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列传(1 / 1)

白话二十四史 李海杰 939 字 6个月前

李密(582—619年),字玄邃(suì),一字法主,京兆郡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农民起义领袖,隋末割据群雄之一。

农民起义军中的贵族领袖

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辽东李氏,曾祖父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祖父是北周高官,父亲是隋朝名将。

李密足智多谋,文武全才,志向远大,经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

隋文帝时,李密的父亲去世,他继承了爵位,开始散发家产,收揽门客,礼遇贤才。

隋炀帝刚即位,青年李密凭借恩荫成为皇家侍卫。有一次,李密在宫中站岗,隋炀帝发现他左顾右盼,神态异常,让大臣宇文述将他调出宫廷。

宇文述对李密说:“贤弟那么聪慧,应该靠才学获取官职,做侍卫有什么出息呢?”李密深受鼓舞,于是称病辞职,追随名师包恺,刻苦学习,专心读书。

有一天,李密骑着黄牛去包恺家,将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一手牵牛绳,一手拿着书读,十分入神。宰相杨素见到便问他读什么书,李密说是《汉书?项羽传》。

经过一番交谈,杨素非常欣赏李密,对儿子杨玄感等人说:“我看李密的见识、气度比你们强多了。”杨玄感于是与他结为好友。

613年,隋炀帝东征高丽,命令杨玄感在后方督运粮草。杨素因为受到隋炀帝的猜忌,生病后拒绝服药而死,杨玄感因此怀恨在心,趁机发动叛乱,请李密做谋士。

李密对杨玄感说:“我有上中下三条计策。上策是截断皇帝的后路,让他进退失据,不战而降。中策是占领关中,利用地形优势抗衡朝廷。下策是就近攻打东都洛阳,但是守军已经有了防备,短期内难以取胜。”

杨玄感却认为下策才是最佳选择,于是进攻洛阳,结果久攻不下,兵败而死。李密被俘,在押往隋炀帝驻地的路上逃脱,投奔了瓦岗寨义军首领翟(zhái)让。

翟让派李密去各地劝降起义军头目,所到之处无不归降。翟让对他刮目相看,召见他商议大事。李密说:“现在我们兵马众多,但粮草不足,一旦大敌当前就危险了。”他建议翟让占领军事重地荥(xíng)阳(今河南省荥阳市),夺取洛口仓(今河南省巩义县)。洛口仓内存有两千多万石粮食,瓦岗军占领后开仓放粮,吸引了大量饥民加入。隋炀帝多次派兵讨伐,都被李密击退。

取得几次大胜之后,瓦岗军中的得力干将徐世勣(jì)、王伯当等人都认为李密比翟让更具有领导才能,而且出身高贵,更有号召力。翟让也自愧不如,将领袖之位让给李密,瓦岗军的规模达到几十万人,成为隋末群雄中最强大的一支队伍。

翟让的老部下对李密心怀不满,企图夺权。李密得知后,设下鸿门宴,将翟让和党羽全部杀死,导致很多将领不再信任他。

当时北方乱成一团,隋炀帝撤到江都,让孙子杨侗(tóng)留守洛阳。瓦岗军围攻洛阳,杨侗多次向隋炀帝求援。

正在这时,禁军将领宇文化及发动政变,杀死隋炀帝,带领十万禁军返回关中老家,途经李密的地盘。杨侗在洛阳称帝,用高官厚禄拉拢李密,让他去攻打宇文化及,实际上是想让他们两败俱伤。李密不顾部下劝阻,答应了杨侗,亲自率军出战。

通过一番隔河喊话,李密发现宇文化及既没谋略又没文化,对部下说:“宇文化及这么无能,还妄图称王称帝,我挥一挥手杖就能赶走他。”

李密知道宇文化及粮草不足,便假意求和。宇文化及非常高兴,任由李密的士兵大吃大喝。待粮食耗尽后才发现中计,勃然大怒,对李密发起进攻,结果被打得惨败,仓皇向北逃窜。李密也被乱箭射伤,实力受损。

正当李密准备进入洛阳接受封赏之际,权臣王世充发动政变,控制了杨侗,亲率两万精兵进攻李密。李密刚刚战胜了宇文化及,开始骄傲自满,士兵疲惫不堪,被王世充打得一败涂地。

李密带着几十名骑兵逃出重围,与王伯当等人会合后,心灰意冷地想自刎谢罪。众人连忙劝阻,建议李密投奔已在长安称帝的唐高祖李渊。李密别无良策,只好同意。

李密原以为会得到唐高祖的重用,没想到高祖只给他一个品级很高却没有实权的官职。李密愤愤不平,假托回河南招抚旧部,再次聚众反叛,不久被唐军杀死,终年三十八岁。

【原文】密以轻骑自武牢渡河以归之,谓伯当曰:“兵败矣!久苦诸君,我今自刎,请以谢众。”众皆泣,莫能仰视。——摘自《隋书?卷七十》

【译文】李密依靠轻装快马从武牢关渡过黄河来到王伯当处,对王伯当说:“我们失败了!辛苦各位那么久,我现在准备自刎,请允许我以这种方式向大家谢罪。”众人都流下眼泪,无法抬头看他。

词语积累

牛角挂书:把书籍挂在牛角上,边走边读。形容读书非常勤奋。

罄(qìng)竹难书:罄,完;竹,写字的竹简;书,书写。罪行多得用尽山上的竹子都写不完,形容罪行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