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解密过的历史文件,你会吃惊地发现崛起的日本侵犯晚清的意图不仅由来已久,而且还那么狂妄。1885年中法开战时,日本人紧盯着战争过程,他们试图摸准大清国的命脉。晚清当权者暴露了怕打仗、求自保的虚弱本性。虚弱不会博得同情和怜悯,反而让敌人觉得你软弱可欺。
日本侵华的狂热分子伊藤博文在1886年提出了十年扩军计划,以备对华战争。更有甚者,1887年日本军部参谋总长山县有朋拿出《征讨清国策》,详尽地勾画出如何侵略中国,如何瓜分中国的阴谋。邪恶的战争机器一经发动起来便无法控制,除非它毁灭了,才可能停止转动。日本开始全国总动员,上至明治天皇拿出“私房钱”,各级官员贡献岀薪水的十分之一,下至百姓勒紧裤腰带——这一切皆为对华战争扩军备战。他们拼国力、赌国运,连续六年购舰、造舰,海军实力迅速超越北洋水师,同时打造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人的常备军和二十三万预备军的强大陆军。日本海陆军经常以清朝为假想敌,进行有针对性的军演,秘密派岀间谍潜入中国搜集军事情报。日本人铁了心地要跟大清国动手了。
而我们的大清国呢,依旧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慈禧皇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了园子,北洋水师非但不再添置军舰,从1891年后连枪炮子弹都不买了;军队训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年一次的海军演习校阅也不过装装门面,走个过场。陆军更不像话,军官吃空饷,士兵混日子,腐败得一塌糊涂。奕還的海军衙门就会抓财权,压缩海防开支,逼得海军自行创收,用军舰搞商业运输,把军舰当成了客轮,真乃开国际玩笑!有的外国人看到不少清朝军舰往来于烟台和旅顺之间,上面坐满了旅客,感觉挺惊讶。乘军舰得买船票,船票一般在电报局就可以买到。军舰整天跑运输拉客,顾不上维修,在中日甲午海战之前,有的军舰把锅炉都“累”坏了。这样的军队、这样的国防,怎能抵住有备来犯的敌人?
日本那边却准备得差不多了。1893年5月,日本天皇颁布《战时大本营条例》,条例规定:一旦发生战争,最高统帅部就是天皇直接领导和统辖的战时大本营,全权指挥发动战争。跟谁打仗呢?不用说,就是对付比它国土和人口大十倍的大清国。万事俱备,只差个契机——发动对华侵略的借口而已。
想找磧还不容易吗?1894年5月,朝鲜爆发内战,曾被朝鲜王室取缔的东学党人发动起义,起义军攻取了全罗道的首府全州,迅速蔓延大半个朝鲜。朝鲜当局慌了手脚,请求清朝派兵协助镇压东学党人。起初李鸿章比较谨慎,生怕出兵会引起日本人生事。
一直窥测时机的日本可等来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暗中派人进入朝鲜,同起义军拉关系,劝说东学党人不要“逐灭洋倭”了,去逐灭清朝在朝鲜的代理人袁世凯吧。他们仍有一手更损的,驻朝公使衫村**袁世凯,说:“你们若岀兵帮助朝鲜’戡乱’,我们政府没意见。”实际上是画了个圈,让清朝自个往里跳。袁世凯哪知是计,多次打电报请求李鸿章出兵援朝。李鸿章动心了,朝鲜是中国藩属国,清朝出兵助其平息内乱理所当然。6月初,遂调集直隶总兵叶志超会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劲旅一千五百名,分乘招商轮船赶赴牙山;命令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派“济远”、“扬威”两艘军舰至汉城、仁川护商。为避免节外生枝,清政府并没有忘记及时照会日本外务省,告知出兵的消息。
清朝这边刚有动静,日本那边早已按捺不住了。日本内阁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保护日本公使馆的名义,也跟着出兵。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策划成立战时大本营,派出七八千人奔赴朝鲜。日本组织的兵力大大超过了清兵。大有同清朝决一死战的阵势。在外交上,日本政府变脸极快,不承认朝鲜是清朝的藩邦。有了这个前提,你出兵,我也出兵。李鸿章就担心日本这一手,急忙照会日本政府,希望他们派兵别太多,中、日两国军队尽量避免接触,以防发生误会。日本根本不理这一套,当即回绝了李鸿章,同时照会清朝总理衙门,把没理当有理说,日本派兵依据了这个条约那个条约的,出不出兵,出兵多少跟你们清政府无关。中了人家的圈套,说什么都晚了。
