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根子上开始烂
假若将大清帝国比喻为大庄园,那么现如今慈禧是它真正的女主子;拿至高无上的皇权比作钥匙的话,慈禧已经牢牢地将它别在自己的腰带上了。俯首看去,文武官员如同庄园的管家、护院打手,个个俯首帖耳、各守其责;亿万子民如同庄园的奴隶,受着主子的驱使和奴役。
慈禧稳稳当当地坐在她垂帘听政的位置上,朝旁边瞥一眼,空空如也。昔日碍手碍脚的慈安皇太后已驾鹤西去;往下一望,那位总跟自己明合暗不合的恭亲王被打发回了家,替换他的是妹夫醇亲王奕譞——一个百依百顺的奴才。庞大的帝国从此由她一个女人说了算。唯我独尊,一言九鼎,多么美妙的事呀!当个人的野心、权欲随心如愿之后,这个女人驾驭着大清国会奔向何处?是光明顶还是黑暗谷?
醇亲王奕譞哪点儿比得上他哥哥奕訢,远见卓识或者执政经验?统统不行。只一点比奕訢强,对慈禧的愚忠。他既有恭亲王的前车之鉴,又自知远不如他六哥,只要一味讨好这位女主子,官位就待得稳,荣华富贵就享受得牢靠;更重要一点是,他的亲生儿子载海继承大统,君临天下。巴结好慈禧,关乎光绪皇帝在慈禧的**威下能否当得舒坦。至于国家的利益、百姓的疾苦,那暂且放第二位考虑。
朝政大事关系国家命运,奕譞一味地听从慈禧为所欲为。慈禧说什么他听什么,坚决照办不动摇。独裁、专权是政治腐败的象征。一言堂的结果是慈禧满意痛快了,但国家离倒霉不远了。
恭亲王奕訢掌权时,政治基本算比较开明,清流派和言官们可以大胆进谏,随意地发表意见,弹劾犯错或可能有犯错的官员。到了奕譞这儿就行不通了,他知道慈禧腻味别人说东道西,索性对爱提意见的清流派严加打击,甚至逐出京城,彻底堵塞言路。这真叫一鸟进林,百鸟哑音,朝廷一派沉默,销匿了反对声音。
慈禧信任贴近她的宦官们,当年她宠爱的太监安德海私自出宫,违背祖训,被恭亲王串通山东巡抚丁宝桢砍了脑袋,至今恨得她牙根直疼。现在醇亲王就不同了,他善于跟宦官搞关系,特别是跟慈禧身边的大太监李莲英打得火热。这叫“曲线邀宠”。1886年,奕譞奉命巡视北洋水师,他主动邀请李莲英随同前往。这么一来,慈禧自然高兴了,临行前还封了李太监一个三品官衔。清朝明文规定:宦官不得领军,品级不得超过四品。在慈禧眼里,什么祖制、什么规矩、什么王法律例,统统没用,只要她高兴就行。李大太监跟随醇亲王检阅去了,大模大样地像钦差大臣。有人看不过眼说话了,御史朱一新提意见,被降职处分。李莲英自此气焰更炽,哪个再敢仗义执言惹一身臊。
醇亲王奕譞知道慈禧好享乐,喜欢排场,到了穷奢极欲的地步,他一味地逢迎之。中法战争失败后,慈禧不思加强国防,以御外患,而一门心思琢磨修造皇家园子,一者给自己找个享乐游玩的地方,二者体现她治国治出个国泰民安的好气象。她于1885年6月发布懿旨,提出修京城三海(北海、中海、南海),转年又要兴修颐和园。国家落到了这种地步,修颐和园这么浩大的工程,得耗费多少国库的银子?她不管,由奕譞出头管。十三前年,奕譞和他六哥奕訢曾竭力反对同治皇帝修复圆明园,差点没把同治帝气疯。此一时彼一时也,奕譞为投其所好,大力鼓吹修园子。花巨资修建皇家园林,公然说岀来总不顺听。为了掩人耳目,奕譞把扩建颐和园的昆明湖说成为操练水师所用。1889年,朝廷来个假戏真做,命李鸿章调北洋水师和水师学堂的数千官兵、学员至昆明湖接受慈禧太后的检阅。水兵们开着充当军舰的小火轮,在视作“大海”的昆明湖上转悠几圈,让世人瞧瞧修颐和园挪用海军的军费,确实用在海军操练上,没光用于慈禧的独家享乐。掩耳盗铃的法儿使绝了,简直匪夷所思!
