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叫你弱,小个儿也敢欺负大个儿(1 / 1)

大约在同治九年(1870年),中日之间发生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当时清政府并没察觉其中的奥妙,可对于日本国来说,它包藏了祸心。

1870年9月,日本明治天皇派外务省权大臣(相当外交部副部长)柳原前光来到中国天津,拜会直隶总督李鸿章和三口通商大臣成林,递交了一封日本外务卿的亲笔信,信中提岀跟中国立约。中方认为同日本没必要立约,而日方态度坚定。“立约”这事群臣议论过,意见不统一。总的感觉没什么大不了的,中国先后同英、美、法、俄、西、葡等国家立了约,本着天朝“一视同仁”的精神,就同日本立约吧。那时曾国藩还活着,他和李鸿章都赞成立约。

慈禧太后批准已任北洋大臣兼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全权同日本人谈判。1871年,日本派大藏卿伊达宗城为正使、柳原前光为副使,来到天津同李鸿章谈立约的事,谈判似乎进展顺利,不到两个月便商定立约稿,9月份双方签字,称之为《中日修好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是:1.没有最惠国条款。2.领事裁判权与协定关税彼此共享。3.领事裁判权限于刑事案件,不适用民事案件,并且要由所在国的地方官会审。4.日本划出横滨等八个港口,准许中国人前往居住和贸易。清朝对其开放十五个港口。5.中、日两国人民均不得在彼此国家的内地与非通商港口进行贸易。6.中、日两国政治制度和法律均不相同,各行其是,互不干涉内政。

乍看《中日修好条约》不算什么不平等条约,这不过表面文章。日本跟中国立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它要获得同清朝平等的地位。往深处想,清朝是琉球、朝鲜等国的宗主国,那些国家年年向中国进贡,日本和中国平起平坐了,它便顺理成章地取代之,成为琉球、朝鲜的宗主。事后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琉球国自明朝始,即同中国保持密切关系,岁岁进贡,经常一岁两三贡。清军入主中原后,两方关系更为紧密,每逢琉球新王继位,清朝会派使节前往祝贺和册封。1872年9月,天皇强封琉球王尚泰为琉球藩王,为日本的一藩,琉球就此不再向清朝进贡。两年后日本索性侵吞琉球,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改为冲绳县。清朝无可奈何。

日本人得寸进尺,不久柳原前光又往中国跑,提出换约,遭到李鸿章的拒绝。见试探无效,就没再提换约的事。1873年,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亲自充任驻华全权大使来华赴任。同治皇帝亲政时,允许各国公使觐见皇帝,日本公使同英、美、法等西方国家的使节并肩站在一起,接受同治皇帝的接见。虽然是走过场的形式,日本人则十分得意他们跟西方列强同处在一样的位置上。

蛇吞大象之前,肯定吞食过青蛙一类的小动物,胆子练大了,胃口练强硬了,方敢向大家伙张口。上一章讲过,日本将琉球归于己有后,开始蓄谋侵占中国领土台湾。它借口台湾土著杀了琉球渔民,替人家拔擢,悍然出兵攻台湾。因得不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管清朝要下五十万两银子的赔偿金,才找个台阶退兵。特别是中法爆发战争,清朝没败,却委屈求和。清政府无能和软弱的本性让日本人瞧得清清楚楚。既然这个亚洲的大个头好欺负,就欺负一下别客气。它的下一个目标瞄准了清朝的藩属国朝鲜。

朝鲜是中国近邻,史称“高丽”。明朝洪武元年,开国皇帝朱元璋派使节赴高丽国,赐玺书,确立了两国的藩属关系。1392年,李成桂推翻了高丽的君主王瑶,建立了李氏王朝。遂派使节来中国,请求明朝政府给予册封,还希望洪武皇帝朱元璋为他的新朝拟议的两个名字中选用一个,其中的一个名字就是“朝鲜”。朱元璋选择了这个名称。朝鲜和明朝的关系一向走得很密,年年朝贡,有时一年朝贡多次。1592年,日本对朝鲜发动过两次侵略战争,丰臣秀吉结束了日本国内多年战乱后,出兵朝鲜。明朝立刻派岀远征军,经过七年战争,将日本人赶岀朝鲜。朝鲜和明朝的关系也很铁,1620年,他们曾派兵帮助明朝进攻后金,但大败而归。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后金为“大清”,率兵亲征朝鲜,朝鲜国王李宗见打不过大清,宣布投降,断绝同明朝的一切关系,尊大清为新的宗主。1644年,清军推翻明朝,定都北京,朝鲜国王派遣使臣前来祝贺,藩属关系进一步加强。