两国军队浩浩****地开进了朝鲜,情况却发生意想不到的转机,既不像清朝所担忧的那样,更不像日本所期盼的那样。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率领的日军兴冲冲地赶到汉城,发现朝鲜的动乱已经平息。不知怎么搞的,朝鲜当局“招抚”了东学党人,双方达成《全州和约》的休战协议,起义军退出曾一度占据的全州,汉城一派和平景象。中国军队驻扎牙山,纹丝未动。想趁火打劫的大鸟圭介措手不及,请示日本政府咋办。日本政府命令他赖在朝鲜别动窝。中、日两国开始打起外交口水战。
1885年签订的《天津会议专条》有这么一款约定:朝鲜出了乱子,中、日予以干涉。若乱子平定,两国各自撤兵,不留兵驻防。根据这项条款,总理衙门照会日方,有点恳求的味道提出:既然朝鲜局势趋于稳定,各自理应将军队撤回本国。日本人好不容易找晴插进一腿,哪能你让撤兵就轻易撤兵的。要想耍赖,何患无辞?日方答复,除非满足他们的要求,否则谈撤军门也没有。他们究竟想干什么?日本人转头向朝鲜发威,俨然一副太上皇的嘴脸,要朝鲜按照它的意愿推行全方位的内政“改革”,并且由日本参与朝鲜的铁路修筑、电线架设等。明着争权要利。这不仅是强词夺理,纯粹就是讹诈。朝鲜方面当然得拒绝。好,你敢拒绝我,我就不客气了。日本政府公然威胁朝鲜政府,它将不惜独自采取必要的手段,让朝鲜屈服。
日本人耀武扬威地踏上朝鲜半岛,站那儿指手画脚,根本不拿大清国当回事。这让一直自视天朝上国的中国人心上像扎根刺,吐又吐不出来,卡在嗓子眼特别难受。
此时的大清国好一派歌舞升平景象,举国上下正热热闹闹地为庆贺慈禧皇太后的60大寿忙碌着。这位被称作“老佛爷”的女人十分在乎她的寿诞,天下大事唯此为大,日军侵朝事件传进国内,似乎没有影响她过生日的兴致。刚亲政不久的光绪皇帝年轻气盛,力主跟日本对着干,他一再指示李鸿章加速集结兵力,以防不测,时刻准备应战。朝中主战派的大臣们坚定地站在光绪皇帝一边,结成“帝党”,主张对日本不能客气。慈禧太后那边的“后党”一味主和,因为老佛爷不愿意打仗,在她寿诞期间兴兵开战多么不吉利,破坏了她的好心情。当主战派和主和派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老佛爷说了,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话讲绝了,你让老佛爷过生日时不痛快,她让你一辈子难受!
处在举足轻重位置上的李鸿章不敢得罪慈禧太后,他选择“主和”:在军事上跟日本求和,在外交上谋求西方国家从中调停。李鸿章的如意算盘打得好,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李鸿章求助于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请他出面劝阻日本撤军。喀西尼倒是答应了,跟日本人谈了,但遭到日方的拒绝。李鸿章又寄希望于英国人进行斡旋,日本不愿得罪英国人,表面上不回绝,转而跟清朝较劲,遂照会总理衙门:今日之朝鲜已非昔日之朝鲜,日本独立对朝鲜推行的“改革”行动,清朝不得插嘴多管闲事。如果清朝增派军队,日方将视为对日本的武力威胁……日本的条件无理而强横,意在给英国人点面子,使大清无法接受这样苛刻的条件。李鸿章被逼得没了法子,又经不住英国公使欧格讷的劝解,全盘答应了日方条件。只是补充两点要求,实际是请求:一、如遇朝鲜国大典,日本不要同清朝并行;二、清政府可以规劝朝鲜国王服从日本所谓的“改革”,不便强迫朝方。这两条可怜巴巴的请求,日本概不答应。它仗势不饶人,进一步要求清政府承认日本独占朝鲜。此条件李鸿章万万不敢答应,英国人的斡旋宣告破裂。接着求美国人吧,美国跟日本关系亲密,求不成;求法国和德国吧,人家表明不掺和,暗地里却支持日本。李鸿章拜了一圈,白费工夫,想让西方国家从中调停策略却以无果告终。
李鸿章正愁得没辙的时候,日本人开始动手了。1894年7月20日,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向朝方递交照会,要求朝鲜政府让清朝军队单方面退出朝鲜境内,紧接着又要求朝鲜政府废除跟清政府缔结的有关条约章程。不等朝方做岀答复,7月23日,日本派军队包围了朝鲜王宫,俘虏国王李熙,捕杀反日亲华人士,扶持李熙的父亲李罡上台。当了傀儡的李罡在日本人的驱使下,宣布朝鲜“自主”,废除同清朝签订的种种条约,“委派”日本人驱逐在朝的清军。
日本人先下手为强,大清国的一味忍让使得自己很被动。仇家已经跟你干上了,就看你如何应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