来看,他们的确收获颇丰。在寻宝过程中,他们寻得了“三宝”。
(一)古玩字画是好宝
北宋庆历年间,广府学宫于其侧开路,时称府学东路。府学东路历经宋、元、明、清数代,后随着广州古城墙的拆除、马路的扩建,于1918年更名为“文德路”,沿用至今。
从文德路往东行,有万木草堂、番禺学宫和广州贡院;往西行,有大、小马站的书院群;往南行,则是南园诗社。沿文德路一带,有秉政祠、无着庵。文德路上,还有城隍庙、南越国宫遗址、番山亭。
自古就是文气聚集之地的文德路,是广州城的文脉。这样的宝地,自然会滋养出一批文人墨客、教育名流。史料显示,明清时期,全省文人赴省城会考,都会来到文德路。当时,文德路附近有数十家文化书院。民国时,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曾租住在文德路上的文德楼。而鲁迅先生在广州居住时,也喜欢和夫人许广平逛文德路。文人的荟萃,促进了广府“雅文化”的诞生和发展,古玩字画的交易在文人们的鉴赏交流中悄然兴起。此外,广州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商都,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商口岸,自古商贸发达。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作用,造就了文德路上享誉百年的古玩字画一条街。
明末清初,文德路有书店、古玩、文具店40多家。20世纪20年代,文德路有40余处旧书摊和古玩店,文华阁、萃经堂等更是名噪一时。
现今,文德路上的古玩字画装裱店鳞次栉比,从名贵古玩字画到一般行货,这里都有。金德书画商贸城、玉鸣轩、东方文德广场、粤雅堂等,是近年来新兴的古玩字画商贸集散地。其中,粤雅堂是广州文物第一总店,所陈列字画、古玩艺术水平较高,包括郑板桥、张大千的书画作品,以及隋、元时代的陶瓷等。这里还会定期举办各种古玩字画的鉴赏活动。
(二)笔墨纸砚是妙宝
文德路作为千年文脉,不仅是古玩字画一条街,也是文房四宝一条街。
漫步于文德路上,所见除了古玩店,就是文房四宝店。流光淡雅的笔墨纸砚,让整条街都弥漫着翰墨书香。随便走进一家小店,与店员攀谈,你会发现在书香墨香里待久了,店员也变得文气起来,有些店员还练就了一手好书法。在店铺前,也时常有一些鹤发童颜或器宇不凡的老先生泼墨挥毫。
文德路上最有名的文房四宝店,就是老字号“三多轩”了。从清末开始,许多达官显贵、社会名流、书画家都喜欢到“三多轩”购买文房四宝。“三多轩”确实集聚了上等的文房珍宝,如安徽宣纸,浙、川、桂等地的优质画纸,端溪名砚,上海、徽州的胡开文墨条,北京的“一得阁”墨汁,北京李福寿毛笔,上海老周虎臣笔,湖州善琏湖笔和王一品湖笔,苏杭扇签等。
(三)文德精神是至宝
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皆因广府学宫而兴。因此,通过文德路寻宝之旅,学生欣喜地发现,文德路是广州的文脉,广府学宫是文德路之根。而广府学宫作为“岭南第一儒林”,是广州文脉的中心。文德路小学位于广府学宫的中心,地位亦举足轻重!由此,学生们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
于是,文德路小学的教师会趁机引导学生从“文德”二字中,搜寻“文德精神”。从古籍中,文德学子找到了“文德”二字的内涵。
“文”,此字在甲骨文中像纵横交错的纹理,《说文解字》载“文,错画也,象交文”。可见,“文”的本义是花纹、纹理。依儒家而言,纹理即自然之道,即“人之初,性本善”,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之“明德”,后引申为知识、文化、礼仪。
“德”,《说文解字》指“升也”。右下之一心,为遵循本性、本心之意。德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后引申为道德、品行、修养。
文德学子惊喜地告诉老师,原来在文德路上寻宝,最大的宝就是“文德”二字的内涵,即本善之心。古往今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直至“止于至善”。这,就是文德的根本,就是文德精神的根本,就是文德路上最耀眼的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