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越今秀的教育圣域(1 / 1)

一、府学文化的传唱

广州市越秀区文德路小学创办于1933年,在历史上曾多次易名。它曾是广州市第四十六小学、街坊小学;1952年2月和1952年8月,分别与广州市第十三小学、广州市第七小学合并,改名为永汉区国民第一中心小学;1953年,与私立崇德小学合并,易名为北区第三中心小学;1961年,北区第三中心小学划归东山区管辖;1972年,民办小学改制,珠光民办小学部分师生并入,改称为文德北路第一小学;1990年,更名为文德路小学。2014年,学校占地面积为9308平方米,有36个教学班、1542名学生、80名在编教师。

校门

今天,文德路小学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文德北路77号,地处文化教育的“圣域”,显示出历史悠久、书香浓郁的特点。

(一)校居圣域教泽长

据史料显示,文德路小学正居于昔日广府学宫一带。这里侧拥番山,一直是文化教育的“圣域”。

广州最早名为“番禺”。《建广府学宫记》记载:“一日,诸生百有五十一人以状来请……咸曰城东南隅有驻泊都监官廨,值番禺之前而风水且顺,建学聚徒,此其吉地也。”

番山经过长期营缮,到明代已是万木交荫,因东南两面环水,水气充足,云霞自生,成为城中一大美景,即“番山云气”。所谓云气,可能是水汽、炊烟与祭孔之香烟缭绕于山中而形成的。伦以训说:“岭南英气,钟于会城。”他把番山云气比喻为“英气”“衣冠之气”“文明之气”。清代,番山云气更具别样色彩。有记载,“嘉庆间,番禺刘君霈寓于广郡学宫之燕居亭。前有番山甚小,一日晓起,忽出白烟一缕直上。刘君是年遂入泮,后成进士”。学宫里的士子都把番山之云看作科举中第的祥瑞。又有载,“采《爱莲说》,植莲于番山侧之小池,士游泳其间,有浴沂咏归之遗意焉”。小池植莲具教化大义,确实是儒门学校的特色。学宫为文翰荟萃之所,其中一井一池无不披有文苑色彩。广府学宫大成殿后曾有一井,被称为“翰墨泉”。井既为翰墨泉,池则顺理应被称作“翰墨池”。

元世祖曾诏令全国各地修复或新建孔庙,并把孔子的地位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元武宗朝,孔子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广府学宫的平面布局与现存的番禺学宫(农民运动农讲所所在地)基本相同而规模更大,都是按照我国殿堂庙宇的传统式样建造的,即沿中轴线对称排列,与错落有致的碑、亭、池、树构成一大院落,以广州城的文明门与番山连成一条中线,建筑物均坐北朝南。学宫中心地带建有雄伟的大成殿,殿中供奉着孔子之位。大成殿后不远是崇圣殿(在今文德路小学一带),殿内供奉孔子的祖先。殿后不远是番山,山上有亭。对近代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康有为、梁启超师徒,就曾活动于番山一带。

而广州市的越秀区,既是一座“千年古城”,也是“南粤文宗”的教育圣域。[1]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广州城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在越秀区内进行的,广州古代文化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亦然。传说中周朝时岭南地区的才学之士高固,在清代阮元主持编纂的《广东通志》里被列为列传第一人,与高固有关的五羊传说成为越秀区内最精华的城市精神载体。汉代的杨孚、唐代的张九龄等岭南学人,一个个通过广州的阶梯迈向王朝的权力核心。魏晋南北朝时大批海外高僧来华,多在光孝寺译经传教。唐代开科取士以来,广州成为省内读书人学习进修之地,至今,越秀区内还保留着众多古老的书院、学宫遗址,如广州贡院、广府学宫、南海学宫、番禺学宫、越华书院、应元书院、西湖书院、庐江书院等。它们都是广州文化和教育发展的最好见证。岭南地区众多文化教育名人都在越秀区留下了活动痕迹,如广东历史上第一位探花李昂英与海珠石、宋代大学者崔与之与崔府街、南宋状元张镇孙与状元坊、明代一门四进士的状元伦文叙与福地巷、明代著名思想家陈献章与白沙巷、明代教育家湛若水与湛家大宅、戊戌变法的领军人物康有为与万木草堂、鲁迅与白云楼、许广平与许地……漫步在越秀区的街头巷尾,我们时时能感受到历史上名师名家与学子精英在这里留下的文脉余韵。文德路、文明路、豪贤路、擢甲里、魁星巷、聚仁坊、教育路,这些带有浓厚文化教育色彩的地名,凸显出越秀区教育发展深厚的历史底蕴。

(二)府学文化根脉新

2015年7月9日,这一日是文德路小学的又一个“毕业日”。

这一天,自1933年建校以来的第82批毕业生,将留下他们的毕业记,也将与历届毕业生一起延续“府学文化”的根脉。

经典诵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毕业生们正在诵演《大学之道》。他们真诚的声音,浩然的正气,引发台下阵阵掌声与声声喝彩。

此刻,舞台幕后,他们的老师文先生正默默注视着这一切,嘴角漾着欣慰的笑。要知道,此刻毕业生们所立之处,正是当年广府学宫大成殿——供奉着孔子及七十二贤人——举行祭祀及重要典礼之处。

舞台上的灯光营造出幽深的意境,一如文先生那幽深的目光。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琅琅书声从舞台上传来。毕业生们正在诵读《孟子·公孙丑章句》。文先生环顾四周,今夕何夕?岁月无声,昔日的广府学宫建筑,早已不复存在。

今日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的榕泉舞台,已不是昔日广府学宫的大成殿;今日的文德路小学,也不是昔日广府学宫的崇圣殿。然而,琅琅的读书声还在,府学文化的根脉还在,崇教兴学的家园还在。只要这些还在,复兴就有希望。

广府学宫,又称广州府学宫,最初的名字是广州学宫。在古代,州与府作为地方行政建制是有区别的。远古时期的“九州”是指以城市分布为标志的中国的九大区域。宋代的“州”是指“路”与“县”之间的行政机构。元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改为四级制,即省、道、路、县,广州的行政建制改为广州路,属江西行省广东道管辖,广州是广州路治所。明清时期,元朝的地方行政建制被进一步调整。明朝初年,朱元璋统一全国后,将广州路改为广州府,成为广东省城的治所,是省与县之间的行政机构。这样,广州学宫也随之改称广州府学宫。一直到清末,人们简称其为广府学宫。广府学宫旧址位于今越秀区文德路与文明路交界处,现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一带。

官府对旧时学宫有一定的规制,任何人置身学宫都要放低身架,以示崇学尊礼。广府学宫是宋、元、明、清四朝广州士子在本地就学的最高学府,许多广府的举人、进士都曾在这里求学,这里也被称为“岭南第一儒林”。这座越秀区内曾经辉煌近千年的广府学宫,虽逝昔日之荣耀,但工人文化宫、文德路小学、中山文文润德泽石献馆、十三中这些在其原址上新兴的文化、教育机构,仍然延续着学宫久远的人文历史。[2]

文润德泽石

[1] 广州市越秀区政协.学海千年说越秀——越秀教育史话[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引言.

[2] 广州市越秀区政协.学海千年说越秀——越秀名校春秋[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