朝鲜同样采取锁国政策。日本一直蓄谋撬开朝鲜的国门,心想大清国都跟我们立约了,你朝鲜岂能不跟我立约?1875年2月,日本派使臣坐着轮船去朝鲜递国书,板着居高临下的面孔,国书上写着“皇上”、“敕”等字眼,令朝鲜政府感觉很屈辱,拒绝接受国书。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日本重演美国人“黑船开国事件”的山寨版,5月派军舰“云扬号”在朝鲜江华岛耀武扬威一番。9月“云扬号”再次入侵,朝鲜守军开炮警告,“江扬号”随即开火,轰毁了朝方炮台。转年,日本又派出一支军队,到朝鲜的釜山、江华岛一代炫耀武力,逼迫朝鲜同他们签订通商条约。

日本人有两手准备。他们派驻华公使森有礼主动要求同清政府谈判朝鲜问题。1876年初,李鸿章在保定直隶总督府接见了森有礼,据说,那天他们二人在朝鲜问题上舌战了七个小时。森有礼说朝鲜不算清朝的属国,李鸿章据理力争。森有礼又说,如果朝鲜是清朝的藩属国,就应下令让朝鲜同日本签订通商条约;否则日本就会攻打朝鲜。李鸿章当即反驳说,你们侵略朝鲜是不对的。又认为,朝鲜“一切政教禁令,向由该国自行专主,中国从不与闻。今日欲与朝鲜修好,亦当由朝鲜自行主持”。那意思就是说,朝鲜有自己的独立主权,中国并不干涉朝鲜与日本签约的事。这明摆着采取了息事宁人的姿态。日本要的就是这种态度,要的就是这句话。

朝鲜那边巴望半天,见清朝无心保护自己,只好被迫同日本签订了《江华条约》,条约开宗明义:“朝鲜乃自主之邦,拥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有什么问题吗?好像没有。实际目的在于割断朝鲜和清朝的藩属关系。根据条约,朝鲜向日本开放门户,清政府对此没有表示异议,采取了隐忍的态度。1881年之后,美、英、法、德、意等国纷纷跟朝鲜签订条约,诸列强让驻华公使办理朝鲜外交事务,表面上看,等于承认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李鸿章对此十分得意。西方大国认定朝鲜属我大清国管,你日本能不承认?殊不知,靠外人是靠不住的。大清国注定要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

老实说,李鸿章对日本是有戒心的,前有日本侵占琉球,后有进犯台湾之举,李鸿章担心日本有朝一日也会找借口侵犯朝鲜。果然,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兵变的军队攻入日本使馆,杀死日本人,最后烧毁了使馆。然后驱逐国王李熙,拥戴李熙的父亲大院君李罡掌了大权。事发突然,让人措手不及。幸亏清政府有所准备,迅速派兵进入朝鲜平乱。清军入朝的主要目的,是以宗主国名义平息动乱,扶持李熙恢复王位,更主要是怕日本借机染指朝鲜。猜得一点不错,日本派兵派军舰进犯朝鲜,但晚了一步。日本怎肯善罢甘休,一要朝鲜赔偿,二要驻兵保护使馆安全。朝鲜答应了日方的条件。

李鸿章感受到了日本对朝鲜步步紧逼的威胁,他必须牢牢控制住朝鲜,于是他派重兵进驻朝鲜。日本哪会等闲视之,煽动朝鲜的亲日派不要再做清朝的藩属国1884年12月,亲日派的朝鲜开化党领导人金玉均发动“甲申政变”,他们在日本军队的支持下,攻进皇宫,劫持了国王李熙。当时清朝驻朝军队在袁世凯等清将的率领下,打败日本兵,平息了叛乱,扶持李熙重新登上宝座。“甲申政变”失败后,金玉均逃亡日本,朝鲜当局要求引渡,日本就是不给。十年后,金玉均企图回国举事,途径中国上海,被朝鲜人洪钟宇暗杀在上海租界。日本借此大肆宣传,挑拨中朝关系。

“甲申政变”中,日本没讨到便宜,只因那时羽翼未丰,尚不敢直接同清朝动粗。他们要求朝鲜赔偿损失和赔礼道歉。清政府釆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让朝鲜向日本赔礼。1885年2月,日本派首相伊藤博文来中国和李鸿章谈判,李鸿章也是一再退让,双方达成协议:一旦朝鲜发生事变,中日两方如果派军队进入的话,应事先照会对方。一个号称宗主国的政府同意另一个国家的军队进入藩属国,那么它的所谓宗主名分已然名存实亡了。之后,李鸿章派袁世凯去了朝鲜,任命袁世凯为中国驻朝总理交涉通商大臣,在那里守着朝鲜、盯着日本。

你退避忍让,人家得寸进尺。当日本羽翼未丰的时候,人家跟你玩太极;待到它翅膀硬了的时候,小个儿也敢抡拳头揍你大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