为凑钱,奕譞向各级官员摊派捐款,名义上是自愿“报效”,实际是强行勒索。大小官员们可找着孝敬的机会,企图升官的、犯错而等着复职的争相孝敬“报效”银。这些官员的钱从哪里来,无非是搜刮民脂民膏,榨取老百姓的油水。一时间搞得乌烟瘴气,贿行成风。钱凑不够,奕譞有招儿,他让李鸿章假借为海军衙门筹款为名,敲了两江总督曾国荃和两广总督左宗棠的二百六十万两白银。土木不可擅动,是指它耗资巨大、劳民伤财,何况造一所颐和园如此宏大的皇家园林呢?搜刮来的银子仅为沧海一粟,怎么办呢?奕譞动用了海军经费,前后共挪用了两千万两,又说六百万两的,不管多少吧,都耗费在修建颐和园上。反正把建海军的钱掏得没什么了,国防虚空了。
上行下效,晚清官场腐败不堪,细想起来,腐败源于贪欲,贪欲得不到遏制便伸手拿。怎么拿?无非是贪污受贿、巧取豪夺,到头来坑得是国家和百姓。腐败的流弊历朝历代都有,一般都藏着、掖着,哪个敢明目张胆?到了慈禧这儿,她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带了个坏头,开了贪渎之风。犹如敞开铁笼子放出憋疯了的猛兽,各级官员争相仿效,行贿受贿、卖官鬻爵,官场污浊,一黑到底。这里不必细说,翻一翻小说《官场现形记》便知端倪。
社会的稳定需要公平和秩序。官贪民则怨,因为官员贪腐,侵占不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便动摇了公平、扰乱了秩序一一这一社会的根基。大清国从根子上烂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它的末日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当清朝走向没落的时候,它的近邻日本正在崛起。而且更加可怕的是日本时时觊觎大清国,膨胀着蛇吞大象的野心。
前面说过,17世纪的日本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实行闭关锁国的体制。1639年,德川家光时期特别颁布了严厉的“锁国令”,宣布任何船只不得进出日本港口,违者杀无赦。闭关锁国体制顽强地维持了将近一百五十年,最终被美国的“黑船”打破。
1853年,美国为了开拓东方贸易,给他们的捕鲸业寻觅补给基地,美国总统菲尔莫尔派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领四艘军舰浩浩****地开进日本浦贺港,以递交国书的形式,傲慢地要求日本开港通商,否则兵戎相见。美国军舰浑身涂成黑色,烟囱冒着黑烟,所以日本人称之为“黑船开国事件”。幕府当局自知他们根本不是美国人的对手,便请求转年答复。一年后,美国军舰又开来了,在武力的逼迫下,乖乖地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根据条约,美国派哈里斯出任驻日公使、总领事,他的任务就是同日本缔结通商条约。1858年6月,在美国的“波瓦坦号”军舰上,双方代表签署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日本被迫开放奈川、长崎、兵库(神户)等五个港口。美国一得逞,西方列强跟着起哄,荷兰、英国、俄罗斯和法国挨个逼迫日本签订了通商条约。那时的情形,跟大清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受的欺辱差不多。
门户开放,激化了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改革派与幕府保守派的斗争日趋激烈。改革派遭到以井伊直弼为大佬的德川幕府的残酷镇压,被处死、被流放、被关押。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于是乎引发了著名的“樱田门事变”。改革派不堪恐怖统治奋起反抗,他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掀起维新革命的序幕。I860年3月3日,由十八名藩士组成的行动队在江户樱田门刺死了井伊直弼,并且将他的脑袋割下来。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开始摇摇欲坠。
改革维新势力向这个封建堡垒发起致命的猛攻。1861年1月,他们在“王政复古”的口号下,挑起对幕府的战争。维新派们举着西洋的新式武器,以少胜多,打败了幕府军队,包围了德川幕府的老巢江户1868年4月,德川幕府末代将军德川庆喜眼见大势已去,遂向维新派投降。统治日本将近两百年的德川幕府宣告结束。
1868年7月,日本对外宣布组成新政府,改江户为东京,天皇睦仁为国家元首,改革派的武士掌握了明治政府。他们锐意变革,积极推动明治维新,逐渐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欺辱,一跃成为东亚的第一强国。要说,日本跟大清国命运相似,都被西方列强的军舰大炮轰开了锁国的大门,不得已实行变革。然而日本的变革彻底,从根儿上改变;而清朝的变革只是皮毛而已,旧的体制丝毫没变。
由弱变强的日本扩张的野心难以遏止。面对巨人般的中国,他们进行几番小心翼翼的试探,摸透了大清国外强中干的本质后,便学着洋人的样子,找准机会咬上它一口。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着。日本把侵华当做国策蓄谋已久,为此做着精心准备。日本每年拿出60%的国力,用于发展军事实力,以海军为例,两国海军刚成军时,日本海军2000吨以上的军舰只有五艘,总吨位不过14783吨,清朝北洋水师舰船的总吨位是27470吨,比日本海军的吨数多一倍。1888年之后,日本倾力扩建海军,平均每年添置军舰两艘,后来总吨位增加到37222吨,特别发展了战斗力很强的铁甲舰和巡洋舰,实力已超越了北洋水师。而清朝却故步自封,浑然不觉。在大清国的眼中,日本不过东瀛小国,不足挂齿。尽管有所防范,终不信天下会有蛇吞象的奇迹。
一方红了眼地摩拳擦掌,一方倨傲无知地浑浑噩噩。中日之间的刀剑交锋再也潜伏不住,沾火星子便着。